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鹤荣,山东福山人。字正儒,号廉生,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后中进士,曾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兵败城破,王懿荣发出了『吾义不可苟生』的誓言,率全家壮烈殉国。
每有制述多用新事,
并以文采妙绝当时。
——王鹤荣
王鹤荣,山东福山人。字正儒,号廉生,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后中进士,曾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兵败城破,王懿荣发出了『吾义不可苟生』的誓言,率全家壮烈殉国。
这幅王懿荣的行书对联,可从笔法溯源、结构意趣、章法气质、文人品格 四维度细评:
一、笔法:碑学滋养下的行书张力
王懿荣身处晚清碑学兴盛期,又精研金石,笔法暗融 北碑的方折雄强 与 行书的流转动势:
线条质感:笔画如 “锥画沙”,中锋行笔为主,如 “每” 字横画、“益” 字竖笔,粗处沉厚饱满,细处劲挺利落(如 “製” 字撇捺),暗含篆隶 “屋漏痕” 的涩劲。
提按变化:“采” 字上半部分收笔顿挫,下半 “木” 部舒展;“新” 字左窄右宽,竖笔收笔重按,体现行书 “因势利导” 的节奏,又不失碑学的古朴拙趣。
二、结构:宽博与灵动的平衡
单字结构取法 颜体宽博 与 北碑欹侧,既端庄又含巧思:
重心把控:“當” 字上松下紧,“事” 字上窄下宽,通过重心下沉实现稳重大气;“述” 字走之旁向右舒展,左侧 “术” 部欹侧,形成 “险中求稳” 的动态平衡。
疏密对比:“製” 字上部笔画密集,下部 “衣” 旁疏朗;“妙” 字左密右疏,空间分布错落有致,避免平板。
三、章法:对称中的文人意趣
对联章法遵循传统对称布局,却因 行书笔意 与 落款细节 显露出文人气:
字距行距:字距均匀,行距疏朗,墨色浓润统一(偶见 “述”“多” 等字的飞白,增添韵律),视觉上庄重典雅。
落款与印章:左侧落款 “王懿荣” 以小字欹侧书写,与正文的端正形成呼应;两方印章(白文为主)点缀,强化 “诗书画印” 的文人程式,章法完整度高。
四、格调:学者书法的 “金石文心”
王懿荣身为 甲骨文先驱、金石学者,书法脱离匠气,彰显三重格调:
学术气:内容 “每有製述多用新事,益以文采妙绝当时”,呼应其治学创新精神,书法亦如学术著述般严谨规整,又因行书笔意流露灵动。
金石气:北碑的方折、篆隶的涩笔,赋予线条 “剥蚀感”,暗合其金石考据的专业修养。
文人气:虽取法碑学,却未走 “粗犷霸悍” 一路,而是以行书的流畅调和,保留颜体式的宽博儒雅,尽显晚清学者 “以书载道” 的审美追求。
不足与独特性:相较于纯任情恣性的行书,此作因学者身份更偏 “行楷化”,灵动稍逊,但正因这份 “严谨中的文气”,使其区别于江湖书风,成为晚清学者书法 “碑学入行书” 的典型样本 —— 既守传统章法,又融金石新趣,字里行间透着 “以文养书、以书载文” 的文人风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