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遇见乡土——临湘市探索本土文化传承侧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12:04 1

摘要:“暑期,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我们几个同学决定把临湘花鼓戏带出校园来演出。”8月12日,晨光熹微,四年级加入了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花鼓戏社团的学生黄宇澄身着花鼓戏服,来到长安河边,与同学们一起演绎了临湘本土花鼓戏剧集《将相和》,演出到了高潮处,围观的群众不时鼓掌

全媒体记者 唐忠明 通讯员 李磊

“暑期,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我们几个同学决定把临湘花鼓戏带出校园来演出。”8月12日,晨光熹微,四年级加入了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花鼓戏社团的学生黄宇澄身着花鼓戏服,来到长安河边,与同学们一起演绎了临湘本土花鼓戏剧集《将相和》,演出到了高潮处,围观的群众不时鼓掌致意。

这是临湘市教育体育系统将非遗传承、地域文化与“双减”政策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临湘市教育体育系统立足当地特色,将特色产业、非遗与劳动教育融入校园,为学生课后生活开辟了新天地。

把教室搬进工厂:指尖跃动千年智慧

临湘,因地滨三湘之流而得名,建制传承已逾千年,不仅是“中国浮标之乡”,也是“茶叶之乡”。为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临湘市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地将课堂延伸至工厂车间。

记者走进临湘市浮标产业园恒温车间,数控机床低吟轻唱。工人师傅正指导学生,将孔雀羽毛细致地绑上芦苇秆。“浮标要像黄盖湖的鱼一样,静能立水,动能追波。”临湘市长安寄宿制学校学生杨紫依将刚做好的一只浮标放入水盆,浮标随着水波轻盈点头,引得满堂惊叹。

“原来阿基米德定律藏在芦苇管中!”惊叹声中,孩子们已涌向浮标直播间。订单飞涨的屏幕上,该校学生曾贤哲眼眸晶亮:“一根芦苇撑起亿元产业,这就是我的家乡!”

茶香漫过聂市古镇,这里是万里“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之一。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永巨茶业老坊里,晋商“洞川”青砖的传奇仿佛随蒸汽升腾。“1865年茶马古道的驼铃,就在这青砖纹路里。”

发酵车间外,临湘市乘风中学六年级学生张华翰轻抚茶模,将贡茶故事抄进笔记本。永巨茶业前身是1865年晋商创办的永巨茶坊,其“洞川”牌青砖茶驰名中外,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复泰川”牌青砖茶更曾被清皇室选为“御品”。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你们就是传承与弘扬的新生力量。”在永巨茶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深入黑茶生产车间。从茶叶筛选、渥堆发酵到紧压成型,每一道工序的严谨与精妙都让同学们赞叹不已。茶博馆内,历史文献和古老制茶工具,配合生动的解说,清晰地勾勒出永巨黑茶的百年发展脉络,加深了学生们对非遗技艺历史底蕴的理解。

“把教室搬进产业园和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教育基地,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内涵。”临湘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许李衡告诉记者。

把乡土融进课本:课间体味非遗狂欢

“一石激起千层浪,忽闻黄盖投了降。孙刘联军荡曹寇,大战在即起苍黄……”2021年7月30日,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戏曲社团的小戏迷们走进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演播厅,用湖南花鼓戏演绎三国经典故事《周瑜打黄盖》。节目现场,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的精彩演出,赢得满堂喝彩。

“尽管我并非科班出身,但我专注学习戏曲知识和表演技能,力求生动诠释传统曲艺的魅力。”剧中黄盖的扮演者黄子宇告诉记者,小演员们通力合作,凭借这一课本剧,捧回了湖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奖。后台道具架上,《将相和》的玉璧与《空城计》的羽扇静静陈列,见证着从课本书页到全国舞台的奇迹。

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教师杨玲告诉记者:“学校自2015年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湘市花鼓戏传承培训学校’称号以来,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戏曲课本剧为载体,从儿童视角出发,将戏曲文化与课本故事结合,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学生心中。”

“自2022年起,为将非遗融入‘双减’政策,学校面向三、四年级每周开设戏曲课,并推行戏曲体操,编写校本教材,邀请临湘市花鼓戏剧团专业演员指导,让孩子们在唱念做打间感受传统魅力。”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党总支书记马丽华说。

本土剧集《将相和》《晏子使楚》《空城计》《吴獬老爷回乡记》等剧目的成功排演,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体验到戏曲的魅力,走上了以戏曲诠释历史的“星光大道”。2018年,该校获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花鼓戏传承的成效,激发了全市各校探索本土非遗课程的热情。临湘市各级学校积极探索如何将本土非遗与课程建设相融合。一时间,本土非遗在临湘市教体系统百花齐放。

课间操时分,临湘市羊楼司中学的学生们迫不及待涌到操场。随着音乐响起,学生们抬起竹竿,“井”字阵中少年身影穿梭如鱼,“米”字格里少年旋身似蝶。学校还成立了竹竿舞社团,每周定期练习不同跳法。自2020年起,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竹竿舞特色项目,搜集资料、设计课程、构建体系,师生共同创编了“米”字形、“井”字形等花样竹竿舞系列,使之成为校园阳光体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岳阳市中小学大课间评比一等奖。

“竹竿舞融舞蹈、健身、协作于一体,通过竹竿开合的节奏和花样调节运动量,是培养团队精神的绝佳项目。”该校党总支书记李红舟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作为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聂市十样锦”,其保护传承工作也在校园中蓬勃开展。自2014年开始,临湘市文化馆联合临湘市教体局持续开展了“聂市十样锦进校园”活动。通过联合编排少儿十样锦节目,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大型文艺展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样在课间操上创新的白羊田中学,将武术引入校园。2024年5月,在湖南省第六届校园武术比赛上,该校体育教师叶宙衡带领的初中组荣获二等奖。

体育教师叶宙衡自诩为“会武术的体育老师”。自2016年起便尝试将武术融入大课间。近年来,该校自主创编了《少年强》《临湘好少年》等武术操,以长拳为基础,融入南拳、太极拳等风格,让学生在一招一式中树正气、强体魄、增自信。其中《临湘好少年》已在全市推广。《弟子规》武术操、功夫扇等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项目,也成为大课间的重要内容,中国功夫深深烙印在学生的成长记忆中。

把知识种进泥土:田埂上的文化密码

2023年3月30日,临湘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作为基地校,临湘市长安寄宿制学校与9所市直中小学校共享劳动基地资源,共建劳动教育平台,共同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该校的劳动基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海洋”。学生们扦插月季、煎制蛋饼,捧着自制玫瑰花酱欢呼:“我要送给妈妈!”课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脸上洋溢着劳动的喜悦与自豪。浇水、施肥、拔草、捉虫、间苗……学生们亲历播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感悟生命成长的真谛,真正实现了自然、生活与生命的融合。

“城区学校开展田间劳作面临空间限制。作为全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有责任与兄弟学校携手,从文化建设、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主题活动等方面发力,共同打造临湘特色劳动教育品牌。让每一粒劳动的种子,都在孩子们的心田中长出文化自信的果实!”临湘市长安寄宿学校校长戴霞介绍道。

面对中小学生参与体力劳动机会减少、实践能力弱化的现实,劳动教育尤为迫切。基地开辟了种植园、养殖园和花草苗木药材培育园,并将浮标制作、竹雕技艺等地域特色文化引入课堂,搭建浮标制作室、竹雕艺术室和膳食科普室,开发种植、烹饪、手工制作、收纳整理四大课程体系,将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田。目前,临湘市已成功创建“湖南省劳动教育示范区”,并有3所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教育基地”。

“从竹海舞阵到浮标直播间,从戏曲课本剧到青青茶园,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临湘市教育体育系统以深厚的本土文化为根,让知识浸润泥土的芬芳,让文化化作跃动的光影,真正把校园变成了本土文化传承的‘游乐场’,让每颗童心都闪耀着乡土赋予的自信光芒。”临湘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宗才如是总结。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