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命名“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庆竟擅自删除“安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08:00 1

摘要: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本是国家层面对这一黄梅戏文化地标的正式认可,却在十六年后遭遇了“变味”执行——如今安庆博物馆门前,悬挂的牌匾赫然是“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徽”二字不翼而飞。这一擅自“更名”行为,不仅公然背离国务院批复,更直接挑战了中国地名管理法律体系

2009年,一份经国务院领导同意、盖有国务院印章的红头文件,明确批复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馆名定为“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

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本是国家层面对这一黄梅戏文化地标的正式认可,却在十六年后遭遇了“变味”执行——如今安庆博物馆门前,悬挂的牌匾赫然是“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徽”二字不翼而飞。这一擅自“更名”行为,不仅公然背离国务院批复,更直接挑战了中国地名管理法律体系,引发多方关注与质疑。

从法律层面来看,安庆博物馆的行为毫无依据。《地名管理条例》早已明确,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场馆名称属于法定地名范畴,其命名必须经过审批程序,且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

国务院的批复函,正是该博物馆名称的最高效力批准文件。而安庆方面在未履行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擅自抹去“安徽”二字,让场馆名称摇身变为“国字头”,显然违反了条例规定。更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第九条明确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历史文化遗产遗址名称不得被行政区划擅用,安庆此举直接跨越省级标识使用“国字头”称谓,已然触碰法律红线。

从行政规范角度而言,地方的这一操作也与国家行政要求背道而驰。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指导意见》,强化“红头文件”的法律权威,司法部相关负责人也强调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对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政府形象及百姓权益的重要性。

安庆博物馆的擅自更名,在主体合法性上,博物馆无权变更国务院批准的名称;在内容合法性上,新名称违反《地名管理条例》相关命名规范;在程序合法性上,更名未经过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法定程序。

这与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关于严格“红头文件”制定权限、备案监督和定期清理制度的要求完全相悖,更是对国家行政权威的漠视。

再看文化保护层面,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殿堂,本应是文化保护与规范的践行者,如今却成了破坏命名规则的“示范者”,实在令人费解。《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制定保护名录。

黄梅戏是安徽重要的文化瑰宝,国务院批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这一名称,本身就是对安庆地方文化的高度认可。可当地方连国家批准的文化地标名称都无法规范使用,又何谈文化保护?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规则的尊重和对程序的遵守,而非通过擅自升级名称来“彰显”地位,这种行为反而暴露了文化底气的不足。

如今,《地名管理条例》已全面实施,全国数十万处地名标志正被逐一核查整改。安庆博物馆“安徽”二字消失的问题,地方部门至今未作出解释。

来源:楚国小光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