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工程”到“酱酒头部企业” ——珍酒50年辉煌之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4 22:23 1

摘要:在贵州遵义石子铺的珍酒老厂区,至今还保存着一批泛黄的试验记录本。这批写满试验记录的册子,藏着硬核的“创业故事”——珍酒,这个诞生于“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工程”的品牌,如何用50年时间从试验走向市场,成为中国酱香白酒第二股?

在贵州遵义石子铺的珍酒老厂区,至今还保存着一批泛黄的试验记录本。这批写满试验记录的册子,藏着硬核的“创业故事”——珍酒,这个诞生于“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工程”的品牌,如何用50年时间从试验走向市场,成为中国酱香白酒第二股?

起步:1975年,28位茅台匠人的“攻关任务”

1958年,茅台年产量仅几百吨,想喝上一口得凭票排队。为了实现把茅台酒产量提升到一万吨的目标,1975年,以茅台酒厂原厂长郑光先为首的28位技术精英,带着命令,奔赴遵义北郊石子铺。

没人想到,这场攻关会持续整整10年。老匠人回忆:“那时候没有恒温设备,夏天靠风扇降温,冬天裹着棉被守发酵池,3000多次试验,光记录本就堆了半间屋。”

1985年,这场“试验”迎来验收。白酒业内最高级别鉴定会在遵义召开,由全国名酒评比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恒刚担任组长,史称“85鉴定”。会上,茅台得分95.2分,珍酒得分93.2分。

评委盲品后写下结论:“色清,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雅,酒体较醇厚,细腻,入口酱香明显,后味较长,空杯留香幽雅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当“试验”通过鉴定时,守候在车间里的工匠们激动不已——这杯酒,藏着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1986年,此酒因“酒中珍品”的题词而定名珍酒,贵州珍酒厂也由此产生。

转折:从“试验厂”到“现代酒企”

2009年,珍酒迎来“命运转折点”。这一年,珍酒从国营酒厂改制为民营企业,新老板吴向东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盘家底”:两千多吨优质大曲酱香产能规模,库存有700多吨老基酒,最值钱的是一坛1978年茅台酒厂运来的老酒,还有几坛“85鉴定”的老酒,这些都是珍酒厂文物级别的宝贝。吴向东说,“这些都是意外的收获,让我在如获至宝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珍酒厂搞起来。”

改制后的珍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就像给珍酒装了“涡轮增压”,产能和销售逐年提升:截至2024年,总计投入120亿元用于生产,厂区面积由285亩扩大至3100余亩,酿酒产能由2000吨上升至4.4万吨,员工人数由200余人增加至8000余人,销售收入增长了300倍,上缴税金增长340倍,利税增长430倍。至此,珍酒厂成为贵州最大的民营酒企,进入“酱酒头部企业”的行列。

传承:“1287”的坚守和创新

“一丝不苟酿美酒”是每一个珍酒酿酒师都牢记的生产观,而珍酒的高品质秘密蕴藏在两组“数字密码”中。首先,珍酒始终坚守“1287”传统酿造工艺。其次,珍酒还有一组“831415”的数字也有着独特的含义,每口窖池年产高品质酱酒8.3吨,需投入高粱14吨,制曲用小麦15吨。珍酒建立了成熟的质量技术体系,以对细节的极致把控确保产品品质。

更妙的是“精益求精的酿酒管理”模式,比如工人的“四双鞋管理”——酿酒工人和制曲工人都有四双鞋,上下班一双鞋,在车间一双鞋,厂区活动要换一双鞋,去卫生间还有一双鞋。管理理念的提升成为珍酒“创业故事”的又一束光。

站在50周年的节点上,珍酒的故事成了中国白酒业的“教科书案例”,它证明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底气。珍酒人常说:“我们守的是工艺的根,创的是时代的新。”

担当:民营酒企的“家国大义”

在遵义的高粱地里,农户老张最近换了新农机,“珍酒厂包销我们的红缨子高粱,价格比市场价高,还派技术员来指导种植。”现在,老张的儿子在珍酒厂上班,一家人年收入翻了三倍。

珍酒通过ESG管理体系的制度化,构建了覆盖环境、社会与治理的闭环,成为白酒行业ESG实践价值标杆。近日,知名金融信息服务商Wind发布2025年度ESG评级结果,以珍酒为核心企业和旗舰品牌的珍酒李渡集团,Wind ESG评级跃升至最高评级AAA级,稳居白酒行业第一。

在环境维度,珍酒李渡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旗下珍酒、湘窖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李渡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珍酒李渡率先在行业披露范围3碳排放数据,并提出“2850”双碳目标。

在社会维度,珍酒李渡持续引导上下游践行ESG理念,并对供应商ESG表现实行动态考核,为行业树立良好的上下游合作典范。同时,珍酒李渡聚焦乡村振兴、教育公平、非遗保护等领域,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

在治理维度,珍酒李渡始终将合规经营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在风险管理、反腐败、数据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公司决策过程公开透明、信息披露真实准确,持续夯实长期价值创造根基,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面,珍酒携手知名青年演员姚安娜,以新生代力量打破行业刻板印象,推动白酒国际化与年轻化。这场跨界是文化传承与匠心共鸣的双向奔赴,为中国白酒争夺世界话语权注入鲜活表达。

两杯酒:一杯敬过去,一杯敬未来

屹立在珍酒石子铺厂区的“中国白酒一号工程原址”,距遵义会议会址11公里,离“黔北第一关”娄山关也仅30余公里,现已成为中国白酒文化地图上不可或缺的坐标。

这个从国家战略里酿出来的白酒品牌,藏着一代人的执着,也映照着一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或许,珍酒的真正魔力,就是“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50年的时间证明:好故事和好味道一样,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夏小果)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