摘要:张海认为,书法创作必须以扎实的技法为基础。他早年深入研习汉碑,如《曹全碑》《礼器碑》等,通过对笔法、结构的反复锤炼,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他在隶书创作中融入汉简的行草笔意,形成“草隶”风格,正是建立在对隶书技法烂熟于心的基础上。这种技法积累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在书法创作中始终强调灵感与技法的结合,这个说法我个人十分的认可,光有技术就是“印刷品”了,光有灵感就是“丑书”了。
张海认为,书法创作必须以扎实的技法为基础。他早年深入研习汉碑,如《曹全碑》《礼器碑》等,通过对笔法、结构的反复锤炼,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他在隶书创作中融入汉简的行草笔意,形成“草隶”风格,正是建立在对隶书技法烂熟于心的基础上。这种技法积累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吃透一家”到“遍尝百家”的过程,将不同碑帖的精髓融会贯通。
例如,他在创作《夜归鹿门山歌》十条屏隶书作品时,融合了《曹全碑》的丰腴、《礼器碑》的劲健,并以破锋技法赋予个性化表达,最终实现了“舒朗明净、从容娴雅”的艺术效果。这种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之上。
在技法纯熟的基础上,张海强调灵感的重要性。他认为,灵感是创作者情感、学养与时代精神的瞬间迸发,能够赋予技法以生命力。例如,他在1992年创作的小字行草书《现代爱国诗九首》,偶然将大草、小草、章草甚至竹简元素糅合,形成独特风格,最终在全国展中高票获奖。这种突破源于他对技法的自由驾驭,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敏锐捕捉。
张海的破锋行草书更是灵感与技法结合的典范。他从王献之“一笔草”中获得启发,通过散锋营造灰淡色调与虚化线质,形成“笔散而神聚”的独特韵味。这种技法创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在长期探索中偶然发现并不断完善的结果。正如他所言:“创新如同农学家培育新品种,需在大面积种植中发现优良变异,再经反复试错才能定型。”
尽管张海的艺术探索广受赞誉,仍有批评者认为其作品存在“点无神、钩兜底、折耸肩”等技法瑕疵,或批评其风格“有小趣味,无大气象”。这些争议恰恰凸显了灵感与技法结合的复杂性——技法的精进永无止境,而灵感的捕捉亦需时代与个人的双重机缘。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