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曾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部反映民兵薛家祖孙三代传枪、接枪故事的电影《传枪记》。但却鲜有人知,这部电影主角的原型是获得“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的济源坡头镇留庄民兵薛平华。
□河南日报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很多人曾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部反映民兵薛家祖孙三代传枪、接枪故事的电影《传枪记》。但却鲜有人知,这部电影主角的原型是获得“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的济源坡头镇留庄民兵薛平华。
8月5日,记者走进薛平华后人薛京永的家里,甫一走进小院,浓浓的英雄之气便扑面而来,各种发黄的照片、带着弹孔的“葫芦舟”和英雄荣誉让人肃然起敬。
薛京永拿着一个真实的葫芦舟,向记者介绍它的历史:“留庄紧靠黄河,在战争中为了缩小目标不被对岸的日军发现,民兵只能弃船泅渡。黄河水流湍急,民兵在渡河过程中常面临着速度慢、耗费体力、易被冲走、武器易被打湿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民兵就地取材,将本地种植的葫芦晒干后,用柳条将4个绑在一起,利用它的浮力制成葫芦舟。渡河时,民兵趴在其上,将手榴弹挂在脖子上,在以手为桨的同时,还可以开枪射击。
就是“乘”着这样简易的葫芦舟,留庄民兵在抗日战争中多次配合八路军,运用地雷战、联防战等多种游击战术,先后同日军作战数百次,给敌人以重创;先后接送中共干部200余人次顺利渡过黄河,南下中原或北上抗日前线;留庄民兵妻送夫、母送子,甚至父子、兄弟同去参军,先后两批次为八路军输送300多人。1944年秋,配合太岳四分区十八团一举全歼盘踞在该地的日军……
1946年,薛平华被太岳区授予“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太岳军区授予薛平华等19人“民兵战斗英雄”称号,授予范瑞礼等2人“爆破英雄”称号,授予李庆禹等2人“水上民兵英雄”称号,授予蒋正南“神枪手”称号。1964年7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领导机关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光荣称号。
斯人已去,生者如斯。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庄民兵营从老一辈手里接过“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这把革命精神之枪,巩固扩大民兵组织,常态化在黄河畔进行射击打靶、武装泅渡、水雷爆破等实战训练,在维护治安、保卫家园、抢险救援、黄河生态保护等方面继续发挥突击带头作用。
从“扛起锄头背起枪”的年代一路走来,曾经保家卫国的星火,正照亮乡村振兴的新航向,一代代英雄在时空接力,在新黄河故事里闪耀永不褪色的荣光,这个英雄团队至今仍有76个民兵编制,时刻保持着备战状态。
接过这把“枪”,当年葫芦队员的后代们投身运输业、种植业、旅游业,先后办起了面粉厂、大修厂、木材加工厂等,用智慧和汗水不断铸造着更加灿烂美好的生活。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