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绘制竣工图是工程验收和档案归档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如实反映工程最终实际完成状态。拿到设计院 CAD 版图纸后,需按以下流程规范操作,确保竣工图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绘制竣工图是工程验收和档案归档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是如实反映工程最终实际完成状态。拿到设计院 CAD 版图纸后,需按以下流程规范操作,确保竣工图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确认原图纸有效性核实拿到的 CAD 图纸是否为施工依据的最终设计版(如经审图机构审核通过的版本、包含施工前所有设计变更的版本),避免以过期或非施工基准版图纸为基础。检查原 CAD 图纸的完整性:包括各专业(建筑、结构、机电等)图纸是否齐全、图层 / 线型 / 标注是否规范、是否有破损或缺失的图块 / 信息(如轴线、标高、构件编号等)。收集全量变更资料竣工图的核心是 “按实修改”,需收集施工过程中所有改变原设计的凭证,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变更通知单(设计院出具,需盖设计单位公章及签字);工程洽商记录(施工、建设、监理、设计单位共同签署的现场变更协议);技术核定单(解决施工中技术问题的现场确认文件);现场签证(因非设计原因导致的工程量变更,如材料替换、尺寸调整等);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如地下管线实际走向与原设计不符时的现场记录);影像资料(如关键部位施工前后对比照片,辅助验证变更)。备份原文件,规范命名先复制原 CAD 文件,命名为 “XXX(项目名)- 原设计图 - 专业 - 编号.dwg” 进行存档,避免修改过程中损坏原始数据。新建修改文件,命名格式建议为 “XXX(项目名)- 竣工图 - 专业 - 编号 - 修改日期.dwg”,便于追溯版本。对照变更资料,逐项修改
按 “先整体后局部、先结构后细节” 的原则,逐条落实变更内容:修改内容:尺寸 / 标高调整:如梁截面从 300×600 改为 350×700,需修改构件尺寸线、标注值,并同步调整关联构件(如相邻楼板厚度、墙体洞口尺寸);构件增减:新增构件(如现场新增设备基础)需补画图形、标注尺寸 / 材料 / 配筋;删除构件(如取消某预留洞口)需删除原图形及关联标注,清理残留线条;材料替换:如外墙保温材料从 XPS 板改为岩棉板,需修改材料图例、说明文字,并更新相关构造节点;位置偏移:如管道因现场障碍物改道,需重新绘制走向,标注新坐标 / 标高,删除原管线及关联标注。修改规范:保持与原 CAD 图纸的图层、线型、颜色、字体一致(如原图纸中 “墙体” 在 WALL 图层、线型为 Continuous,修改后仍沿用);新增内容建议用特殊线型(如虚线)或颜色标注(需在图例中说明),区分原设计与变更部分;所有修改需标注依据(如在变更处旁注明 “见设计变更 XX 号”“见洽商 XX 号”),便于追溯。处理 “无变更” 部分
对于施工中未发生任何变更的图纸,可直接使用原设计图作为竣工图,但需在图纸标题栏注明 “无变更”,并按竣工图要求盖章(避免直接使用原设计图盖章,需明确标识 “竣工图” 字样)。自校:对照变更逐条核查检查是否所有变更资料均已体现在图纸中(如设计变更共 5 条,需确认 5 条均已修改);验证修改的准确性:如变更要求 “窗洞尺寸从 1500×2100 改为 1800×2400”,需检查 CAD 中窗洞尺寸、窗台标高、过梁尺寸是否同步调整;核对图纸一致性:建筑图与结构图中同一构件的尺寸 / 位置是否匹配(如建筑平面图的墙厚与结构墙身大样是否一致);平面图与剖面图、立面图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联校:结合现场实际复核邀请施工班组长、监理工程师参与核对:他们熟悉现场实际情况,可发现 “有变更但无资料” 或 “资料与现场不符” 的问题(如现场因机械限制微调了某钢结构螺栓位置,未形成书面变更);重点核对隐蔽工程(如地下管线、预埋构件):若原设计与现场走向 / 位置有偏差,需结合隐蔽验收记录在 CAD 中修正。编制竣工图说明
在每套竣工图首页或单独成册,说明以下内容: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地点、建筑面积、结构类型等);编制依据(列出所有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的编号及日期);编制方法(如 “在原设计图基础上修改”“局部重新绘制”);特殊情况说明(如未按变更施工的原因、现场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等)。按规范签章归档图纸签署:需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编制人签字,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确认签字;盖章要求:加盖 “竣工图” 专用章(包含编制单位名称、“竣工图” 字样、编制日期等要素),章的位置应在图纸标题栏附近,不遮挡图面内容;归档要求:按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分类整理,图纸编号与原设计图对应(可在原编号后加 “- 竣” 区分),同时提交 CAD 电子版(建议同时备份 PDF 版本,防止格式兼容问题)。若原设计图修改量超过 30%(或关键部位变更较大),需重新绘制竣工图(而非在原图修改),并在说明中注明 “该图为重新绘制”;所有变更资料需与竣工图一一对应,避免 “图上改了但无依据” 或 “有依据但图上未改”;不同专业竣工图需协调一致(如电气管线与给排水管道的交叉避让,需在各自图纸中同步体现)。
通过以上步骤,可确保竣工图真实反映工程实际,满足验收、存档及后续运维的需求。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