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刷视频”戒断“刷短视频”?记者调查“脑视力训练”课程背后的生意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4 13:31 2

摘要:“7岁男孩因长期刷短视频对学习失去兴趣”“孩子暑假刷手机记忆与深度思考弱化”……作为一名10岁孩子的家长,辽宁省沈阳市的魏先生总是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看到此类内容,对此他也曾一度焦虑:“我的孩子寒暑假都在爷爷奶奶家,老人看管孩子不严,孩子经常刷手机几个小时。”但魏

“7岁男孩因长期刷短视频对学习失去兴趣”“孩子暑假刷手机记忆与深度思考弱化”……作为一名10岁孩子的家长,辽宁省沈阳市的魏先生总是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看到此类内容,对此他也曾一度焦虑:“我的孩子寒暑假都在爷爷奶奶家,老人看管孩子不严,孩子经常刷手机几个小时。”

但魏先生同时发现,发布此类内容的博主,都会链接类似“脑力训练”“心理咨询”一类的内容。“感觉贩卖焦虑的背后好像都是生意。”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内容在各网络平台上并不鲜见。相关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味强调减少“刷手机”时间,并不代表青少年或者成年人的时间被有效利用,青少年需要有更好、更有价值的适配内容支持。

有博主发布内容称刷短视频会“变傻”,却链接“脑视力训练中心”课程 视频截图

孩子刷短视频成瘾咋办?

有博主推荐“脑视力训练中心”

在各类网络平台上输入“长期刷短视频会变傻”等话题,都会找到不少相关内容,除了配文“孩子沉迷短剧、短视频变傻”一类的内容外,还会有类似老师、家长的评论。例如有视频内容称,老师评价孩子“上课完全走神,写作业应付事儿,逻辑思维稀碎,和以前判若两人”。

这类内容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关注和点击率。梳理评论可以看到,有网友在下面追问“孩子一到家就看手机,总是记不住怎么办?”“我女儿也爱刷短视频,现在发现脑子反应好慢,连背课文都背不下来”。

不过红星新闻记者发现,除了寻找共鸣和分享应对方式外,很多此类内容会悄然将流量转化为内容付费的入口,并最终导向记忆力课程、认知训练等付费产品。

例如,当有网友询问如何纠正孩子连续看手机时,内容作者会回复“可以训练专注力和记忆力”。红星新闻记者点开发布者主页,发现链接到的是一家通过认证的教育科技公司官方账号,其在线下开设有“脑视力训练中心”门店,提供“脑视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和“天赋测试解读”等服务。

日前,根据该公司主页提供的电话,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相关的课程负责人。

红星新闻记者以“刷短视频上瘾的初一孩子”家长的身份进行咨询,负责人“吴老师”称,该机构从事脑力训练行业已经十几年,服务过30多万名客户,在这一领域是十分专业的。其项目主要面向3至18岁青少年,采用分级训练体系。她还表示,通过学习和训练,可改善因短视频成瘾导致的学习力下降等问题。

除青少年“戒短视频”课程外

有商家链接心理咨询课

据以上培训机构的“吴老师”介绍,学员需先支付39.8元参加线上一对一测评进行学习力分析。后续进阶课程优惠价为931元/80节,根据前期测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授课方式为线上。

“吴老师”还表示,线下体验仅限福州总部,其他线下分店只负责经营线上售课内容。“吴老师”介绍:“外地学员可在家通过视频自主训练,教具可以邮寄到家,每20节课用一套教具。”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课程只有首节测评课是真人一对一教学,后续课程均为录播。而对于所谓训练能否有效,“吴老师”表示会通过课前课后测试,“一节课就能看到提升效果,像记忆力训练,可以通过百字一分钟速记,训练前后正背、倒背的正确率看效果。”

“吴老师”还向记者提供了部分教学反馈截图和视频,从其提供的视频中可以看到,10岁左右的孩子居多,孩子们在家训练主要跟着课程提供的图片和音频说明,自己动手把积木(教具)拼搭成图片中的样子,达到所谓增强专注力并锻炼动手能力的目的。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除了针对青少年,通过“刷短视频刷手机会变傻”等内容,链接出的此类付费内容也已经延伸至成人群体。

在某生活类平台,记者通过关键词搜索,发现了一篇名为“无目的地重复性使用手机使大脑僵化的表现”的“心理学知识分享帖”,发帖者备注的标签为“修复脑损伤”。

随后记者联系到该发帖博主,其自称是一名从业5年的心理咨询师,可提供“修正认知,调节生活方式,建立防御和应对”等心理咨询服务,并表示如果想达到“戒断手机”这一治疗目标,可通过6次左右的咨询,即能够将手机日均使用时长压缩至3至4小时。该博主告诉记者,自己的咨询费用是每小时300元,可以线下咨询,不过考虑到咨询者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更多是采用线上视频的咨询形式。

业内人士:

通过“刷短视频戒短视频”本身很可笑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此类视频的网友留言后发现,一些人对于如何减少刷手机、刷短视频的方式比较感兴趣,并询问具体的“戒断”方法。不过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效,“通过刷短视频的方式告诉我如何戒断短视频,这也是挺讽刺的”“手机现在已经是大家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了,重要的不是看手机,而是看的内容是什么”。

在西安经营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的黄先生,平时也从事短视频内容策划等工作。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类通过“贩卖焦虑”再链接到产品的方式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引流方式,无论视频内容是什么,最后都会引导用户点开“脑力训练”“心理咨询”类产品,“如果直接发产品内容,用户会比较反感,另外平台对于这类广告的内容也会有流量限制,但是做成这类‘刷手机会变傻’的内容,就会看上去更吸引人点开,然后再引导用户点开链接的广告。”不过,黄先生也表示,现在很多用户也会对这类推广方式有所警觉。

专家说法:

应生产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提出鼓励和支持手机、App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对于手机终端,该《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应当设置在移动智能终端的醒目位置,满足用户一键切换需求,同时,还要具有防绕过功能。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需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表示,在新技术必然到来并将成为未来生活一部分的大趋势下,面对孩子可能沉迷的风险,让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选择。类似通过拼积木等方式转移孩子注意力,并冠之以“脑力训练”等名号的减少刷手机的方式是否有效,还需要讨论。

储朝晖认为,信息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味减少“刷手机”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能力就会提升,而是应该生产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此外,防范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共同聚力创造条件,破除沉迷要从内心确立主人意识开始,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安排的时间、空间和自主选择的内容。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生 王佳一

编辑 郭庄 责编 官莉

来源: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