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筑红魂·青春映初心|西南科大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03:50 2

摘要:7月5日至10日,环境与资源学院“鸿鹄绿翼”实践团深入凉山州布拖县地洛镇,开展推普实践活动。团队创新采用“普通话+彝语”双语教学模式,通过绕口令比赛、一对一纠音等趣味方式,有效提升当地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团队走访40余户家庭开展调研,针对当地需求开设

西南科大

暑期社会实践

蝉鸣盛夏 万物竞发

在2025年盛夏序幕里

西南科大学子以脚步丈量山河

以实践回应使命

投身暑期社会实践

以热血为墨 以奋斗为笔

熔铸时代精神

筑牢信仰之基

勇攀科技高峰

在广袤天地间躬身力行

于社会课堂中淬炼成长

让青春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中

绽放璀璨光芒

“鸿鹄绿翼”实践团

推普助力乡村,专业赋能成长

7月5日至10日,环境与资源学院“鸿鹄绿翼”实践团深入凉山州布拖县地洛镇,开展推普实践活动。团队创新采用“普通话+彝语”双语教学模式,通过绕口令比赛、一对一纠音等趣味方式,有效提升当地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团队走访40余户家庭开展调研,针对当地需求开设特色课程:结合地质专业优势带来矿石科普课,用磁铁矿标本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通过动画短片和案例分析,传授防溺水、防火等安全知识;开展垃圾分类演示和水质净化实验,培养环保意识。活动还注重家校联动,团队与村委会合作开展家访,向家长强调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实践团以专业特色服务乡村振兴,为凉山儿童播下希望的种子,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应用技术学院实践团队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筑牢信仰根基

7月18日,应用技术学院实践团队走进两弹城,通过实地研学、内部宣讲、研讨交流等形式,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感悟精神力量。实践中,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下参观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旧居等场馆,通过实物观察、史料研读,将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深化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精神的理解。内部宣讲环节,成员们分享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事迹,并结合专业知识阐述精神内涵。团队以“分组协作、集中研讨”模式深化学习,梳理历史脉络、提炼精神内核、留存实践资料,并每日召开总结会分享收获,让“两弹一星”精神落地生根。活动后,团队形成《“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手册》,计划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带动更多同学传承红色精神,将精神力量转化为青年成长动力。

2025年盛夏,一场科技夏令营在涪城区灵通社区火热开展。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繁星启明”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红色教育+科技实践”特色模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魅力,传承红色基因。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珍贵影像学习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更在退休工程师指导下,亲身体验车辆模型制作的全过程。这种“历史熏陶+动手实践”的创新设计,让抽象的科技知识与鲜活的红色记忆相得益彰。夏令营中,团队成员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出发探索科学奥秘。车辆知识课堂以常见交通工具为切入点,模型制作选用简易材料,复杂的机械原理变得生动有趣。在“老科技工作者-大学生-青少年”的传帮带模式中,科技知识与三线精神实现了代际传承。

“数理之美”宣讲团

点亮乡村少年科技梦

7月13日,数理学院“数理之美”宣讲团走进绵阳市三台县解放村村委会,为当地中小学学生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团队成员以“人造太阳”为题拆解前沿科技原理,结合“核你在一起”主题讲解“两弹一星”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科学奥秘与国防科技成就。深入宣讲“两弹一星”精神,介绍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及相关事业发展历程;同时,通过“画火箭”“扭扭棒变蝴蝶” 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航天知识的理解,感受科学乐趣。活动将科学知识与爱国精神融入宣讲,为乡村少年点亮科技梦想,助力其在心中种下奉献报国的种子。

布谷志愿支教团

童心逐梦绘星河,全科赋能育新芽

7月5日至13日,经济管理学院布谷志愿支教团在三台县芦溪社区开展暑期支教活动。活动侧重趣味教学,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在智育方面,团队成员创新教学方法,用扑克牌教分数、用scratch编程启蒙;德育环节通过每日复盘和《德育日志》记录成长点滴;体育活动组织武术操、接力赛等趣味运动;美育课程则带领孩子们排练手指谣、课本剧等文艺节目。7月13日的文艺汇演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孩子们表演了《小羊羔》《凤凰花开的路口》等精彩节目,展现丰硕学习成果。当地人大代表、教育机构负责人等嘉宾到场观看,与孩子们亲切交流。这场支教活动不仅为芦溪镇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欢乐,也为团队成员秉持教育初心,坚持投身乡村教育注入不竭动力。

萤核迹“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

用实践脚步丈量家国情怀

7月3日至7日,国防科技学院萤核迹“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广州阳江至湛江一带,探访军事文化场馆、核工业基地及红色革命旧址,真切感受国防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筑牢爱国信念。7月8日,成员赴北川羌族自治县,深入老北川地震遗址与石椅羌寨,切身体会北川那段被地震掩埋的岁月与羌寨百姓生活实景,通过入户走访、核知识宣讲、拍摄特色爱国主义视频,进一步了解震后重建的艰辛与成果,深入学习体会村寨蓬勃发展的原因,并在采访中取得核知识科普的真实数据,为后续的宣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红韵童创队

科技与红韵点亮少年梦

7月15日至17日,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红韵童创团队化身“科普使者”与“红色导师”,在乐山市龙泓路社区用沉浸式实践让红色传承与科技启蒙真正走进孩子生活。团队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将“红船精神”与科技魅力融入互动体验:孩子们在《红船启航》动画里触摸历史,通过刘胡兰、袁隆平等榜样故事具象理解“奉献”的意义,又在手绘红船时畅想未来,在心愿树写下“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质朴约定;同时,3D打印实物展示、积木拼装实践与AI大模型演示,让孩子们从好奇“火箭为什么能飞”到主动追问“怎样造大飞机”,科学探索欲与爱国情怀在动手体验中自然生长。团队用青年智慧让精神传承与科技知识在基层实践中转化为孩子可感可知的成长力量。

为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传承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播火者”红色精神传承实践团队跨越川、贵、渝三地开展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绵阳两弹城、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红岩博物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践前梳理历史事件、实践中团队成员自主讲解、实践后运用数字化技术创作主题漫画及视频等形式,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在各红色基地,团队成员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历史,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及革命先辈的信仰与担当,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来源:美术小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