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后暴跌21%,AI算力神话要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4 18:31 1

摘要:今天就跟格隆汇研究院的读者朋友们聊聊这个被称作"英伟达亲儿子"的狠角色——CoreWeave,毕竟它刚上演了一出"绩后暴跌21%"的大戏,这波操作可把不少投资者整懵了!

最近美股财报季简直像坐过山车!业绩好的直接飞天,不及预期的就跌穿地板,分化得让人目瞪口呆。

今天就跟格隆汇研究院的读者朋友们聊聊这个被称作"英伟达亲儿子"的狠角色——CoreWeave,毕竟它刚上演了一出"绩后暴跌21%"的大戏,这波操作可把不少投资者整懵了!

先给不熟悉的朋友扒一扒这家公司的底细:

CoreWeave成立于2017年,仨创始人都是前华尔街精英,一开始搞加密货币挖矿,2019年果断转型做英伟达GPU算力租赁,现在已经是全球AI算力圈的顶流玩家。说它是"英伟达亲儿子"可不是吹的——英伟达直接持股7%,给它开了无数绿灯,比如全球首家大规模商用最新的BlackwellGPU,部署了超25万个英伟达高端GPU,连数据中心的技术都是英伟达独家定制的,资源调配速度比亚马逊、微软那些老牌云服务商快35倍,成本却只要人家的20%!

客户名单更是亮瞎眼:微软一家就贡献了2024年62%的营收,OpenAI更猛,直接签了5年119亿美元的大合同,加上金融、医疗圈的新客户,这牌面在AI算力圈几乎无人能及。也因此,我们格隆汇研究院在25年3月28日CoreWeave上市第一天就坚定看好它的后续表现,当时它的股价才只有不到40美元呢,6月份最高冲到187美元,短短3个月足足上涨了3倍还多!

可就是这么个"天选之子",财报一出来就直接暴跌21%,这到底是咋回事?

熟悉格隆汇研究院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看公司从来不止看表面风光:

这次CoreWeave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赚得多,花得更疯"——Q2营收12.13亿美元,同比暴涨206%(虽然增速较Q1的420%有所缓和),远超预期的10.8亿美元,增长主要靠媒体、医疗保健、金融等行业对AI应用的需求激增;但盈利端拉胯,EPS为-0.6美元,不及预期的-0.52美元,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10万美元直接扩大到1.308亿美元,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市场也因此担忧:它到底能不能把收入增长真正转化成利润?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在疯狂"AllinAI"!

为了抢市场份额,公司砸钱建数据中心、买GPU,资本开支一季度比一季度猛,Q2直接干到29亿美元(环比增超10亿美元),Q3计划再花29-34亿美元,全年更是维持200-23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指引(市场预期210.3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成本和营收还存在"时间错配"——签合同前得先承担数据中心租赁等成本,大规模扩产让成本先于营收产生,短期内直接拉低了利润率。比如Q2调整后营业利润1.998亿美元(同比+134%),利润率16%;而Q3的调整后运营利润指引只有1.6-1.9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92亿美元,这就让市场犯嘀咕了:这到底是短期扩张阵痛,还是赚钱能力真不行?

更让投资者捏把汗的是,今晚盘后CoreWeave要迎来天量解禁!想想看,股价刚暴跌,又赶上大量股票解禁,这波压力可不小。不少朋友可能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AI算力的神话要破了?

别急,咱们得辩证着看。CoreWeave的"家底"其实还没虚:

未完成订单(RPO)高达301亿美元,同比+86%,年初到现在直接翻倍!这里面不仅包括与OpenAI的40亿美元扩展合作(双方总交易价值已达159亿美元),还有新签的两家超大规模客户(hyperscaler)订单——其中一家在Q2签署,已计入当期未完成订单,另一家在Q3签署,即将纳入Q3数据。

技术上更是领先,全球首个大规模上线英伟达GB200NVL72系统,基于B200的实例已全面开放使用;还提交了史上最大规模MLPerfTrainingv5.0测试,规模比其他GB200提交大34倍,性能高4.5倍,硬实力摆在那。

战略布局也够狠:

收购Weights&Biases补全AI工具链,还合作推出了MissionControl、W&BInference等三款产品,能提升基础设施性能和计算透明度;

收购Conductor切入视觉特效市场,25年相关云服务产品增长超4倍,还和AI视频生成初创公司MoonValley签了GB200系统的多年期合同;

拟议收购CoreScientific整合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预计能消除超100亿美元租赁负债,27年全面达产后每年省5亿美元,还能获得约1.3吉瓦总电力容量(未来至少再扩1吉瓦)。

电力保障也在跟上,目前在用电力约470兆瓦,签约电力新增600兆瓦后已达2.2吉瓦,目标是25年年底前拥有超过900兆瓦的有效电力;

数据中心扩张也没停,宣布了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60亿美元)和新泽西州肯尼沃思(与BlueOwl合资,一期26年投用)的大型项目,后者还是250兆瓦的AI数据中心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把大部分资本支出压到了25Q4,管理层说这是早就计划好的,而这些支出对应的GPU上线可用时间大概在26年初。结合微软2024年贡献了62%营收的背景,不难推测:这很可能是微软早在25年初就规划好了26年初的大批算力需求,至于是为哪块业务布局,就值得细品了。

说白了,这公司现在就是在"烧钱换未来",赌的是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就像当年亚马逊砸钱建云服务,初期也不赚钱,但后来成了印钞机。只不过现在市场情绪紧张,对"不赚钱"的容忍度变低了。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朋友心里打起了算盘:这"英伟达亲儿子"到底能不能抄底?天量解禁后会跌透还是反弹?AI算力的风口还在不在,后面该盯着哪些信号?

长期跟着格隆汇研究院的老朋友们都清楚,我们从2023年喊"抄底英伟达"开始,就没错过AI领域的每一波大机会。对于CoreWeave这种争议性标的,我们早就做了深度拆解:

它的亏损是短期扩张导致的,还是商业模式有硬伤?

301亿美元的未完成订单,到底有多少能真正落地变现?

天量解禁后,资金会趁机抄底还是继续跑路?

英伟达的"亲儿子"光环,还能护它多久?

25Q4集中的资本开支,背后藏着哪些巨头的算力布局?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抓住AI算力回调后的潜在机会?现在就扫码加入格隆汇研究院!我们不仅会帮你理清CoreWeave的投资逻辑,还会告诉你:

全球AI算力格局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除了美股,A股哪些公司能跟着喝到汤?

接下来该盯着哪些关键数据和信号?

别等行情起来了才追悔莫及,现在就跟上我们的节奏,一起在AI算力的浪潮里捞到大鱼!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