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文明中,那些穿越千百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古树,是地球最忠实的编年史家。当全球古树持续减少的警报拉响,古树保险这一创新性生态金融工具,正从经济补偿维度延伸出更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哲学思考。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文明中,那些穿越千百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古树,是地球最忠实的编年史家。当全球古树持续减少的警报拉响,古树保险这一创新性生态金融工具,正从经济补偿维度延伸出更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哲学思考。
7月28日,中国平安启动“古树名木健康管理计划”,并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开展“平安古树守护行动”公益活动,为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419株古树名木提供保险保障。
为构建专业的系统性防护能力,中国平安还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成立“古树守护计划专家组”,协同园林绿化、古树保护专家开展系统性的古树检查,以长效守护机制,全面提升古树保护水平,推动古树保护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转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次全球树木评估报告中显示,全球38%的树木面临灭绝风险,在接受评估的47282个树种中,至少有16425个濒临灭绝,是所有濒临灭绝的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总和的两倍多。
从黄帝陵5000岁的“手植柏”到黄山象征礼仪的迎客松,从塞罕坝见证治沙奇迹的功勋树到新会人世代呵护的“小鸟天堂”,这些古树名木的存在早已超越植物学意义。它们以年轮为史册,用枝叶作笔触:既是铭刻华夏文明密码的活化石,又是诠释生态智慧的教科书。
这些守护绿色星球的“千年守望者”亟待更多的关注和保护,2025年3月,中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落地实施,这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层面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从资源状况看,中国是世界上古树名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且初步建成了国家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实现落地上图动态管理。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古树名木平安守护计划”已在全国为2万余棵古树名木提供风险保障超3亿元,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古树名木保护也是绿色金融实践的生动缩影,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已从单纯的生态工程演变为可持续金融创新的实践。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47.1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577.62亿元;2024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86.08亿元。
3亿保障为古树撑起“保护伞”
在广东省阳江市那龙镇历屯村的晨雾里,住着一位沉默的百岁“老者”——它的身躯是岁月镌刻的碑文,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年轮的风雨。历屯村给这位百岁“老者”上了保险,为每株古树提供5万元的保险金额,作为百年古树的施救保护资金。
在江门市新会区,潭江支流天马河上有一座小岛,这座小岛的主体,由一株独木成林,树龄已有406岁的水榕树组成,三万只左右小鸟以此为家。“小鸟天堂古榕树”在406岁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保险,收获了中国平安赠送的超20万元风险保障。未来三年内中国平安还计划捐赠总计18万元资金,专门保护小鸟天堂区域内的古树群。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为广东省内10135棵古树名木提供1.66亿元的风险保障。同时,平安利用物联网和GIS等技术构建古树名木智慧管理平台,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管理与养护措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古树名木的信息化、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超500万的现存古树名木已经成为见证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活文物”,而在病虫害、极端天气、人为破坏等多重威胁下,保险机构正助力为它们撑起保护伞。
传统养护模式下,古树的保护存在着资金缺口大、责任界定难等痛点,而商业保险能通过风险转移机制,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古树保护提供更加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据一位业内专家分析,“为古树名木投保自然灾害及病虫害专项保险,可有效规避因极端天气或突发性生物灾害导致的救治资金压力。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既是对生态资产的必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中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实践。”
古树保护是一项精密工程,一次不当干预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不当保护以及保护性破坏,都可能会造成古树衰弱,且无法逆转。全国古树有508.19万株, 其中24.4万株分布在城市,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而当前无人机、探地雷达等技术的进步,都为古树保护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撑。
为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中国平安从2023年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古树名木保护及历史文化故事挖掘,发起“古树名木平安守护计划”。
通过开展一系列古树保护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及历史文化故事的挖掘,以“爱一棵树就是爱生活”为核心主题 ,提升国民生态文明意识,串联生态保护、文化赓续,用国际化视野、市场化手段,情感化叙事宣传,形成可延续的生态保护新力量,为全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样本,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
2023年11月,中国平安发布了“绿美广东”支持计划,承诺未来三年内将为广东省内超过1万棵古树提供专属保险保障,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
为助力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2024年5月11日,中国平安在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举办“绿美广东·平安古树守护行动”活动,并发布“我为古树上保险”计划,为南华寺206株古树,及广州白云区322棵古树提供“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保障,预计总保额超过2600万元。
2025年4月22日,中国平安联合深圳广电集团在深圳发起“爱一棵树就是爱生活”古树名木平安守护行动,并发起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45周年45棵树”的网络征集活动,号召大家讲述“我与身边的古树”的故事。
中国平安的实践是古树守护的一个缩影。“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商业保险正在重构生态保护的经济逻辑,让守护者获得可持续的回报。当每棵古树都有专属保单时,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树木,更是文明的传承。
超3000亿资金矩阵赋能双碳战略
在为古树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中国平安还将在广东省21个地市全覆盖落地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开发湿地碳汇储量定额保险等工作。古树保险背后,是中国平安以绿色金融为笔、以创新服务为墨,持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绿色生活、生态农业、绿色投资等,中国平安在持续立体化拓展绿色金融的生态版图。
在绿色生态领域,平安产险通过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技术,为全国18个省份累计覆盖440万亩林地提供超8000万元保险保障;在西藏那曲高原牧场创新采用牦牛耳钉标识技术,实现畜牧管理数字化;依托“鹰眼系统DRS3.0”实现自然灾害预警前置,仅2025年上半年,鹰眼系统就在全国范围内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发出预警信息42.6亿条,线下提供现场服务超10万次,覆盖6400万企业和个人客户,同时部署了1.4万套物联网监测设备,为超过5000家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绿色能源领域,平安产险开发了碳捕集损失、光照损失、电池能效衰减等保险产品,覆盖光伏、水电、风电等行业,先后为国电投、华润、华电、广核、粤电、大唐、三峡等企业提供新能源保险保障;还通过“鹰眼系统”,辅助客户分析全国电网、储能设备、储能站等项目的自然灾害风险,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在绿色生活领域,平安产险为超800万新能源车主提供35万亿元风险保障,建成市场覆盖全面的充电聚合平台;联合车企推出行业首创智能驾驶责任险,覆盖高速领航、智能泊车等场景;通过“平安好车主”App实现线上服务全流程覆盖,客户好评率超97%。
在生态农业领域,创新“智慧水产”模式,在湖南岳阳实现“保单+贷款+订单”产业链闭环,带动银行贷款超1亿元;开发商业性桂花鱼养殖保险、东星斑气象指数保险等特色产品。通过卫星遥感、作物识别、生长监测、牛脸识别等农险科技的应用,平安产险大幅提升了平安农险服务效率与服务能力。
2024年,中国平安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586.08亿元。据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随着国家“金融强国”战略纵深推进,平安产险将持续深化“保险+科技+服务”模式,构建覆盖绿色产业全链条的服务生态。
保险之外,中国平安还在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动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47.1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577.62亿元;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让每一笔绿色投资都成为滋养未来的甘霖,让每一项绿色服务都化作守护生态的屏障,在“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下,中国平安将继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杨川 | 文 李晨 | 编辑
AD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