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相继走进百色、崇左、防城港3市的8个边境县(市),通过文艺汇演、互动体验、线上直播等多元形式,将法治精神融入民族文化,让法律法规走进边民生活,为筑牢祖国南疆法治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法治日报记者 马艳
法治日报通讯员 耿文晖
6月16日,广西“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在龙邦口岸启动,拉开了广西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新篇章的序幕。
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相继走进百色、崇左、防城港3市的8个边境县(市),通过文艺汇演、互动体验、线上直播等多元形式,将法治精神融入民族文化,让法律法规走进边民生活,为筑牢祖国南疆法治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借力民俗文化
广西边境地区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其法治建设对于维护边境经济安全、优化营商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边境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巧妙借力非遗与民俗形式,重点聚焦环境保护法、民营经济促进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让普法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
在龙邦口岸举行的“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以下简称启动仪式)上,以末伦调演绎的《请你按时来年报》将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唱进边民心里,三句半《防诈骗》用幽默语言揭露诈骗套路。
在平孟口岸举行的“边关法治歌·互市幸福谣——中越边民法治文化集市”活动上,百色普法山歌乐队唱响《呗侬学法歌》,将“依法互市”理念融入悠扬旋律。
“第一次听到用山歌唱法律,让我想起家乡的对歌文化,原来法治宣传可以这么有趣!”南宁师范大学越南籍留学生何垂杨感慨道。
在东兴口岸的活动中,京族独弦琴演奏的《过桥风吹》旋律与普法宣讲声交织,原创情景短剧以生活场景演绎法律应用,让边民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中理解法治内涵。
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表达,打破了法律条文的生硬感,将“要守法”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懂守法”的内在自觉,让“学法律”的过程变成了“乐参与”的体验。
延伸宣传触角
从“线下互动”到“线上传播”,从“静态宣讲”到“动态参与”,“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不断突破传统普法模式。
在峒中口岸,法治文艺汇演与“我与法治合个影”打卡点吸引群众驻足,法律咨询台前排起长队,律师现场解答反走私、出入境等问题;在崇左市宁明县爱店镇堪爱村的“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活动中,5公里健步走步道上的法治打卡点让边民在运动中学习法律知识,“法治拼图”“火眼金睛辨毒品”等互动摊位让学法过程充满趣味,将“行走的普法课堂”融入边民生产生活。
线上传播同样亮眼。“很遗憾没能到现场,不过线上直播让我看得非常过瘾。”一名边民通过直播评论区留言道。
“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首次借助广西普法抖音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启动仪式实时在线人数达1.2万,弹幕互动超5000条。
在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边境村屯开展的“中越边境法治携手行 共建边关友好村屯情”专场法治文艺汇演在线观看人数高达1.5万,不断开创广西普法平台直播在线人数的新高。
从口岸集市到边境村落,从传统“面对面”到现代“屏对屏”,法治宣传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
筑牢法治防线
这场跨越三市的普法盛宴,是多方力量协同的成果。自治区司法厅相关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边境法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群众齐心协力,共同让法治成为边境贸易的坚实“护航员”和边民生活的可靠“安全阀”。
启动仪式由自治区司法厅主办,百色市司法局、百色市生态环境局、百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百色边境管理支队、广西第七强制隔离戒毒所、靖西市司法局等9家单位承办,河池市司法局、百色市及靖西市打击整治涉边类违法犯罪专项攻坚行动普法宣传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等多家单位协办,开启了广西边境地区普法宣传工作“线上+线下”融合推进的新篇章。
“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创新采用“法治+治理”的形式,为边境企业代表、群众精心准备了“法治锦囊”。靖西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玉文波表示,靖西作为“西南锁钥”,将以此次活动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与边贸治理的融合,全力为丝路商道筑牢坚固的法治防线。
东兴市15家单位组成“法治宣传矩阵”,将“普法+调解”模式融入中越商事纠纷特别巡回法庭,不仅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协同、边民参与”的治理模式落地生根,更通过边境法治合作“小切口”,为中越边境长治久安提供可复制的“东兴方案”。
从规范边境贸易到防范跨境犯罪,从维护民族团结到保障生态环境,“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普及了法律知识,凝聚起“共守边关、共护平安”的共识,让法治成为守护边疆稳定与发展的“神兵利器”。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