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大王陈鸿道:80亿身价却沦为逃犯,成也王老吉,败也王老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08:41 1

摘要:陈鸿道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的他,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摸索着出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沿海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陈鸿道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毅然投身于商业领域。起初,他涉足服装、电子产品等多

汶川地震捐款1个亿,玉树地震捐款1.1个亿,做好事做到数不清,被称为“佛商”的陈鸿道,竟然成了在逃罪犯。

这是怎么回事儿?

“怕上火,喝王老吉”

陈鸿道曾带领王老吉一度赶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饮料品牌。

但后来他又因“王老吉”这个品牌让自己身败名裂,至今仍是在逃通缉犯。

陈鸿道和王老吉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渊源纠葛呢?

陈鸿道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的他,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摸索着出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沿海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陈鸿道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毅然投身于商业领域。起初,他涉足服装、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虽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在这些闯荡的经历中,他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锻炼了自己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能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鸿道接触到了凉茶,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力。

在岳父林祖泽的支持下,他得到了王健仪的帮助。

从王老吉凉茶的第五代传人,同时也是香港同兴药业的董事长那里,取得了王老吉凉茶的配方和经营权。

1995年,陈鸿道与广州的王老吉药厂达成一项为期五年的商标租赁协议,随后创立了加多宝公司,专门负责生产和销售王老吉凉茶。

除了香港地区,陈鸿道开始以“加多宝”品牌进攻内地市场,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由于“凉茶”饮料在地域上的限制性,陈鸿道生产的王老吉凉茶在广东以外的地区销售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1997年,王老吉药厂被划归广药集团,恰好那时广药集团并不怎么在乎王老吉这个凉茶饮料。同年,他顺利地与广药集团达成合作,获取了王老吉在内地一段时间的商标许可权。

根据合同,加多宝可以使用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但该使用权限于2010年到期。

每年,广药集团以450万元的价格出租“红罐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

为了让广药集团的王老吉与加多宝集团生产的产品区别化。

加多宝集团生产的王老吉使用红罐包装,而广药集团生产的王老吉使用绿色纸盒装。

拿到经营权后,陈鸿道深知,要想将王老吉推向全国市场,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他首先对王老吉的包装进行了升级,红色罐装的设计醒目又喜庆,不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还便于携带和储存。

然而,连续经营多年下来,王老吉虽然销量不错,但是在市场上的占有比例一直不高,年销量一直维持在1-2亿元左右,这对陈鸿道来讲,显然不够。

在营销策略上,陈鸿道更是大胆创新。他摒弃了传统的区域营销模式,将目光投向了全国市场。

陈鸿道费尽千辛万苦才获得王老吉的内地销售权,但却因王老吉的定位不清晰,而一度不能打开局面。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陈鸿道很快就找到了王老吉在北方流行不起来的原因。王老吉在南方是知名凉茶,但到了北方就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中药。

其次就是商品属性,像可乐、牛奶等饮料的领域划分都很清晰,而王老吉的定位当时就很尴尬,似药非药,只能被归类为甜味饮料。

"那时候内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凉茶。"时任市场总监的张晓阳回忆,"陈总让我们把凉茶定位成'预防上火的功能饮料',这个神来之笔彻底打开了市场。"在健力宝统治饮料市场的年代,陈鸿道斥资500万买断王老吉商标使用权。

与此同时,独创"火锅伴侣"场景营销,陈鸿道打破了以往饮料销售依赖传统经销商的模式,大力开拓餐饮渠道,与各大火锅店、烧烤店等合作,让王老吉成为餐桌上的标配。在铺货方面,加多宝公司更是做到了极致,无论是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还是偏远乡村的小卖部,都能看到王老吉的身影。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王老吉的销量呈爆发式增长。

三年间销售额从0冲到1.8亿。

2003年非典期间,陈鸿道展现惊人商业嗅觉。当其他企业收缩战线时,他豪掷4.2亿拿下央视黄金广告位,"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次年销售额突破10亿大关,红色罐装如同印钞机般源源不断吐出钞票。

2008年汶川地震,陈鸿道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捐赠1亿元善款。

央视直播画面里,堆积如山的红色罐体与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王老吉一夜之间成为"国民饮料"。当年销量暴增300%,超市货架屡屡被抢空。但这场看似完美的营销,却为日后祸端埋下伏笔。

王老吉凉茶开始在全国畅销,到2009年,王老吉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60亿元,而统治中国饮料市场20多年的可口可乐销售额也才150亿元。

王老吉凉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凉茶”。

然而,就在王老吉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危机悄然降临。随着王老吉品牌价值的不断攀升,广药集团与加多宝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当时广药集团眼红了。"知情人士透露,看着陈鸿道把年租金仅500万的商标做成200亿生意,国企开始谋划收回品牌。2010年商标仲裁案启动时,加多宝公司账户里还躺着30亿市场推广费。双方在法庭上的攻防战堪比商战大片:从包装专利到广告语,从渠道争夺到终端促销,超过5000宗。

最戏剧性的场景出现在2012年北京某超市。加多宝员工刚换上"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海报,王老吉的督导团队就带着法院禁令赶到。两拨人马当众撕扯海报,引得群众围观拍照,这场闹剧最终以110出警收场。

双方在商标使用、品牌授权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2012年,这场纷争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裁决。法院判定王老吉商标归广药集团所有,加多宝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加多宝反复上诉,连王老吉后人王健仪都站出来,称自己的配方是卖给加多宝的,但均无效果。

之后的几十场官司,统统都以加多宝失败告终。

为何会如此呢?

时间倒回2002年,香港半岛酒店的茶室里,陈鸿道为了续签王老吉商标使用权,将装着300万港币的牛皮纸袋推向当时的广药集团副董事长李益民行贿300万港元,换来了王老吉商标10年的使用权。

2004年,广州医药集团原总经理李益民被发现受贿,依法由广州市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发现陈鸿道行贿,这下子广州医药集团不干了。

既然后续协定是陈鸿道违规签署的,于是一纸诉状,广州医药集团将加多宝公司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裁定加多宝公司无权使用王老吉商标,并且归还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赔偿侵权费用。

而本该配合调查的陈鸿道(80亿身价),却在取保候审期间持"泰国佛学研讨会"邀请函离境,从此再未归来。

"他太相信'潜规则'了。"熟悉内情的律师分析,陈鸿道以为延长商标使用期的操作是行业惯例,却没想到随着国企反腐力度加大,旧账被翻出时已无斡旋余地。更讽刺的是,当年签署补充协议同意延期至2020年的李姓高管,正是后来举报陈鸿道行贿的关键证人。

虽然王老吉的商标拿不回来了,但是,在陈鸿道的眼中,他可以利用积攒多年的“王老吉”的印象,继续营销,打造一个“加多宝帝国”。

2012年,电视上一则“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怕上火,喝加多宝!”的广告在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放。

但失去红罐包装的加多宝已不复当年辉煌。从2015年开始,市场份额被王老吉反超,经销商体系崩盘,工厂大面积停工。公司内部的也出现不少问题,CEO离职,裁员乱象等。曾引以为傲的"金罐战略"遭遇滑铁卢,最惨淡时年销量不足巅峰期的三分之一。那个在发布会上豪言"做中国的可口可乐"的陈鸿道,终究没能逃脱"代工之王"的宿命。

在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后浪已经扑上来,2016年上市的元气森林,在2020年天猫618活动中排行第一名,超过可口可乐。

在广州老城区,陈鸿道早年常去的凉茶铺依然挂着"王老吉传人"招牌,柜台里却摆着竞品公司的产品。老板娘擦拭着积灰的"加多宝战略合作伙伴"铜牌,喃喃自语:"当初要是不贪那个商标,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品牌多好..."

从“凉茶大王”到逃犯,陈鸿道的人生可谓是天壤之别。他的成功,源于他敏锐的商业眼光、果敢的决策和卓越的营销能力,是他将王老吉从一个区域品牌推向了全国,缔造了凉茶行业的商业神话。然而,他的失败,同样也是因为王老吉。商标之争让他陷入了商业困境,而行贿的错误行为则让他走上了逃亡之路,彻底毁掉了他的人生。

当真是:成也王老吉,败也王老吉!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