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述推荐】“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专题综述论文合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4 22:10 1

摘要: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是平台执行具体任务的基础功能,是水路交通与海洋工程领域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它融合了船海工程、人工智能(AI)、自动控制、通信导航、系统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先进成果,可提升船艇航行的决策规划、运动控制能力。目前,我国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技术成熟

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是平台执行具体任务的基础功能,是水路交通与海洋工程领域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它融合了船海工程、人工智能(AI)、自动控制、通信导航、系统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先进成果,可提升船艇航行的决策规划、运动控制能力。目前,我国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技术成熟度处于TRL5~TRL7级,已在各类民用和军用场景下进行实测验证、产业迭代和推广应用,并针对大型化平台、高海况环境和特种作业任务等场景需求,持续深入开展研究。

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将AI与传统人工驾驶经验有机结合,提升船艇应对复杂环境和任务场景的能力。例如,开发机理−数据联合驱动的新模型,实现船艇运动和姿态更准确预报;利用DQN,DDPG等强化学习算法,提升任务决策与航路规划的效率;将神经网络与经典控制算法有机融合,满足船艇在恶劣海洋环境下的精准作业需求。以AI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为船艇操纵与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实验带来变革新机遇。

本期展示的是“智能船艇操纵与控制”专题综述文章,欢迎阅读和引用。

1

主要内容简介:

本文系统梳理了无人舰艇智能航行技术三大核心——环境感知、决策规划与运动控制——的最新进展、瓶颈与突破路径。作者以我国已完成的百公里、千公里级自主航行案例为背景,指出当前技术成熟度处于TRL6~TRL7,可满足中低海况、开阔水域的基本需求,但在高海况、狭水道及博弈对抗等复杂场景下仍显不足。

环境感知方面,雷达、视觉、AIS、声呐等多源信息正由“目标级融合”向“特征级融合”演进,可显著提升小目标检测与抗干扰能力;然而在雨雾、夜间、高海况等条件下,弱小目标(渔网、浮标)易被漏检,且缺乏对波浪场的实时感知,难以支撑高海况安全航行。

决策规划方面,全局路径规划已能结合海图、气象、法规给出节能航线;局部规划已覆盖航线、航迹、运动规划三层需求,并引入强化学习、速度障碍法等实时避碰策略。但现有算法多假设任务目标函数固定,无法适应载荷变化、燃油消耗及动态博弈导致的模型不确定,导致在复杂水域目标众多、规则冲突时规划失效。

运动控制方面,PID、MPC、滑模、强化学习等算法已能在设计工况下实现航迹跟踪与航速保持;然而欠驱动无人艇在低速靠离泊、浅水狭水道及高海况中的横摇、纵摇控制仍显薄弱,执行机构延迟、波浪砰击、载荷突变等因素使单一控制策略难以全航程自适应。

作者据此提出三项发展建议:一是构建融合波浪实时观测的高精度六自由度运动模型,为规划与控制提供高保真输入;二是以多模态原始数据为底座,训练感知-决策大模型,利用船长经验知识实现“看浪行船”式的动态博弈决策;三是面向5~7级海况,发展基于波浪感知与六自由度预报的反应式安全控制技术,通过离散操舵、迎浪策略抑制飞车甩艉与横浪倾覆风险。文章强调,只有将AI大模型、控制理论与船舶工程深度耦合,才能突破复杂场景边界,实现无人舰艇的远海、高海况、强对抗自主作战。

引用本文】楼建坤, 徐蒙源, 岳林, 等. 无人舰艇智能航行技术进展与前沿[J]. 中国舰船研究, 2025, 20(1): 1–12.

了解更多,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

2

船舶远程驾控卫星−岸基集成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主要内容简介:

为破解远程驾控船舶“全球失联”难题,武汉理工大学提出“卫星-岸基一体化”通信架构,把卫星(GEO/LEO)与5G/4G/WiFi深度捆绑,实现“港口-远洋-极地”全场景、高带宽、低延迟、零中断的遥控链路。

一、需求痛点

船员短缺与减排压力催生远程驾控,但传统岸基网络离岸即断;卫星链路贵且延迟大。

传感数据量惊人:LiDAR数百兆、高清视频数兆至数十兆每秒,控制指令却要求毫秒级可靠。

二、技术路线

多层融合:港口及近海以5G毫米波/LTE为主,远海用Starlink LEO+GEO双链路互补,极地依托Iridium/HEO卫星保底。

智能调度:SDN控制器实时监测带宽、时延、丢包,结合QoS需求动态选路、负载均衡;MEC边缘节点在基站或船端压缩数据,压缩比达100-200倍,显著节省流量。

网络切片:不同业务(遥操视频、AIS、GMDSS)独立切片,互不干扰;卫星链路作为岸基故障时的毫秒级冗余。

三、关键瓶颈

• 毫米波在海上雨雾遮挡严重,波束管理待优化;

• 小型基站密集部署带来干扰,需要高效资源调度;

• 卫星与地面网络协议、计费、安全标准尚未统一。

四、应用前景

随着6G、AI调度及北斗短报文融合,未来可实现“全球一键控船”,为无人船规模化、商业化铺平道路。

引用本文】胡欣珏, 李麒, 刘佳仑, 等. 船舶远程驾控卫星.岸基集成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舰船研究, 2025, 20(1):13–22.

了解更多,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


3

陈立家*,王凯,黄立文,李胜为,周欣蔚,刘岩值

主要内容简介:

本文系统梳理了“船舶自主航行虚拟测试场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指出“高逼真、全覆盖、低成本”的虚拟场景是智能船舶走向产业化的关键。

一 为什么需要虚拟场景?

实船测试成本高、风险大,而自主航行算法又必须在“常规+边缘+事故”全场景下验证安全。虚拟测试可提前发现感知-决策-控制链路的缺陷,降低海试风险。

二、场景怎么定义?

“场景=环境(风浪流/水道)+交通(他船/规则)+任务(避碰/靠泊)+本船状态”的动态组合。文章将其分为三层:功能场景、逻辑场景、具体场景,并细化为常规、边缘、事故三大类,对应不同等级船舶的检验要求。

三、四大构建方法

① 真实数据提取:用AIS、雷达、视频挖掘历史航行片段,真实性高但危险场景稀疏。

② 机理建模重构:基于船舶运动、流体力学方程人工设计场景,可控可重复,但易过度简化。

③ 数据驱动衍生:用GAN、强化学习对海量数据“增广”,快速生成多样性场景,依赖数据质量。

④ 优化搜索采样:以覆盖率、复杂度为目标,用遗传算法、重要性抽样定向生成“最难”边界场景,加速缺陷暴露。

四、三大应用痛点

• 组合爆炸:要素维度升高后,场景数量指数级增长,测试效率骤降。

• 边缘稀缺:小概率危险工况样本不足,算法漏洞难触发。

• 异质演化:不同智能船与传统船混航,交互机理不清,缺乏统一评价体系。

五、未来方向

构建“数字孪生+实时数据”驱动的动态场景库,实现:

• 异质交通场景要素量化与演化模型;

• 稀疏边缘场景强化生成;

• 虚实融合测试,打通仿真-海试的快速迭代通道。

这将为高等级自主航行船舶提供“测得全、测得快、测得准”的验证底座,加速智能航运时代到来。

引用本文】陈立家, 王凯, 黄立文, 等. 船舶自主航行虚拟测试场景研究进展[J]. 中国舰船研究, 2025, 20(1): 23–35.

了解更多,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全文


何红坤, 王宁*, 张富宇, 韩冰

*通讯作者:王宁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

【引用本文】何红坤, 王宁, 张富宇, 等. 水面无人艇单目视觉伺服自主控制研究综述[J]. 中国舰船研究, 2024, 19(1): 15–28.

[2] 水下航行器表面空腔流动及控制研究综述

段嘉, 徐荣武*, 章文文

*通讯作者:徐荣武 海军工程大学 振动与噪声研究所

【引用本文】段嘉, 徐荣武, 章文文. 水下航行器表面空腔流动及控制研究综述[J]. 中国舰船研究, 2023, 18(4): 162–174.

[3] 基于无人艇跨域异构编队协同导航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徐博, 王朝阳*

*通讯作者:王朝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引用本文】徐博, 王朝阳. 基于无人艇跨域异构编队协同导航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J]. 中国舰船研究, 2022, 17(4): 1–11, 56.

[4] 海流对水下航行器运动及载荷影响研究综述

赵大刚*, 张顺, 高适, 钟祥海

*通讯作者:赵大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引用本文】赵大刚, 张顺, 高适, 等. 海流对水下航行器运动及载荷影响研究综述[J]. 中国舰船研究, 2024, 19(5): 1–16.

[5] 水下航行器表面空腔流动及控制研究综述

段嘉, 徐荣武*, 章文文

*通讯作者:徐荣武 海军工程大学 振动与噪声研究所

【引用本文】段嘉, 徐荣武, 章文文. 水下航行器表面空腔流动及控制研究综述[J]. 中国舰船研究, 2023, 18(4): 162–174.

[6] 智能船舶航线优化方法综述

*通讯作者:肖方兵 大连海事大学 航海学院

【引用本文】郭东东, 尹勇, 肖方兵. 智能船舶航线优化方法综述[J]. 中国舰船研究, 2023, 18(4): 151–161.

[7] 自主水下航行器变浮力系统研究现状及控制技术

李奔, 黄哲敏, 何斌, 潘兴邦, 徐国华*

*通讯作者:徐国华 华中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引用本文】李奔, 黄哲敏, 何斌, 等. 自主水下航行器变浮力系统研究现状及控制技术[J]. 中国舰船研究, 2022, 17(5): 134–147.

中国舰船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 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来源:中国舰船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