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来到胡幼松革命烈士纪念馆,今天由我来讲述他的故事……”循着沙哑有力的声音走进馆内,只见76岁的唐敦新正义务为参观者讲解。即便镇上已有年轻干部组成宣讲队伍,他依旧坚守在这片红色阵地,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专注而坚定。
八月的胡幼松革命烈士纪念馆
绿荫环绕
静谧而庄严
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端
尽显肃穆凛然
“欢迎来到胡幼松革命烈士纪念馆,今天由我来讲述他的故事……”循着沙哑有力的声音走进馆内,只见76岁的唐敦新正义务为参观者讲解。即便镇上已有年轻干部组成宣讲队伍,他依旧坚守在这片红色阵地,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专注而坚定。
四处奔走,搜集珍贵史料
胡幼松,这位潜沔农运领导人,是陈场镇幼松村人。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壮烈牺牲,年仅32岁,是毛泽东主席亲笔签批的100个著名烈士之一。
胡幼松建立第一个仙桃农村党小组、成立第一个仙桃农民协会、当选中共潜江县委第一任书记……留下了诸多不朽功绩。
唐敦新出生在胡幼松的家乡,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胡幼松顽强不屈、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加之其父亲、大伯、小叔都参加过革命,大伯唐良栋是红军排长,在监利的一场战斗中牺牲。这些滚烫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红色种子,在唐敦新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一生坚守的精神底色。
1970年,21岁的唐敦新下定决心:搜集整理胡幼松烈士的生平资料,让这份宝贵精神代代相传。
那时交通不便,出行全靠双脚。唐敦新并未退缩,他带着干粮和水壶,踏上追寻胡幼松足迹的征程。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水,晚上则睡在两毛钱一晚的大通铺,再苦再累,都不曾有过放弃的念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奔波,他行程超1000公里,自费5万多元,搜集整理出湘鄂西革命史料集以及包括胡幼松在内的970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形成4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还收藏了胡幼松曾使用过的手枪、大刀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永不褪色的信仰。”唐敦新每每提及,眼中都闪烁着光。
五十余载,传播英烈故事
多年的调查走访,数百名目击证人“口述”,唐敦新逐渐还原出一个越发具体、清晰的胡幼松。建馆立碑的想法在他心中愈发强烈。上个世纪70年代,唐敦新3次赴荆州争取资金支持。
1978年5月23日,胡幼松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建成开馆。开馆当日,3万多人慕名前往,唐敦新在台上激情宣讲,台下泣不成声。那时起,唐敦新又多了个身份:胡幼松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2018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对胡幼松烈士纪念馆进行迁址重建,唐敦新依然坚守在传承红色文化的最前沿。工程设计、展馆布置……唐敦新忙得不可开交。
新馆建成后,唐敦新吃住在纪念馆,全身心投入宣讲工作,高峰期时一月要宣讲50多场。常年的宣讲,让唐敦新声带受损严重,多次有人劝他休息,他都不肯,依旧用那沙哑的声音讲述着。
多年来,唐敦新已讲解烈士事迹1300多场,接待参观者200多万人次,被邀请到外地作红色报告150余场。他4次与新华社记者联袂撰文,让胡幼松的英雄事迹登上全国各大媒体;与人合著的《胡幼松传奇》出版发行,《码头河大捷》等文章被国家文史刊物收录;2020年,胡幼松的故事搬上舞台,大型现代花鼓戏《胡幼松》四处巡演,让更多人了解这位烈士的英勇事迹。
如今,胡幼松烈士纪念馆被授予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廉政教育基地、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成了我市首个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唐敦新也获得中国好人、荆楚楷模市十大“新乡贤”、市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但在他心中,“红色故事宣讲员”才是最珍视的身份。
“把故事讲好,讲精彩,这是我的毕生追求。”唐敦新坚定地说。
传帮带教,传承红色文化
“敌人对他酷刑拷打,逼迫他退出共产党,供出党组织活动情况及共产党员名单,遭到胡幼松严词拒绝。”今年4月,胡幼松纪念馆内,来自实验二小130余名师生聆听讲解员江满馨讲述革命烈士胡幼松的故事。
江满馨是陈场镇机关干部,也是陈场镇年轻干部“红色薪火”宣讲队的一员。为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年轻干部们跟着唐敦新跟班学习,既让红色故事得以更好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唐敦新的负担。
“唐爹有着50年的党龄,他不图名利、不求报酬,用一生践行着对革命先烈的承诺,是当之无愧的红色精神传承人,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榜样。”江满馨满怀敬佩地说。
唐敦新深知,口头上的宣传难以深入人心,只有具象化的故事才能让红色精神真正扎根。于是,他和“红色薪火”宣讲队队员创新宣传载体,将胡幼松的故事与密切联系群众、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等相结合,还在讲解过程中穿插问答互动等形式,让红色文化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将胡幼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转化为一个个鲜活故事,走进乡村、学校、企业,深入群众中间,让红色文化浸润心田,成为屹立不倒的精神坐标。
五十载风雨兼程,青丝成雪初心不改。从手抄油印宣讲稿到数字化的陈列设计,从独自跋山涉水到带领年轻队伍,唐敦新用一生诠释:红色记忆的守护,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曙光。
“用一生宣讲红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英烈,传承他们的精神。”这是唐敦新的誓言,更是他五十多年来的行动写照。
文、图/全媒记者 鹿丹丹 图/全媒记者 多多
来源:仙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