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采访了一位资深的“猫行为治疗师”。她的工作不像兽医那样直接给猫咪治疗疾病,而是关注猫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找出猫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它们的情绪和习惯。
Sayings:
今天的文章,每个养猫,或计划养猫的人都会有兴趣。
我们采访了一位资深的“猫行为治疗师”。她的工作不像兽医那样直接给猫咪治疗疾病,而是关注猫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找出猫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它们的情绪和习惯。
但在开始采访前,我想谈谈“养猫”这件事。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含猫量” 80% 以上的内容团队,做这次采访的私心。
先讲讲几位同事的猫吧。
这是@雪琴 的猫。
她想要养猫是因为孤独。
她的室友曾经养过一只猫,后来室友和猫搬走。50 平米的出租屋突然陷入一种空荡荡的安静。她号啕大哭了一下午。
于是她去领养了一只猫。
有次跨城搬家,她考虑要不要把猫送回老家,老家更近,家里的房子更大,最后她觉得不行。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不是它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它。”
这是@三花 的猫,如你所见,是只三花。
领养小猫的那一年,她的状态很差,觉得“北京这么大,却没有什么和自己有关”,她想在生活里找到可以被牵绊住的支点,于是接回了这只小猫。
她对小猫的照顾很精细——
小猫刚接回来五天,把腿摔瘸了,她立刻挂了急诊,并一直给小猫买保护膝盖软骨的鲨鱼素。
她为小猫做许多功课——
花费很长时间去挑猫粮罐头,检查成分。
看各种各样的科普,知道很多关于猫的知识,比如“什么颜色的水盆会让猫喝更多的水”。
她想要给自己的小猫最好的——
买了一顶好几百块的猫帐篷,是给自己舍不得买的。
异地搬家时,她比猫还紧张——
带着猫坐飞机,全程一直在偷偷看它。
到了新环境,小猫不吃饭,她很焦虑,每天哄它,给它开罐头、猫条、冻干,结果都没吃。知道小猫喜欢吃虾,斥巨资从茶餐厅点了一份白灼虾,四十五块,小猫很识货,赏脸吃了几只虾。
在养猫的过程里,她时常负疚——
情绪糟糕的时候,她会感受到小猫很安静,觉得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小猫。
也会反思——
有天晚上,她的小猫又尿床了,她很生气,洗被子洗到半夜,又冲小猫发了脾气,但第二天又很后悔,“我觉得我是一个只想要完美小猫的妈妈,我不接受孩子有缺点,我觉得我是个很坏的东亚家长。”
但好在,经历过种种意外,这是一只快乐的小猫。标志就是,它的尾巴几乎 24 小时翘在后面。
这是@Ellen 的猫。
先说说这张寻猫启事吧。
前不久,她的猫不见了。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花 2500 元请来专业的寻猫团队;打印了寻猫启事(打印完发现忘记写联系方式,又手写了 30 遍的电话号码,还把“寻猫启事”打成了“寻猫启示”);人生第一次去派出所,是因为丢猫去看监控(因此遭到了一些奚落)。
她很惶恐,因为她太担心猫了。她毕业后养的第一只猫在搬家途中跑丢了。后来她在小区里碰到过那只猫,小猫扭头看了她一眼,走了。
她有强烈的被抛弃感。
但她其实很爱猫。
她曾经租过一套很小的房子,那让她更有安全感。有一天,她意识到猫活动的范围很有限,觉得猫跟着自己受了很大委屈,于是,火速退了房,付了违约金,租了一个上下两层的 LOFT。
她是那种睡觉很熟的人,但只要小猫在半夜呕吐,她总会第一时间惊醒。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猫便秘了一个月,她穿越重重麻烦,带猫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挺严重的。她很自责,后悔怎么没有早一点发现。
猫走丢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
但别担心,最后猫找到了。2500 元的寻猫服务费没白花。
在采访 3 位同事的过程中,我时常能体察到她们情绪深处的投射 —— 对关系的渴望、以及某种难以言说的补偿心理。
因为孤独,想要一份不太沉重的陪伴。
因为匮乏,想把最好的都给小猫。
因为负疚,常常过度关心,生怕哪里做得不够。
但在照顾小猫的过程里,他们也有困惑,“我的情绪真的会影响到猫吗?”,也会不断自我怀疑,“猫需要我吗?”
针对以上的一系列疑问,我们采访了猫行为治疗师 @张莉。
她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从2015年开始做猫的行为治疗,是国内第一位在宠物医院开设行为门诊的兽医,至今已经治疗过几千例病例。
说实话,在听了她的解释后,我松了口气。
我们的许多担心和疑惑,都被解答了。在新的视角和认知里,我们也开始重新理解我们和猫的关系。以及,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希望这些讲述,能给你一些安慰和帮助。
张莉: 会。
猫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物种,兼具了敏感、机智、优雅、敏捷于一身,它们有很强的情绪感知能力,擅于观察人的各种细微变化。无论在人开心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它都能够察觉到。
当然,不仅是人的表情、行为模式、甚至有研究表明,在压力过大的时候连体味都可能会产生变化,这些都可以被猫咪获取到。
猫与人共居一室,即便不是好朋友,也是室友的关系,它会捕捉人的情绪,如果主人今天情绪不佳,气场和肢体动作会产生变化,即使简单放东西的声音也会很大声。猫就能察觉到这种压迫感,觉得靠近这个人今天似乎是有风险性的,猫就会警觉起来,甚至暂时躲起来观察。
张莉: 会。
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对猫咪过度关注的家长。压力性行为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关注越多,猫的行为问题越严重,家长就变得更紧张,最终变成了恶性循环。
比如,有的猫出现情绪问题,开始舔自己的身体,造成脱毛或者皮肤破损,猫一直在舔,家长就会一直盯着猫,甚至只要猫一张嘴,他就会去打断它,这样不但干扰了猫的正常理毛,也加重了它的自损行为。
我见过最焦虑的一个家长,当猫出现自损之后,自己不能正常作息,晚上躺在床上,只要一听见猫“沙沙”舔毛的声音,就马上坐起来制止。甚至给猫戴了三个伊丽莎白圈,脖子一个、腋下一个、腹部一个,来防止猫舔到自己,这个行为其实给对猫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适得其反。
有些猫咪先天进食就比较少,体检指标是正常的,而家长会非常焦虑猫咪的采食量不足平均水平的问题,从而去寻找对策。家长会在猫咪采食的过程中过度关注,甚至会选择强饲。
我遇到过一个案例,猫咪2年多无法自主采食,需要家长每天手喂。猫无法自主进食期间,全家没办法一起外出,猫咪长期被追着手动喂食,造成了更大的心理阴影。导致每到喂食的时间它就会藏起来。
还有一些家长会每天关注猫喝水、进食、排便的情况,比如看到猫咪进食或上厕所就跑过去“围观”,这本是出于对猫咪的关心,但如果观察过度,超过了猫的承受范围,猫也会出问题。
其实,猫很害怕被目光注视。在户外,我们很少会看到猫在众目睽睽下吃东西,除非它非常熟悉那个环境。但在家里,猫无论是睡觉、吃东西、还是上厕所都可能都被注视,甚至有家长会盯着猫上厕所,看它尿了多少。
适当的关注是有必要的,但不要过度就好。
有的家长发现猫咪这次吃的没有上次多就开始焦虑。但想想我们自己,也不可能每天吃一样多。今天可能吃薯条,明天吃其他的,食物热量不同,运动量不同,进食量也可能不一样。人尚且做不到,为什么要求猫次次如此呢?
当然厌食会分很多情况,身体不适、情绪不佳、先天发育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食欲,如果是这种非正常情况就需要尽快就医。
张莉: 它也需要人。
但它的互动方式,和人类的社交方式不太一样。
人是低频率高强度互动者,猫是高频率低强度互动者。
我们会定期跟朋友聚会,几个小时都不算多,但对猫来说,它想要跟人互动,或许就是来跟人打个招呼,蹭一蹭,求抚摸,持续半分钟就可能想要离开了,这个程度对猫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遇到过一些家长,觉得猫咪太可爱了,毛茸茸的,能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些猫可以接受,但大多数猫接受不了。这些行为会造成猫的压力,猫还会产生排斥反应。
张莉: 其实未必。
很多时候,我们跟猫的关系,是我们自己心理需求的投射。我曾遇到一位客户反馈,自己对猫咪无微不至的关心源于童年的情感需求,我们投射在猫咪身上的,可能是我们期望自己成为的样子,比如:立志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家长。
当然,我觉得这些变化对猫来说,有好的一面,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重视猫,把它当作生命中重要的存在。我们会关注它的喜怒哀乐,也会努力学习怎么让它开心。我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不过,我们经常会遇到另一种情况。有些家长会把自己和猫之间的关系,投射成一种亲情关系,像对待家人一样去对待猫。比如他们常常会用人类的思维去解读猫的行为,但这种解读往往和事实相悖。
有些家长会带入人类思维去解读一些猫并不会出现的想法。比如猫出现了尿床这种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我们会推断它是在报复,而它其实只是做出了一些作为猫来说正常的行为,或者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在多猫家庭里,猫们因为都想靠近家长而出现冲突,家长会认为它们是在“争宠”:“它们都喜欢我、都爱我,都争相想要和我在一起。”但事实上,猫有时会把家长当做资源,几只猫都是在争抢资源的所有权。
我也听说过,在医院里会有家长带猫去做绝育,希望医护人员配合扮演一个抢猫的角色,想通过这样的剧情让猫觉得,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把你劫走去做绝育的,让猫不要记恨自己。
但这些猫是无法理解的,它能够感受到的是什么?这个人是不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他对我来说是不是安全的、有趣的、让我开心的?能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舒适、安全感或者惊喜?
猫咪的逻辑思维与人类不同,过于复杂的剧情,它是 get 不到的。
张莉: 不建议。
多养一只猫,有出现新问题的风险,这也是多猫压力的根源。性格的差异、对于食物、水、休息区、猫砂盆等资源的争夺会造成猫的慢性压力,导致猫出现不恰当排泄、标记、心因性自损、攻击行为等问题,常见的特发性膀胱炎和传腹都和多猫压力息息相关。
我经常会劝那些想养“二胎”的猫家长,如果你平常工作很忙了,家里再增加一只猫,而猫之间的关系又处理得不好,那家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比现在更多,以后很可能是忙上加忙。
我遇到过一位猫家长,家里救助了十几只猫,猫之间出现了多猫的攻击行为。家长经常加班到九点后。有一次,他夜里12点回到家,和猫玩游戏到凌晨3点,他说自己快崩溃了。但如果不陪这些猫互动,它们就会频繁打架,或者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如果没有做好周全的准备,建议不要轻易尝试。我们没法保证两只猫的关系最终一定会变好,这个过程本身是有风险的,它们的福利也会下降,每只猫咪的情绪健康同样需要受到重视。
张莉: 会的。
简单来说,猫在有压力时,会出现保护性情绪,从而出现保护性行为反应。我们从猫的表情、肢体动作、叫声、行为的改变都能够迅速地识别猫是否出现了情绪问题。
我们能直观观察到存在压力的猫面部很紧绷,身体也不放松。情绪波动比较大时,它的尾巴会用力甩。
理毛是猫正常的行为,但在压力状态下,猫会出现两个极端情况,过度地理毛,或者停止理毛。
猫还会出现啃墙皮、吃棉、布、羊毛类针织物的情况;有些猫会减少社交互动,不和人打招呼,也不愿意被抚摸,躲在角落里;猫的好奇心减弱,不愿意探索,不接纳玩具或游戏,过度警惕,甚至习得性无助。
猫咪活动量减少也可能是压力大的表现,它们会表现得特别安静;在食欲方面,猫咪跟人很相像,会出现过度进食,或者停止进食,甚至之前喜欢的食物都丧失了兴趣。猫咪睡眠减少或增加除了提示身体不适之外,也会受到压力的影响。躲藏也是非常常见的表现之一,比如它们会藏在桌子下面或者钻到床底。
正常情况下,猫会在猫砂盆里面上厕所,在压力的状态下,它可能会在地上、沙发上、床上排泄,将尿液直接喷到门边、墙面上,或者压力过大停止排泄。
只要细心去观察,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到的。
让猫情绪平衡,不仅能够得到一只幸福快乐的小猫,还能够预防很多压力性疾病的发生。
张莉: 对猫来说,生活中的压力源有很多。
猫是双重属性的动物,既是猎手,也是猎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搬家、家庭成员变动、家中有新猫进入等,任何对猫来说无法承受的刺激都会导致它出现压力。
有些家长喜欢和猫亲近,每天对猫又抱又亲,但在猫眼中,人是一种体型庞大,能对它造成威胁的“生物”。当我们对猫表达亲密时,从猫的视角看来,并不是这样的——被控制住、四脚离地、靠近嘴、近距离接触。
家养的宠物猫,每天没有什么外出的机会,通常白天睡觉,晚上等人下班,它的整个世界,可能就是它的“猫家长”。
在“单猫家庭”里,人与环境对猫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说家长太过热情了,却忽略了猫喜欢的相处模式,会给猫形成压力,演变成后期,猫一看到人就想逃,或者人用粗暴的方式对待猫,猫也会产生压力,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在多猫家庭里,猫的压力源可能来源于其他猫的干扰,猫有很强的独立性,如果在它生活的环境里,存在它不喜欢的同类,形成竞争关系,它就会产生压力。
张莉: 我从 2015 年开始做猫的行为治疗,是国内第一位在宠物医院开设行为门诊的医生,十年间,治疗过的病例也已经几千了。
一般情况下,当我接到家长的求助时,我会先初步了解猫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病例,都是由各个科室的医生转诊过来的,外科、口腔科或皮肤科比较常见,猫不恰当排泄和自损的情况会比较多。
如果是比较紧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与猫在家中的正常生活,我会直接沟通一些关键的问题,尽快安排评估时间。如果是比较常规的问题,比如猫干扰人休息,把桌子上的东西推到地上之类的情况,我们会先请家长填写一份行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猫的主要异常行为、生活环境描述,以及猫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预约时间,并根据评估的实际情况,为猫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家长沟通每个阶段的细节和目标。整个初步评估的过程大约需要一至两个小时。之后,我们会持续追踪,然后根据不同阶段做出调整,直到猫恢复为止。
有些行为问题的干预周期比较短,比如猫咪不恰当排泄的问题,有时一两天就能解决。但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攻击行为,周期会拉得比较长。我这里最长的一例,持续了大约一年,才最终解决。
家长的配合度在猫的治疗恢复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家长特别焦虑无法执行方案,猫的恢复过程也会变得更长。
很多时候,我们先去关注的不是猫的行为方面,而是先帮家长放松下来、建立信心。
比如单纯的挑食案例,我们会先要从情绪上缓解家长的焦虑,科普猫正常的采食模式、采食习惯、科学喂养方式等。当家长的心理负担减轻了,配合度会增加,这也是治疗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之一,猫的逐渐恢复也会增加家长的信心。
人放松下来,猫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猫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张莉: 这几年,年轻的猫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处于人生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在大城市里打拼,压力也很大。很多人养猫是希望自己在大城市里有一个陪伴,或者单纯想照顾一只猫,而且大家都说,养猫比养狗简单,因为不用遛。
其实,如果认真研究猫的行为,会发现它一样有很多需求——安全的生活环境,有玩耍和捕猎的机会,积极的、可预测的人猫社交互动,对猫友好的嗅觉环境,食物、饮水、如厕区域、抓挠区、游乐区和休息区的分散设置。
它会生病,也有情绪波动,不要低估猫的需求。如果你遇到一只特别敏感的猫,需要给予它更多理解与照顾。
情绪上,猫需要满足好奇心,它们跟喜欢的人也会有亲密的互动,比如去蹭人、舔人。但它有时想靠近你,有时也需要独处。幼猫喜欢和同窝的小猫一起玩耍,但成年猫和同类互动的欲望会慢慢降低。
猫对人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大致了解的。比如它主动跳上你的腿,你摸摸它,它会很开心。它知道这不是突然发生的事情,如果在它毫无准备时被抱起猛亲,那对它来说就是一种刺激,甚至压力。
环境上,猫的嗅觉系统非常发达,对气味很敏感。刺激性气味如消毒水、香精、烟草、香味猫砂,都会让它感到不舒服。它也需要安全感。哪怕在家住了十年,它依然需要有个可以躲藏的地方。
有些家庭会把猫的饭碗、水碗、猫砂盆放在一起,看上去很方便,但这会给猫带来压力。猫不喜欢在厕所附近吃饭或喝水,所以这几个区域,最好彼此分开。
在多猫家庭里,我们有一个建议叫“n+1 配置原则”。“n”是猫的数量,“+1”是多提供一个选择。比如三只猫就要四个猫砂盆、饭碗、水碗和休息区。资源要分散摆放,这样会减少争抢,猫咪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
我们可以通过猫的表情、动作和叫声,来判断它的需求。
当猫害怕时,表情会紧绷,瞳孔放大,耳朵会压低或者外旋,发出嘶吼、哈气。很排斥我们的靠近。
当猫放松时,会伸展身体,躺在地上,把自己拉得很长,发出“喵~”的声音。它的表情是松弛的,身体是伸展的,尾巴是向上的,这通常是一个很开心的邀约,它想和你去互动,或者也邀请你给它去倒点吃的。如果你发现它的碗是满的,那它可能是向你表达它的无聊,想要邀请你一起去跟它玩耍。
我家有一只13岁的老年猫,年纪越大就会越发缺乏安全感,特别粘人。它跟我妈关系特别亲,每天都要跟我妈一起睡觉。它也特别喜欢梳毛,着迷到无法自拔的程度。每天家人都会分工轮流给它梳毛。有时我经常出差,爸妈在家能提供稳定的陪伴。
我觉得最理想的相处状态是:我们彼此知道对方在,但可以各自做自己的事,互不打扰。当然,这建立在猫有充足资源的前提下,比如猫爬架、抓板、舒服的休息区、足够的游戏时间。
我也建议大家能够尽量去满足猫每天运动需求,总时长不低于一个小时,可以分散在一天中,每小时玩5–10分钟,慢慢积累。如果说你实在太忙,可以多准备一些自嗨的玩具,让猫自己去玩耍。
别把猫当作负担,多去享受跟猫在一起生活的时间。
【写在最后】在采访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
很多人开始养猫,是希望有情感的依托和陪伴,另一个原因是,猫很省心:不用遛,不吵闹,也不需要太多照顾。
但相处久了才会发现,猫有自己的需求,如果满足不了,猫很难会快乐起来。
一位同事总结,这其实和很多关系一样。你一开始只想谈个恋爱,觉得这个人可爱、有意思,好玩。但在这个过程里,你逐渐意识到,TA是一个活人,有情绪,有问题,有需求。
一开始,我们都想找完美的人,但后来发现,这并不存在。就像小猫不是为了陪伴“我”而存在的,小猫是作为一个独立、骄傲的、内心丰富的小猫本身而存在的。
两个独立的个体相处起来,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问题之中一起生活下去,一起去面对,一起去解决。
写到最后,其实我有一个挺简单的建议,
没必要夸大猫的情绪问题,也不用夸大人的情绪问题。
多去了解猫,也多去关心你自己。
小猫一片赤忱地爱着某个人,
同时它有着自给自足的圆满的精神世界。
——顾湘《好小猫》
来源:新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