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以“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为主题,揭示了浙江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文化理念、宏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情怀。
□李庚香
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以“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为主题,揭示了浙江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文化理念、宏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在建设文化强省上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八项工程”在之江大地青山绿水间激荡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浙江的文化强省建设实践实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伟力。对于河南的启示有三:
一是文脉化。浙江的文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始终熠熠生辉。围绕“今、古、人、文”四字,浙江概括为“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这对于我们寻溯“上五千年文化,下五千年文明;2500年前轴心文明,2500年后新轴心文明”的河南文脉意义重大。正如专题片揭示,浙江建构的“古—今—未来”文化传承轴,让沉睡的历史资源焕发新生,彰显了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的特质提供了鲜活注脚。
二是工程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创新性提出以工程化路径破解文化建设虚化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2005年部署实施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系统性构建了文化强省的“四梁八柱”框架,打造了文化工程的“硬支撑”,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和方法论意义的文化发展模式。浙江实施了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促进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这种通过工程化路径破解文化建设虚化难题的做法,为河南在文旅强省建设中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运作带来启发和借鉴。
三是长期化。20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放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中谋划推进,从文化大省向高水平文化强省迈进,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底色。“浙江经验”启示我们,文化工作需要遵循长期积淀、难以一蹴而就的规律,只有将其作为长期事业,持之以恒地有序推进,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历史上的北宋到南宋,从今天的浙江到河南,两地的文化积淀都十分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文化认知是十分深刻的,每次到河南考察都要看文化、谈精神、讲文化,对中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念兹在兹,对河南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饱含着对河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期望。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要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闪耀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光辉和深邃内涵,揭示了河南在中华文明赓续中的特殊责任。
河南文化资源多,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的责任。学习“浙江经验”,围绕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目标,河南要着力打造好“了不得的中原文化,了不起的中华文明”品牌。中原文化的了不得,中华文明的了不起,河南是实证地。河南除了创新驱动牌、产业优化升级牌、新型城镇化牌、基层能力建设牌这“四张牌”之外,还有粮食和文化这两张王牌。中原文化的这种“了不得”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中,从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到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从黄河岸边到南阳医圣祠,从安阳殷墟到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
这种“了不得”也体现在: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从夏到北宋这三千年,河南是中心。全国八大古都,河南的郑汴洛安占其四。不仅如此,在上古史上,伏羲建都宛丘,“一画开天”。黄帝都于有熊,始行划野分疆之制。大禹都于阳城,开启了中国王朝时代。这块土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双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易经》重刚健,《道德经》重阴柔,《黄帝内经》重阴阳平衡,共同构筑了中原儿女的精神家园。老子、墨子、韩非子、张衡、张仲景、韩愈、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岳飞等文化名人,更是河南历史星空中的恒星。这种“了不得”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文字。一部《说文解字》,足足拆解了9300多个汉字。比如,洛阳。《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比如,三苏。河南是三苏的政治舞台和三苏归葬之地。苏洵、苏轼、苏辙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和治国理政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宋代一大传奇就是“一门父子三词客”。比如,太极。“中华大秘,藏于太极。”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太极拳感受阴阳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从而感悟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比如,文化背后的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对于党性修养意义重大。说起“了不得”的中原文化,我们如数家珍。但怎么把文化这张王牌打好,是对河南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浙江经验”的一个重大考验。
河南日报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延伸打造了“了不起的中华文明”。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浙江经验”,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我们不断坚定信心决心,增强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了不起的中华文明”基础上继续打造“了不得的中原文化”品牌。当前,需要做好三篇大文章。
做好传承创新大文章。中原文化是一座富矿。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面对传统,一是要尊古,二是要固本,三是要守正。在溯源上,既要探索河图洛书的华夏之源,也要探索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重要建党基地的红色之源。在创新上,要做好对《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升“中原三宝”(陶瓷、玉雕、汴绣)的品牌影响力。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浙江通过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进文旅融合走深走实,让“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日益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心中向往、行则能至的“诗和远方”。实践中发现,“诗画浙江”“好客山东”不仅是文旅宣传口号,更体现了地方文化的核心精髓。可以说,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仅仅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不够的,还必须寻找其背后的“灵魂”。我们要学习“浙江经验”,精心提炼文旅融合标识,打造河南文旅融合的独特IP。要深入开展“文化活化故事化”行动,讲好历史文化、根亲文化、名人文化、豫菜文化、革命文化、山水文化、乡村文化等7个方面故事,推动中原文化从中原、中国走向世界。
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人文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从物的逻辑回归人的逻辑。从问题聚焦看,实现了从资源配置效率到人类生活品质的转型。从范式革命看,实现了从理性经济人到社会文化人的认知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因此,人文经济学不仅仅指发展文化产业,而是文化与经济交融促进、共同繁荣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概括。践行人文经济学,文化大省河南自然当仁不让。当前,胖东来代表品质消费,蜜雪冰城代表平民消费,泡泡玛特代表精神消费,其背后都有对“情绪价值”“情绪经济”的重视。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必须深耕人文经济学融合创新,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正循环,实现文旅强省与农业强省、制造强省、交通强省、数智强省的良性互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