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生活十几年的美国人吉姆·菲尔兹(Jim Fields)是一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野生飞虎队讲解员”。作为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他用镜头记录飞虎队遗迹,讲述那些中美并肩抗战的故事,也把这些内容同步发布在TikTok等平台上。
在中国生活十几年的美国人吉姆·菲尔兹(Jim Fields)是一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野生飞虎队讲解员”。作为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他用镜头记录飞虎队遗迹,讲述那些中美并肩抗战的故事,也把这些内容同步发布在TikTok等平台上。
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中美合作抗战的象征之一。这个故事在西方却鲜为人知。
今年5月,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在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附近采访了吉姆。如今,他的视频仍在更新,最新一期相关视频是他走访北京通州一位私人收藏家的飞虎队文物宝库。
“其实最早知道飞虎队,是在高中历史课上,但只是一笔带过。真正开始认真了解,是两三年前。”吉姆说,“我们美国学生学二战,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都在讲欧洲战场。剩下的讲点珍珠港,顶多加点太平洋战争。而中国战场几乎没人讲。”吉姆直言,直到成年,他都不知道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里的分量。
他越是读书、做田野调查,越觉得这段历史的重要性被低估了,这也是他坚持拍视频的原因——“太多人不知道中国当时做了什么”。
于是,他决定补上这一课。他寻找并采访美国老兵后裔,翻阅中美档案,实地走访飞虎队遗迹,以及探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
2024年定居昆明后,他的探寻更具体了:去腾冲的机场遗址,在云南省档案馆查旧报纸。他也拍摄视频,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讲给中美两国的年轻人听。
“有些人会觉得历史是课本里的东西,但其实它是活着的。”他说,有次在昆明的电梯里,他遇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她说自己1929年出生,还清楚记得当年日本飞机轰炸昆明,自己怎么躲在小土坑里保命。
“这些故事不是书上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人在讲给我听。”吉姆顿了顿,语气放慢道,“我突然明白,这些历史真的还活着,而我们有责任把它讲出来。”
采访中,吉姆不止一次强调:中国人民在二战中的牺牲和贡献,值得世界更多了解。他最常讲的故事,不是飞行员多英勇,而是那些普通中国人的贡献。
吉姆讲到创建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建立的“全民预警网”,靠的是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在山头或村落设置观察点,观测天空、判断飞机类型和方向,实时报告日机动向。
他讲到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如何被中国村民偷偷藏起来、喂饭、送医,即使知道会因此被日本军队处死。“这些村民可能一辈子没见过外国人,也不认识他们救的是谁,但他们还是冒死去救。”他说。
“还有机场跑道,全是人工铺的!” 他比划着石碾子的大小,“十多吨的石头,一百多人拉着绳子压平地面,没有机械,全靠肩膀和手。”
那些用石碾子压出飞机跑道的劳工,抬着油桶徒步翻山的运输队,靠人力和简陋工具修滇缅公路的工人……吉姆认为,飞虎队的“成功”,一半是因为这些默默无闻的中国人。“没有中国老百姓修的机场和公路,没有那些冒着炮火报信的村民,飞虎队根本飞不起来。”
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腾冲的老机场遗址上,野草已经没过膝盖,但石碾子的纹路还清晰可见,“你看这痕迹,就是中国贡献的证明。”
他提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画面感,也都饱含敬意。
但这些故事为什么在西方世界如此陌生?吉姆归因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中国拍过一些纪录片、电影,可惜很多没有传播到海外。”他举例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几部电影在美国上映的几乎没有,而美国主流的二战电影几乎清一色都是欧洲视角。
吉姆不是学者,也不是历史专家。他说,自己拍视频,是出于兴趣,也出于责任。“我希望我的视频能把这些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中美之间曾经有这样一段并肩作战的过去。”
“我做不到还原历史全貌,但我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又会中文,能跑得动、看得懂、聊得开,希望能把一些被忽视的角落照亮。”
来源:长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