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势,阐发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河北是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推进文化资源的梳理挖掘与系统整合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摸清家底,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挖掘、系统整合。
建立全省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当代现实文化等进行全面普查和系统梳理,详细记录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保护现状等信息,纳入文化资源数据库,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切实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深化文化资源研究阐释。注重内容创新,组织专家学者深耕燕赵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与报告,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同时,加强现实文化资源的整理研究,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与文化魅力的作品,既深刻揭示其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又生动展现河北改革发展的成果成效。
加强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利用。破除地域、部门界限,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联互通与高效利用。例如,整合太行山区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打造统一的太行文化旅游品牌;梳理经济领域改革成果,打造清河羊绒、平乡自行车、昌黎葡萄酒等特色品牌,立体展现河北形象。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转化的核心载体。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大做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不断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消费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就必须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发数字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设计,提升产品创新力。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创新文化信息发布与活动开展模式,为文化资源展示和传播提供新载体。
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文化+演艺”“文化+康养”等,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文化为纽带激发消费潜能。鼓励企业把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在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同时促进文化传播传承,实现创新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促进文旅融合是一个重要着力点。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当前文旅消费的突出特征是文化内容深度融入旅游产品供给,文化已成为旅游的核心卖点。要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场馆、历史街区等,真正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的有机统一,让人们深入感悟文化之美。
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河北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提高河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影响力不断扩大。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的文旅宣传片,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增强亲民休闲游的网络触达率。积极举办特色文旅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媒体与游客关注,放大品牌效应。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特色文创是提升旅游辨识度的重要抓手。文创并非简单的符号移植或产品复制,要杜绝千篇一律、“有工艺无思想”的尴尬,注重对精神内核的深度解读与现代表达,做到既保留传统肌理又注入当代精神,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标识与打动人心的文化内核。要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非遗民俗,运用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和叙事方式,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把生态价值、非遗技艺、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创产品,实现历史文脉的活态传承。
创新机制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构建完善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开设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与文化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创新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文化创意团队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等到河北创业发展。通过项目招引、“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提高文化人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业务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有效提升文化人才的综合素养。积极举办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文化创意培训班等,进一步拓宽人才视野与创作思路,为文化资源转化提供智力支撑。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