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4 20:04 1

摘要:今年的8月15日也就是明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天我们在此召开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为大家介绍三亚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争当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具体实践成果。

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年8月14日(星期四)

上午10:00

实录内容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三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我是今天发布会的主持人,市政府新闻办的田小雨。

今年的8月15日也就是明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天我们在此召开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为大家介绍三亚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标杆,争当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具体实践成果。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

三亚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曲环女士

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潘俊先生

三亚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水旱灾害防御服务中心主任 张志珑先生

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赵俊冉先生介绍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进展。

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俊冉: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与大家见面。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参与和宣传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由我介绍三亚市近年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考察期间的殷切嘱托,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美丽海南建设示范样板,争当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宜居宜游宜业热带滨海城市。

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生态质量指数为75.14,生态质量类型为一类。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高、生物多样性丰富。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6.1%,主要污染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12微克每立方米,与去年同期持平。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11个地表水断面(点位)水质优良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内河(湖)、水功能区、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三亚河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和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三亚湾、海棠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典型案例。赤田水库创新实践水环境系统治理工作获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耕地面积保有量、土壤质量稳定,农业面源污染可控。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深化,通过“无废细胞”互认制度,新增610家“无废细胞”,涵盖文明校园、绿色商场、绿色工厂、清洁乡村等,覆盖面不断扩大。在生活、农业、旅游、海洋等领域形成具有三亚特色的5个“无废城市”典型案例。《三亚市蜈支洲岛“无废景区”建设》短视频入选“无废城市中国故事”短视频优秀案例。

二、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质量打造标志性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美丽三亚建设。出台《美丽三亚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美丽三亚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建立以8个领域、37项指标为重点的美丽三亚建设框架体系。2024年,三亚市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探索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也是海南省唯一入选城市。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严格把控项目准入,坚决抵制“两高一低”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绿色产业,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自贸港科创高地。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保护修复+休闲渔业”拓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入选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崖州区在荣获生态环境部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基础上,深入实施“三城三地一古镇”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崖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是积极推动“双碳”工作。大力推进三亚蜈支洲岛零碳智慧生态岛和崖州湾科技城零碳园区建设。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不断开拓国际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业务,颁发三亚首张芒果产品碳中和证书;完成芒果、莲雾等四款三亚特色产品碳足迹认证及首个水果碳足迹核算和标识使用技术规范,创新碳足迹标签应用场景。低碳发展也为三亚高质量发展厚植了生态底色。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逐渐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近年来在“两山”基地建设、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美丽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良好成效,得到国家认可和推广。下一步三亚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全国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目标,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三亚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化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满足市民游客对三亚生态环境的美好需求,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体现三亚担当。

市政府新闻办田小雨:

谢谢赵俊冉先生的介绍。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已开展3年多,三亚在水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三亚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水旱灾害防御服务中心主任 张志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自2022年全面启动“六水共治”工作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等6个指标稳定保持100%,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等均得到提升,“六水共治”工作考核连续3年获得全省优秀。

在治水布局上,高位统筹构建治水体系。建立党政双组长领导小组、八大流域组、八大专班“1+8+8”工作机制,实现“厂网河湖库海”“供排净治”一体化综合治理。编制三亚河等四条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流域”为单元绘就治水蓝图,“河湖长制+六水共治”模式高效落地。

在治水实践上,多措并举提升治理效能。加快清流园等水质净化厂建设,完成排水管网提质增效、二期专项普查,打通市政雨污管网“最后一米”;推行农村污水治理、厕改、粪污资源化利用“投建管养”一体化推进机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较“六水共治”启动前提升14.8及37.7个百分点。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河一档”,通过上游水源地保护、沿河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等措施,实现水体消劣提质,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治理成效持续巩固,成功创建21条省级幸福河湖,三亚河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清单项目。西水中调工程(一期)(原水工程部分)全线通水,中部水厂投入运行,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农垦居供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100%。新建和改造排水管渠、建设城市排涝除险通道,持续解决水库安全隐患问题,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试点城市。持续巩固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11年获得优秀等级。

在投融资模式上,创新驱动释放生态价值。发行全省首单2亿元绿色ABS产品,实现治水资本融资突破;通过交通银行EF账户完成133万美元跨境融资。将河流治理、开发同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城市开发、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大茅水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成为海南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理典型案例,成功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三亚海棠河生态公园等28个国家、省市级典型案例。

“六水共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一步,三亚将聚焦海南省2026年实现“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标”、三亚市2026年实现“五年五全面”收官目标,加快推进一批供污水设施和“大水源”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供污水产能;高标准开展水生态治理修复,守护河湖海湾水清岸绿;高水平推进水资源保护开发,构建水经济发展新格局;高规格打造治水典型,为自贸港标杆建设筑牢水生态根基,提升市民幸福感。

三亚日报记者:近年来,三亚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请问市林业局是如何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的?

三亚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曲环:

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三亚市林业局坚持“三绿”(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立足本职,重点从四方面发力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一是开展重要受损地的生态修复。针对不同生态区域“一事一议”制定专门的生态修复措施,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高尔夫球场生态修复后成为乡土珍稀树种种植基地,南海佛学院进出公路山体裸露问题在我局采用生态模块的新工艺进行了覆绿后,已成为周边美景中的“一份子”;对于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三亚段,我局则重点放在提升旅游公路两侧森林植被景观效果,为国内外游客展现一流的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景观目标上研究和实施修复措施。

二是恢复重要湿地生态系统。重点以保护好珍贵的红树林资源为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全面清理外来物种拉关木和无瓣海桑,恢复本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二是通过建设隔离设施,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2023年以来,我局实施的海棠河外来植物防治和红树林湿地恢复项目、“铁炉港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两个项目,投入资金近6亿元。我局还策划在三亚河、青梅港等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将分批、逐步恢复全市重要湿地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三是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的治理。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2016年以来,我局组织完成34个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总投资1.7亿元,其中33个为政府资金(约9100万元)。通过改善土质条件、提升生长环境,栽植各类乔灌藤植物等措施,各矿坑复绿效果明显。2024年经专业机构评估,34个矿坑植被生态系统已全面稳定,植被生长周期已和周边生态系统基本实现同步,已进入自然过渡阶段,废弃矿山修复全部达到预期目标。

四是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工作。针对我市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林分相对较差、林相一般的不足,我局及时组织专业单位开展全面调研,以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相质量、搞好森林经营、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和策划科学国土绿化项目,下一步将适时推进实施,用实际行动推动我市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林业成为三亚生态文明建设之树的璀璨明珠。

“三亚发布”政务新媒体编辑:建筑垃圾治理事关城市环境保护,“三亚发布”的粉丝网友反映:对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该怎么样妥善处理存在一些疑虑,希望通过我们将问题带到新闻发布会上。请问政府部门在建筑垃圾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特别是针对市民们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有哪些便捷的处理渠道呢?

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潘俊:

感谢您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关注。三亚市住建局高度重视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工作,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执法监管和服务便民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完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

目前我市已有的3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均具备接收和处置建筑垃圾的能力,相关信息已在三亚市住建局官网进行公示,市民朋友想了解建筑垃圾处置信息可以登录三亚市住建局官网或者公众号进行查询。同时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天涯、海棠、崖州、育才共4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转运调配场)的建设,其中天涯扩建项目已进入试运行。未来每个区都将会有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转运调配场),将大大提高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实现建筑垃圾处置“就近化、便利化”。

第二,强化全链条执法监管,规范行业运行秩序

通过常态化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我们已清理了一批违规倾倒点,并处置了一批违规处置点,市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运输车辆未取得运输核准违规运输建筑垃圾,未按规定开启定位装置、未落实密闭运输要求;部分物业公司对小区里的建筑垃圾管理不规范,违规委托无运输资质的企业清运;部分施工单位对管理要求认知不足。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已对相关责任主体开展政策宣传教育,督促履行主体责任。目前市住建局已在网站上5次公示已取得核准的建筑垃圾收运企业和处置企业名单,审批运输核准147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460辆;处置核准6家,请广大市民群众、企业选择规范的建筑垃圾运输及处置企业,依法依规处置建筑垃圾。

第三,优化便民服务举措,畅通处置渠道

装修垃圾是建筑垃圾的一个类别,针对市民最关切的居民小区或者自建房装修垃圾处理问题,我们建立了多元化处置体系:

一是线上预约服务:市民可通过“三亚住建”微信公众号“建筑垃圾业务”板块预约清运,系统接到订单后会为大家安排清运车辆。该服务即将升级至“海易办”平台,实现多渠道办理。

二是委托专业处置:市民可在三亚市住建局官网上搜索“关于三亚市建筑垃圾运输、处置核准企业名单”的公示信息,自行联系有资质的运输建筑垃圾企业进行清运,或者交由物业或者社区专门负责人统一收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南省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提出的“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由居民承担相应的运输及处置费用。

三是临时堆放点建设:为了方便大家投放建筑垃圾,我们正在组织各区进行选址确定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位置,后续临时堆放点完善后,大家就可以就近选择临时堆放点投放,请大家及时关注官网或公众号的公示信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根据《海南省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筑(装修)垃圾必须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严禁混投混运。我们呼吁广大市民选择正规处置渠道,共同维护美好人居环境。

谢谢!

央广网记者:三亚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请问接下来三亚将采取哪些措施持续保障优良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持续保障三亚的优良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助推三亚建设世界知名宜居宜业宜游的热带滨海城市方面,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指引,全力推进美丽三亚建设。绿水青山是三亚的生命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按照《美丽三亚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打造环境保护修复、环境深度改善、低碳发展、高效循环、韧性宜居、“两山”转化、多元参与、现代善治八个先行示范为抓手,不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助力世界知名宜居宜业宜游热带滨海城市建设,谱写美丽中国三亚新篇章。

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紧盯PM2.5与臭氧“双控双减”,加大辖区涉气问题排查力度,加强工地扬尘、裸土、餐饮油烟、加油站和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秸秆禁烧等问题整治,强化网格化监管,重点开展国控点周边涉气问题监管和彻底整治,确保污染源无处遁形。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监管,规范化建设饮用水源地,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做好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的隐患排查整治,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化措施,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提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等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能力,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和风险防控。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总结推广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经验。

三是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争当海南自贸港建设标杆。一是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N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清洁能源岛”建设,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项目实施,加快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强化社会面管控,持续巩固“禁塑”成果;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六水共治”。二是扎实推动多领域近零碳建设。加快推进蜈支洲岛零碳智慧生态岛、崖州湾科技城近零碳园区、抱前近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动实现废弃物全循环、智慧生态融合、产业协同的发展目标。三是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不断深化陆海污染系统治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打造优质公众亲海空间,推动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今年将组织崖州湾、亚龙湾申报国家级“美丽海湾”,红塘湾申报省级“美丽海湾”,力争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全域美丽海湾。

人民网记者:三亚的森林资源非常宝贵,市林业局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效果?

三亚坚持生态立市,多年来,森林覆盖率一直稳定在70.08%,这对于开发建设热土的三亚来说,成果之取得着实不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重点从五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落实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用好护林员资源,在全省率先将全部商品林与公益林管护一并签订管护合同,220名护林员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对全市9.74万公顷森林面积管护;2018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护林员巡护系统,实时记录护林员巡山情况,同时辅以卫星定期监测,每两个月出具相关区域影像照片,“天上看、地上查”相辅相成,实现森林资源实时监测;将护林员工作成效同年度考核督察、奖惩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护林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我市森林资源管理经验被邀请在全省林长制工作会议进行分享、推广。

二是做好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自2010年开始,我市开始对重点区域发放森林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至2025年上半年,已覆盖16个村委会152个村小组,累计发放6.1亿元,惠及29.22万人次。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实施,不仅有效增加重点区域农民收入,切实转变了靠山吃山的传统认识,让村民深刻认识到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住了金山银山,将保护好森林资源转变为一种自觉和主动行为。

三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构建红树林长效保护机制。我市红树林资源非常特殊,不仅是国内唯一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的红树林,其中还有一些被列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秉承“生态优先、科学治理”原则,我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保护体系,构建“一区两地多点”的红树林保护发展格局。摸清红树林分布底数,截至2024年全市现状红树林面积258.69公顷,建立三亚市红树林资源数据库并动态更新。将全市天然分布、连片生长、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或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对于受到外来物种侵扰、人类活动干扰严重区域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解决生态问题;并将红树林保护纳入各级林长清单问题,将全市红树林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红树林日常巡查管护全覆盖。

四是强化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三亚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据统计,约2.11万公顷,占比10.37%,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城市内河拥有完整生态功能的红树林保护区。在三亚河两岸,广大市民游客都可以欣赏到红树林身影;大家还可以走进丰兴隆党群主题公园的科普宣教中心,了解热带河流湿地、红树林资源、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知识,参与科普宣传活动;也可以在红树林生态公园漫步,近距离观赏红树林,从而能够亲近湿地,了解红树林生态。为管好、用好湿地资源,我市正在对标对表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并拟通过相关工作推动,实现全市湿地生态功能的系统性、整体性提升。

五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持续更新全市古树名木信息,2023年第三次摸底显示,全市古树名木、古树后续资源共1631株。对古树信息挂牌公示,落实到具体管护责任人。按照今年3月15日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国务院800号令)及时组织修订《三亚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若干规定》,与时俱进做好古树管护。处理好古树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及时帮助项目业主单位核查古树名木信息,指导优化区域设计,尽量原址保护好涉及古树,如海棠湾免税三期·太古里项目原址保护的2株见血封喉树效果明显,成为我市保护古树名木的典型案例;确实无法避让、需要移植的,科学严谨编制移植论证报告,并加强移植与保护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有效提升古树移植存活率,让古树名木不仅成为三亚良好生态的标志,同时成为城市成长的亲历者、见证者,讲好三亚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市政府新闻办田小雨:

好的,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积极参与。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如果还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发布会结束后,可以与我们现场市政府新闻办的工作人员联系。谢谢!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