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死者刘桂荣,女,三十一岁。现场勘察发现,刘桂荣被凶犯勒死之后又吊在所住楼梯扶手上,并拾捡一根长约五十厘米的木棒又下捅上深达胸腔,致该女死亡,作案手段十分残忍。
1995年9月6日晚,河南省周口市一家饭店打电话向公安机关报案称,该饭店女服务员刘桂荣被人勒死了。
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了现场,拉起警戒线,清走无关人员,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验。
死者刘桂荣,女,三十一岁。现场勘察发现,刘桂荣被凶犯勒死之后又吊在所住楼梯扶手上,并拾捡一根长约五十厘米的木棒又下捅上深达胸腔,致该女死亡,作案手段十分残忍。
然而,技术人员在现场地面没有发现任何疑似足迹可供提取。技术人员又一点一点查遍了楼梯扶手,也没有找到凶犯的指纹。显然,犯罪嫌疑人非常认真地清理了现场。
不过,细心的技术人员将死者从楼梯扶手上松开绳索放下之后,发现死者刘桂荣胸部的粉红色衬衣上遗留了半枚不太清晰的足迹,其实也就是一只鞋跟的印记。表明死者倒地之后,曾经遭到凶犯残忍地用脚跺踏胸部。
“9·6”专案组迅速成立了。
就在“9·6”专案组无法找到案件突破口的时候,9月12日晚,某大型小区商业街的一服装店内,二十岁的女店员魏世珍被人用多种凶器残忍杀害。
市公安局指令当地派出所前往的同时,也通知了“9·6”专案组,看看是否与“9·6”案件性质相同,是否可以与“9·6”案并案侦查。
案情是这样的:当晚,一位男店员正要离开服装店外出办事,这时,前几天辞职的女店员的男朋友刘石刚来到了服装店,进门就口出脏话,说话很冲,埋怨正值班的女店员魏世珍不该乱说话,破坏了他与女友(另一位女店员)的关系。男店员劝了几句,临走还悄悄提醒魏世珍,这家伙今天火气太大,你小心着点,少理他。
男店员离开大约二十多分钟之后,手机上收到了女店员魏世珍发来的一条短信:“我被控制了,快报警。”
男店员开始不信,以为开玩笑,心不在焉地回了个电话。谁知,没人接听。男店员这才感到可能是真的了,就连忙打电话通知了服装店的女老板,女老板连忙打电话报了警。
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服装店的时候,女老板正焦急地站在门口等候,看到警车过来就大声说:“快来呀,里边杀人了。”不等警车停稳,120急救车也赶到了。
现场发现,女店员魏世珍倒在试衣间内,胸部、颈部都是血,头部严重变形,喉咙被割破,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技术人员勘验了现场,发现死者魏世珍的脖子上有被掐和刀刺喉咙的迹象,她的头部是被凶犯使用灭火器击中的。
狡猾的犯罪嫌疑人用服装店的拖把清理了现场,又用抹布擦拭了灭火器、玻璃柜台等处可能遗留指纹的地方。
出事的服装店专营女装,均价都在千元以上。据女老板介绍,魏世珍上班时间是上午十点至晚上十点,下班之后要向女老板汇报当天的成交额。三名女店员都是年轻女子,是她从别的商店挖过来的,每月数千元的工资,除周末外平时各人每周只有一天轮休。几天之前,其中一名女店员辞职了。犯罪嫌疑人就是那名女店员的男朋友,他和女店员发生了感情纠葛,他怀疑魏世珍在宿舍说了不少他的坏话,才造成了女友和他分手。
因为同样是杀死女工,作案手段同样凶残,市公安局命令“9·6”专案组将刚刚发生的“9·12”并案侦查。
在办案民警四处搜捕凶犯的同时,技术人员在试衣间外地面上经用试剂显现提取了两枚不太清晰的血足印。随后将此足迹连同“9·6”案件现场的那枚条件较差的鞋跟印记,一起送到了河南省公安厅,找到了专家郑德才请求检验鉴定两案足迹是否同一人所留。
接到任务之后,郑德才等同志随即投入了检验工作。但是,因为现场足迹量少质差,检验难度相当大,郑德才等同志整整忙了两天,反反复复比对,最后只得出了不确切的意见:“两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为一人所为。”
同年10月30日,专案组抓获了“9·12”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刘石刚。
经过突审,刘石刚矢口否认自己杀害了服装店女店员魏世珍,更不承认他杀死了饭店女服务员刘桂荣。也就是说,刘石刚自恃作案不留痕迹,把“9·6”案、“9·12”案的嫌疑统统否认。
专案组将刘石刚脚上的鞋子送到了某市公安局检验,希望能够鉴定出他的足迹与“9·6”、“9·12”两起案件的现场足迹有关。结果,结论否定了。也就是说,现场证据不足以证明刘石刚曾经到过“9·6”案、“9·12”案的案发现场。
刘石刚自己说,9月12号那天晚上,他在服装店仅仅骂了女店员魏世珍几句,就离开了现场。至于杀人案,他一点都不知晓。或许,是自己离开之后,别的顾客干的。
这可怎么办?郑德才和伙伴做出认定结论根据刘石刚的表现,专案组仍不能排除对其怀疑。在关押期间,虽然进行了多次审讯,由于刘石刚曾经坐过多年牢,深知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规定,所以态度始终非常顽固,拒不供认。
专案组没有再将刘石刚的鞋子送往省公安厅,而是一边刑拘了刘石刚,一边不断扩大排查范围。但是,两个月时间过去了,所有新的嫌疑对象都排除了。
为不冤不纵,最后,市公安局刑警大队负责同志带领刑科所技术员又把刘石刚的鞋子和行走足迹样本送到了省公安厅,放在了郑德才的办公桌上。
经过一天的检验比对,郑德才和同事基本确认了“9·12”服装店血案的足迹为刘石刚所留。
因“9·6”血案只有一个皮鞋后跟的印迹,仅凭一只鞋跟就要精确结论,这等于给郑德才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郑德才为避免失误,反复多次对检材进行认真细致观察测量。尤其是为了试验鞋跟踏在人体上印迹,郑德才和同事用刘石刚的皮鞋在多种客体上进行了数十次的实验,均不理想。
最后,他们只好自己躺在地上,用刘石刚的皮鞋在自己身上进行模拟实验,终于使技术上的差异点得到了解释。当晚八点左右,郑德才和同事做出了“刘桂荣、魏世珍被害案现场足迹是刘石刚穿用的皮鞋所遗留”的认定结论。
市公安局刑警大队负责同志连夜赶回了案发地,再次开展突审。
从半夜到第二天上午,经过整整十二小时的较量,刘石刚在强大的攻势下和足迹鉴定的证据面前如实交代了杀害刘桂荣、魏世珍的作案全过程。
让专案组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刘石刚又交代了在案发地附近以及外地两年来所发生的久侦未破的六起性质严重、影响极坏的杀害青年妇女案的作案过程,以及一起企图抢劫杀人途中中止的案件。
刘石刚,男,二十九岁,原籍贵阳某农村。1993年由于父母双亡,他来到案发地投靠了一位亲戚,开始在附近一家工厂打工。这个时候的刘石刚满心幻想着好好工作,将来挣钱结婚娶媳妇。
1995年1月的一天,刘石刚在一家小饭店吃饭的时候,意外结识了比自己大八岁的女服务员王晓倩,也意外走上了第一次杀人抢劫的道路。
三十多岁的王晓倩虽是下岗女工,而且在饭店当服务员,却仗着前夫留下的财产穿金戴银,打扮时尚;平时爱好跳舞,好不风流。1月22日下午,王晓倩和平时一般,来到舞厅跳舞,发现自己认识的年轻小伙刘石刚也来到了这里。这时,她并不知道刘石刚就是来这里寻找她的,刘石刚有着自己的目的。早在第一次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刘石刚就看见王晓倩穿金戴银,俨然一副富婆的样子。那时,他就动了结交她的心思。
他想向她借钱,甚至直接花她的钱。在舞厅,刘石刚借口学习跳舞技巧,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以及丰富的交友经验,很快博得了王晓倩的好感。之后,他和她经常光顾舞厅。
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是在一天夜晚。那天,她下班之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他正在舞厅等着她。两人跳完两支舞曲之后,王晓倩说自己晚上没有吃饭,饿了,提议外出吃夜宵。王晓倩对本地比刘石刚熟悉,就带着他来到一家馄饨店吃了两碗馄饨。随后,两人来到刘石刚租住的一间平房里发生了性关系。此后,两人减少了跳舞的次数,有时间就来到刘石刚的小屋里幽会苟合。
此时的刘石刚由于长期请假、旷工,遭到了工厂的开除,他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并不满足于就这么经常让王晓倩买单吃饭。
半年时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生活拮据的刘石刚提出为了和她长相厮守,要在一个新近开发的住宅小区购买一套新房子,让她拿钱的时候,两人发生了不愉快。
王晓倩认为,自己比他年长八岁,明摆着不是给他买房子吗?万一哪天他不理自己了,房子是要不回来的。
此时的刘石刚恼羞成怒,认为她一直是在利用自己满足她的性欲,根本没有感情可言。两人交往半年了,戴着金项链、金镯子的王晓倩连个BP机也没有给他买,每次通话,他都得去公用电话亭呼她的BP机。于是,穷困潦倒的他渐渐动了抢劫她的念头。
一天晚上,刘石刚借口天气太热,想外出散步乘凉,带着她四处游逛。很快来到一条小河边。可是此时,河边聚集了很多夜间钓鱼的市民。他带着她接着往前走。她多次提出夜间蚊子太多,想返回住处,都被他找出各种借口挽留了。终于找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确认周围无人,突然将她一把推倒在地上,扑过去死死卡住了她的脖子。
原本,刘石刚以为自己的力气足以掐死她,不料,她拼命反抗。他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砸向了她的脑袋。他非常从容、非常熟练地一件一件取下了她佩戴的黄金项链、黄金戒指、黄金手镯、BP机、钱包等物品,然后将她的尸体拖进了小河之中。
警方接到群众报案之后,并没有及时确认刘石刚就是嫌疑人。因为王晓倩的BP机控制台记录留下的与刘石刚有关的信息都是公用电话。而且,第二天上午,刘石刚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也来到王晓倩死亡现场围观。听到围观群众之中有人议论,若是嫌疑人抢走了她的BP机,警察根据BP机定位也能找到嫌疑人,刘石刚吓得赶紧离开了人群,偷偷将王晓倩的BP机扔进了附近的草丛之中。
此时的刘石刚已经疯狂至极,他发现抢劫比上班来钱快多了。于是不久,二十公里之外的一个超市,一名女店员被杀了。
接到报案,当地警方迅速围住了超市周围的街道路口开始盘查。在超市的门口,停了很多警车,警察拉起了警戒线,不少当地群众在围观。超市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条道路旁边,面积一百多平方米,主要经销日用百货和糖酒食品。由于女老板一个人看不过来,就雇佣了一名外地女孩,名叫郭珠珠,现年二十一岁,吉林人。超市的卷帘门向下拉到一半,没人动过。
身穿警服的法医不时弯腰进进出出,紧张地忙碌着。后来,两名技术人员在卷闸门的把手和边缘部分用小毛刷不停地刷着,一些指纹显示了出来。
报案的是超市的女老板,她在案发十分钟之前到门外如厕,离开超市的时候里边只有一名男顾客,她没在意。回来的时候发现超市的卷闸门向下拉到了接近地面的位置。她当时十分疑惑,难道女店员郭珠珠也外出了,怎么事先也不打个招呼。不等女老板拉起卷闸门,突然,卷闸门向上拉起了。一名男子弯腰从里边冲了出来,衣服上有血迹,而且肩膀撞得卷闸门咣当响了一声。他没有理会女老板,只顾自己拔腿向西边跑去。女老板愣了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超市里出现了问题。她顾不上拉起卷闸门,猫腰就进入了超市。立刻,她发现女店员郭珠珠倒在了血泊之中,表情十分凄惨。女老板立刻夺门而出,来到公用电话亭报警。几分钟之后,警车和救护车都赶到了现场。
这起案件之后,刘石刚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更加严重了。他不再愿意上班,不再愿意打工,有钱就去喝酒、唱歌,没钱就去抢劫。
他也更加意识到了今后的抢劫只能选择女性。一是女性反抗能力差,抢劫容易得手;二是那个与他温存了半年之久的王晓倩使他对女性充满了仇恨,充满了莫名其妙的复仇心理。
仅仅十天之后,刘石刚又一次作案,再一次挑战了警方。
刘石刚以招聘家教为诱饵,将女大学生刘艳艳诱骗到了自己居住的租住房内,趁其不备将其嘴巴捂住。然而,当他准备粘住她的嘴巴的时候,发现自己购买的透明胶带不知道放在了哪里。无奈,在刘艳艳保证不叫喊的情况,他将她五花大绑。他翻遍了她的口袋,只找到了五元钱和一张公交卡。他没有找到现金,也就没有急于杀死她。他命令她给家里打电话,让她的父母汇钱过来,至少十万,否则就撕票。
刘石刚的房间里没有电话,又不敢带着五花大绑的刘艳艳去马路边的公用电话亭。况且,刘艳艳哭了,说自己家里很穷,否则自己不会身上没有现金。看到他开始犹豫,刘艳艳开始给他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刘石刚终于被她的真情打动了,竟然松开了对她的捆绑,将她送回了学校。
这是刘石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放走了被打劫对象。
他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心态,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具有多大的风险。他相信了她,相信她不会报案。但是,刘石刚并没有放弃对女人的抢劫。送走刘艳艳的第二天上午,他又来到劳务市场,转悠了半天,没有发现目标。
中午,他草草吃了午饭,再次来到了劳务市场,四处溜达。走得累了,他随手捡了一份别人扔下的报纸坐在了地上,观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们。低头的时候,他看见报纸的一角有一条小广告,就是一家缝纫店可以代为加工沙发套。
很快,刘石刚有了主意。他来到公用电话亭拨打了缝纫店的电话。果然,对方是位女性。刘石刚以丈量沙发尺寸、制作沙发外套为名,将该缝纫店的女员工杨佳诱骗到了他的租住房内。在将杨佳五花大绑之后,他从她身上抢得一百多元、BP机以及储蓄存折等财物。
这时,他忽然又想到了昨天放走的刘艳艳。他对杨佳说,人家对我那么好,我就放走了人家,你怎么对我呀?
杨佳知道自己遭劫难逃,不想就这么死在他的租房内,就答应了与他发生性关系,并保证事后不报警。
发生性关系之后,她提出要去卫生间冲洗下体。他同意了。她来到卫生间之后,看到卫生间的窗户很高,知道自己难以逃脱。正在这时,她听到窗户外边有拖拉机驶过的声音,就扯着嗓子拼命呼喊“救命啊!救命啊!”
刘石刚听到她的呼喊,随即冲到卫生间死死勒住了她的脖子,直到她的身体完全瘫软了下来。
接着,他拿着她的储蓄存折到银行取出了两千元现金。回到住房之后,他清理了现场,又将尸体装进了一个行李箱内,用自行车带到了郊外,扔到了一处草丛之中。
刘石刚还供出了其他案件的作案过程:1995年4月7日夜,百无聊赖的他四处逛游,忽然在某地中州西路七里河附近碰到一个穿着艳丽的卖淫女李彩英。他上前搭讪,并以请客吃饭为由用自行车带着李彩英前往某饭店。途经第三人民医院对面皖中路的时候,他看到路上空无一人,路边又有黑暗隐蔽处,就下车来到黑暗处,要求与该女发生性关系。
李彩英从没有在大马路边与人苟合,当时便拒绝了他的要求,建议去宾馆开房间。
他知道自己不能暴露身份证信息,不能去宾馆,当即翻了脸,用手死死掐住李彩英的脖子,直到她昏迷了过去。气喘吁吁的刘石刚脱掉了她的一只长袜子勒住了她的脖子,双手使劲拉扯,直到她彻底没有了呼吸。之后,他将她拖进了路旁施工用的砖堆中,然后骑着自行车逃离了现场。
1995年5月27日夜,刘石刚窜至某职工大厦二楼,四处寻找弱小女性,无意间遇到该大厦服务员金彩霞路过此处。他看看左右无人,突然扑过去掐住了她的脖子。他将她掐昏后松开手休息了一会儿,又抬脚朝着她踹了两脚,然后用绳子捆住她的脖子致其死亡。之后,他仓皇逃离了现场。
1995年10月9日凌晨一时许,刘石刚骑自行车在自来水公司家属院附近遇见下夜班回家的女工秦艳丽,就一路跟踪尾随她来到了自来水公司家属院一号楼下。当秦艳丽打开楼下储藏室门放自行车时,他突然扑过去掐住了她的脖子,把她拖到储藏室内,将她掐昏后,摘掉她的两个耳环和一条项链,而后脱掉了她的衣服,用袜子捆住她的双手,勒住脖子致其死亡,而后点燃焚尸后逃离了现场。
“10·9”案发之后,市局领导认为今年连续发生作案手段类似、性质严重、影响极坏的案件,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决定全局统一行动开展大排查、大侦查,全市总动员,坚决破案。市电视台随即反复播放了对刘石刚的通缉令,以及刘石刚的姓名、照片及相貌特征,在全市开始了拉网搜捕。
刘石刚感到排查搜捕形势太紧,决定不再在市内隐居,随即逃到了郊外。为了避开民警的视线,他整日躲在附近农村的玉米地内,不敢到处乱跑。
有一天,有村民报告说曾有人看到一个酷似通缉令上刘石刚模样的男人在邻村的白薯地狼狈地扒吃白薯。当民警接到线索赶往现场时,并没有发现刘石刚的影踪。
又有一名男子打来报警电话,称是刘石刚的一位朋友,当晚刘石刚曾到过其家中,希望留宿,但是被撵走了。接到报警后,民警再一次赶往现场,但是狡猾的刘石刚又一次消失了。
之后的几天里,刘石刚一直在玉米地内躲藏。直到有一天他饥饿难耐,趁着月黑风高跑出玉米地回到了住处,准备拿些必要用品,再抢劫一次,得手之后就远走高飞。不料刚刚进屋就被守候的民警抓获。这一天是1995年10月30日。
经深入调查,刘石刚,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高中毕业后曾因猥亵摧残幼女罪被法院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假释后回到贵阳某地;1993年11月来到案发地投靠了亲戚。结合其犯罪前科及作案手段分析,刘石刚作案原因似为以杀害女性为乐,以满足其变态的性心理需要。
专案组迅速将刘石刚交代的各起案件现场勘验得到的种种物证集中在一起,并将各案现场提取的足迹和刘石刚的鞋子、行走样本再次送到了河南省公安厅。
郑德才等同志随即投入了检验比对工作。因为现场足迹提取时间不一,提取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是石膏模型,有的是照片;提取的足迹部位也不一致,有的是左脚,有的是右脚,有的是前掌,有的是后跟,后期检验难度相当大。郑德才等同志将这些足迹分门别类,相互对照,相互印证,反反复复认真细致检验,经过整整三天的辛劳,终于在足迹鉴定方面对刘石刚犯下的种种罪行给予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次年,罪恶滔天的刘石刚被押赴刑场。
来源: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