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佛山乃至全广东,正在经历一场紧迫的防疫战争,这场疫病的名字叫基孔肯雅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说,在广东特别是在广州,100%的蚊子都出现了抗药性。
广东佛山乃至全广东,正在经历一场紧迫的防疫战争,这场疫病的名字叫基孔肯雅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说,在广东特别是在广州,100%的蚊子都出现了抗药性。
人类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导致蚊虫已经产生了非常高的抗药性,必须要加大药量才能够起到效果。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拿它们没办法了吗?
再恼人的物种,都在生命之网中扮演着角色。与其赶尽杀绝,不如采用尊重自然演替的平衡管控:它们对杀虫剂的抗性,正是进化论最生动的注脚。
蚊子的抗药性,就像一场人类与昆虫的军备竞赛,我们研发新武器,它们就进化出新装甲。广东蚊子几乎全产生了抗药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它们就束手无策了。
蚊子这小东西,活了几亿年,比人类历史长多了。它们适应能力超强,哪怕面对人类的化学攻击也死不投降,一切皆生存繁衍之本能使然。
一个地方如果长期使用几种杀虫剂,蚊子在生存压力下,自然选择出了抗药性强的个体。这些抗药蚊子繁衍后代,抗药基因在种群中扩散,最终导致整个区域的蚊子都对常用杀虫剂免疫。
抗药性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DDT横行一时,蚊子很快就不怕了。
后来换成了拟除虫菊酯类,蚊子又适应了。现在广东蚊子几乎对所有常用杀虫剂都有了抵抗力,这是长期化学防控的必然结果。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患者会出现高烧、关节痛等症状,虽然很少致命,但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种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广东正好处于高风险区域。
蚊子抗药性确实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化学喷杀效果大打折扣,就像拿着一把生锈的刀去砍铁板。
但人类防控蚊媒疾病的手段远不止化学喷杀这一招,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用。
生物防控,其实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比如说现在有些地方在尝试释放那些携带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这种细菌能让蚊子失去传播病毒的能力,而且还能让蚊子的卵无法正常孵化。
这种方法环保又有效,不会像化学药剂那样污染环境,也不会让蚊子产生抗药性。
还有一些地方在尝试用鱼类来捕食蚊子的幼虫,或者用真菌来感染蚊子,这些都是挺有意思的生物防控方法。
然后就是环境治理。蚊子喜欢在死水中产卵,只要我们清理掉这些积水,就能从源头上减少蚊子的数量。
广东这边政府一直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号召大家清理积水、疏通沟渠,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效果相当不错。现在疾病的传播速率明显下降了,也没出现重症病例。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把家里花盆的积水倒掉,把阳台的容器清理干净,这些小事加起来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个人做好自身防护,也能助力防控工作。使用蚊帐、涂抹驱蚊剂、穿长袖衣服,这些简单的方法能有效避免被蚊子叮咬。尤其是在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季节,个人防护措施更是必不可少。
疫苗也是个关键的秘密武器。虽然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但是已经有几种候选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一旦疫苗成功问世,将为我们的防控工作增添一个有力的武器。
另外,通过监测蚊虫的密度、病毒携带率等各种指标,我们可以提前预警疫情暴发的风险,为防控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
广东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蚊媒传染病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发现疫情苗头并采取相应措施。
生物产生抗药性确实是个世界性难题,但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综合运用多种防控手段,形成一个立体的防控网络,我们完全有可能控制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关键是要转变思路,从单纯依赖化学防控转向综合防控,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人类与蚊子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这场较量还将继续下去。蚊子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胜一筹。
自然界的平衡总是那么微妙而复杂,我们与这些小生物的共处之道,或许不在于彻底消灭它们,而在于智慧地管控它们,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