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前辈杨东莼:湖湘文化的传薪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09:22 2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杨东莼(1900—1979)是一位兼具学者、教育家与革命者多重身份的重要人物。他生于湖南醴陵,自幼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教育事业的革新。他的思想与实践,既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心忧天下”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杨东莼(1900—1979)是一位兼具学者、教育家与革命者多重身份的重要人物。他生于湖南醴陵,自幼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教育事业的革新。他的思想与实践,既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因而成为当之无愧的湖湘文化精神现代传薪者。

学术探索:湖湘“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湖湘文化自宋代湖湘学派发轫,历经王船山、魏源、曾国藩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注重实践、强调学以致用的传统。杨东莼的学术生涯,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早年在北大求学期间,杨东莼便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研究。他翻译的《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与许多书斋型学者不同,杨东莼的学术研究始终紧扣时代需求,致力于将理论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1932年,杨东莼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浩瀚的中国学术史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爬梳整理”“详略恰当”的分析评价,著作并出版了《中国学术史讲话》。这种“博以返约、厚积薄发”的功夫,正是湖湘学者“实事求是”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光辉体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析中国文化树立了榜样。

教育实践:湖湘“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

湖湘文化素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谭嗣同的变法维新到黄兴的革命实践,湖南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杨东莼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1932年,杨东莼出任广西师专校长。面对桂系“培养新政人才”的需求,他改革创新,表面上适应当局口号,实则将广西师专打造成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实现了进步思想与教育实践的知行合一。

1939年,杨东莼担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长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抗日救亡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他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在具体的社会调查与劳动中理解革命理论。广西干校建设成为广西抗日民主运动的阵地,被誉为国统区延安式的“抗大”。这不仅是教育的改革创新,更是将革命理论转化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的知行合一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杨东莼先后担任广西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等职,继续推动教育改革。杨东莼主张高等教育应服务于国家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精神。这些理念,既吸收了苏联教育经验,又融入了湖湘文化重视“知行合一”的传统,体现了杨东莼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前瞻性思考。

社会担当:湖湘“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湖湘文化最鲜明的精神特质之一,是“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湖南士人历来以天下为己任。杨东莼的一生,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

青年时期,杨东莼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战爆发后,杨东莼致力于战时教育,培养抗日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虽历经政治风波,仍坚守学术与教育岗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杨东莼在《论知识分子》一文中强调,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这一观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也延续了湖湘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

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气魄和“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在杨东莼身上获得了穿越时代的磅礴生命力。既扎根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土壤,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收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杨东莼的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而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相信这样,湖湘文化的精神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陈艳娟)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