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深度报道南开区经验做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09:21 2

摘要: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5期)“正风反腐在身边”栏目专题刊发《天津南开:文旅的“扎根”与“破壁”》《传承守护好“津门故里”文化根脉》《非遗传清风》3篇文章,深度报道南开区落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区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经验做法。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5期)“正风反腐在身边”栏目专题刊发《天津南开:文旅的“扎根”与“破壁”》《传承守护好“津门故里”文化根脉》《非遗传清风》3篇文章,深度报道南开区落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区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经验做法。

《中国纪检监察》刊文截图

天津南开:文旅的“扎根”与“破壁”

6月24日,“投资中国·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跨国企业领袖交流会”在天津盛大启幕,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嘉宾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创新发展议题。

现场,世纪钟、劝业场、杨柳青年画等天津元素图案以激光秀形式投射于建筑外墙,“津韵非遗·匠心传承”活动更是成为文化对话的窗口,来宾们在非遗展区或亲身体验制作技艺,或聆听动人传承故事。其中,库绢制作技艺传承人孙寅普正向嘉宾们讲述库绢修复的操作步骤与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指尖轻抚绢面,历史的厚重与匠心的温度清晰可感,天津文化的魅力在此彰显:它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汲取着历史深处的养分;又勇敢地破壁生长,以开放之姿,回应着时代的澎湃浪潮。

农历春节期间,南开区古文化街上演民俗表演,吸引市民游客。

绢上生春:十年“扎根”的手艺新生

当晨光掠过飞檐,钟声悠悠荡开。在天津鼓楼北街的一家门店里,库绢制作技艺传承人孙寅普推开店门,朝着钟声传来的方向望去。

2002年,鼓楼重建开街,孙寅普的父辈便在此扎根。他回忆道:“那时候大家都爱来鼓楼逛逛,我天天忙得像小蜜蜂似的。”

然而随着售卖古玩字画、笔墨纸砚等业态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下降,孙寅普感觉“有段时间确实不好经营了”。但现在,鼓楼商业街夜景灯光启动,光影交错间老城厢的氛围感又有了,不仅游客专门来此打卡,孙寅普也更爱在附近逛了,“以前一年难登鼓楼一次,现在一个月就上去两次。”

孙寅普的店铺位于鼓楼北街,这里是鼓楼商业街上古玩艺术品集中的功能区。整个鼓楼商业街与古文化街构成了双鼓(古)地区,是天津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贸聚集之地。但正如孙寅普所感受到的,双鼓(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升经营业态与街区品质的挑战。

“传统商业街区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求,这片土地必须引入活水,传统文化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说。

一方面,若街区没有餐饮小吃以及饰品零售等商业支撑,游客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整个街区的活力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新建商铺过多,会与历史环境不协调,游客感受到的更多是“千街一面”的商业氛围,而非独特的天津韵味。

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时的嘱托给出了答案——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扎根本地是破解同质化的关键。

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是可以真切感知的,作为展示天津独特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硬件改造还是业态提升,双鼓(古)地区都要坚守住天津味儿。

街区焕新并非推倒重建,而是延伸发展空间。平整道路地面、修缮外延、修复景观等硬件设施完善工作,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改善街面形象;古文化街主街电力增容后,老字号店铺开着空调迎客,游客在三伏天也能捧着熟梨糕挑选麻花,这成了老街新的烟火气;鼓楼大街上遮挡视线的售卖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通透街景;以市场化企业化方式对鼓楼商业街进行投资改造及运营管理,1700米街面亮起灯光,在光影中化作流动的画卷。

让历史感与现代活力共存,业态的“根”也扎得更深了。

如今,古文化街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古文化街非遗老字号品牌已达38家,老店的匾牌抬头可见,文化业态占六成。当游客漫步其中,既可触摸泥人张世家传承六代的技艺,也能在相声茶馆里听年轻演员讲新编段子。

“库绢孙”,其实是双鼓(古)地区传统文化焕新的一个缩影。孙寅普今年开发出一系列的库绢文创产品,其中最为抢手的是祝福卡,“同样价格能买到机器印制的,但我坚持手写。”孙寅普觉得,传统要和生活贴着走,但内核得纯粹,“能让大家问出一句‘什么是库绢’,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来孙寅普店里定制库绢的客户逐渐增多,客户群体也从中老年藏家转向“90后”“00后”。孙寅普明白,这不仅得益于文创产品,更重要的是双鼓(古)地区整体的文化韵味。

数据见证着变化:2024年,古文化街首次实现全年24小时开街营业,累计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街区内非遗老字号客流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和20.9%,夜间经济尤为活跃,部分店铺晚上6点到9点的销售额能抵得上白天一整天,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更深的根。

采访次日便是鼓楼商业街每周四固定举办的文玩大集,孙寅普正忙着做准备。“台子搭出来了,戏能不能唱好就看自己了。”他摩挲着刚做好的库绢挂件说,“出门多踩一脚就到集市上了,必须好好做。”

南开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古文化街了解文商旅融合情况。

海棠寄信:红色教育的“破壁”生长

今年年初,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瞻仰厅的伟人雕像前,悄悄出现了一封手写信与一本崭新的《龙门石窟拓》。

信中未留姓名,只以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得知那本拓片最终没买,所以我买了一本送给您……现在,国家已经大变样了……你们看了会很欣慰吧。”

信中提及的往事,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铺陈开来: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前往河南洛阳,在龙门石窟看到心仪的魏碑拓片想要购买,但他和身边工作人员都没有带够钱。秘书建议回了北京后汇钱,请他们寄一份过来。但周总理马上摆摆手打断:“不行,那样他们就不收钱了。”当地提出要赠送一套,周总理更是严肃拒绝。最终,那套拓片还是被放下了。

一本《龙门石窟拓》,引发出深层的思考:如何让红色文化“走”出纪念馆,如同那本拓片一样,成为年轻人能够产生共鸣的精神坐标?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秉持的理念是破壁:展览要破壁,受众要破壁,活动更要破壁。

纪念馆通常采用图文加实物展示的方式,但如今参观者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参观和单向接受教育,而追求沉浸式、互动性强的体验。

因此,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运用多点触控技术,在多媒体互动演示屏上展示了400余张照片和40多个故事。纪念馆宣教部主任王笑琦介绍,多人同时点阅不仅能增强互动性,而且拓展了展览容量。故事往往更贴近群众生活,观众既看得见,也记得住,更想得深。

采访时临近“七一”,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迎来了参观高峰期。人群中,既有佩戴党员徽章的群体,也有说着各地方言的老年人、身着统一服装的研学团队,还有许多夫妻专程到“革命伴侣 伉俪情深——纪念周恩来邓颖超结婚100周年”展厅里合影留念。

许多观众是通过有组织的党建主题活动以及重要纪念日活动前来,人群以党政机关人员为主。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令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对纪念馆心生向往,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馆内厚厚的留言簿,是承载着参观者珍贵情感的宝库。本子上不乏稚嫩字迹,有时甚至一整页都是拼音。这些歪歪扭扭的文字,正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破壁”的动力。

讲解员陈倩告诉记者,不同年龄的参观者会因为不同内容而受触动,因而对讲解存在差异化的需求。“中小学生群体和党员干部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陈倩举例说,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四年级教材中,因此就要提前了解学生所在年级,根据是否学过课文来设置对应的活动。

此外,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开发出“背包里的大思政课”,联合60余所学校万余名学生参与研学体验、互动答题,联合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等共同打造“小海棠探秘周邓馆”少年小课堂,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推出特色课程,力求让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

红色文化不应囿于馆内,还应向外拓展。“破壁”,既要突破场地、时间的限制,也要打破与观众的隔阂。

天津广东会馆,现今的天津戏剧博物馆,曾是邓颖超等觉悟社成员募捐义演的场所,也是天津近代重要的革命活动纪念地。去年,会馆引入互动戏剧夜游项目“大河向东”,艺术再现1917年天津城赈灾救亡的场景。演出突破了传统的“我演你看”模式,而是让游客“既看戏也演戏”。戏剧线、建筑线、商会线三条剧情主线并行,每条线参与人数上限40人,单场最多容纳120人。

当书本历史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在情感共鸣中焕发出崭新光彩。

在天津广东会馆内,惠民演出正在上演。

潮涌津门:文商旅融合的市场密码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政策导向,也是南开区文旅发展的思考方向。

无论是双鼓(古)地区的焕新,还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实践,都清晰反映出一种趋势:游客的脚步正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体验”,日益注重悦己感受。

人们可能为了一口美食、一枚纪念章,或是专程为泥人张艺术而奔赴天津,但如何让游客从“路过”变“停留”,从“打卡”到“刷卡”?

“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空想游客需要什么。”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超的工作笔记中,不同颜色的笔迹勾勒出工作脉络:春节文旅菜单、与鲜花撞个满怀、身边的“小而美”……

为了吸引更广泛人群,南开区把握不同群体、不同时节的需求,开发不同游览路线,古城烟火—非遗沉浸游、博物南开—历史文化游、生态康养—绿色休闲游、潮玩南开—跨界融合游等等,“端”出真正触动人心、让市民游客都买账的优质文化产品。

吸引游客驻足,不仅在于内容的深度,形式的鲜活同样重要。

当“老城津韵·花漾南开”系列赏花季文商旅融合活动寻求设计伙伴时,南开区文旅局的目光锁定在一家既懂市场又懂天津的创意公司。依托创意设计为文旅内容锦上添花,成为破题之选。

王超翻出当时一组美术陈列设计的前后方案对比,回忆起与设计师们磨合的过程。起初的设计稍显传统,设计师以常规党政机关活动来构思,没有摸清风格定位,几轮沟通后才确认采取更加活泼的风格。设计最终落地呈现时,鼓楼区域的创意展板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点位。

当“打卡”问题迎刃而解,“刷卡”转化便提上日程。

为此,南开区聚焦特色文旅地标,在北部老城厢片区打造津沽文化魅力区,连通鼓楼、古文化街和天后宫、文庙、广东会馆等资源;在南部水上奥体片区打造体育竞技活力区,用好生态资源打造健康活力之城。街域内的景点景区与文旅项目被精心串联融合,如同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心灵留下来。

区商务局抓好业态创新,支持大型商业综合体加强体验式消费场景的打造,例如大型商场联合天津美院组织毕业设计展、汉服设计秀等艺术活动,打造国风消费场景。今年一季度,南开区6家重点监测商业综合体累计吸引客流同比增长12.67%。文商旅融合发展,更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引擎,数据显示,南开区2024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市第二。

文旅繁荣,绝非文旅部门单打独斗所能成就。

为更好地展现津派文化魅力,南开区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建立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作协调机制,汇聚全区力量,推动形成高效协同的保障网络。

鼓楼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克明介绍,为全力提升双鼓(古)地区文旅品牌影响力,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统筹职能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保安全、保秩序、保供应、保畅通。

优质的体验同样不可或缺。南开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联合区市场监管部门,在假期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检查,重点查阅旅游合同,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强制购物游”“低价游”等违规行为,为市民和游客打造舒心的文旅环境。

无论是大型演唱会还是传统民俗活动,南开区形成了一套联动打法。文旅、商务、体育、公安、市场监管、城管及属地街道积极联动,各方依据自身职责全力服务保障,举全区力量,为活动顺利落地举办提供坚实后盾。

这份合力也结出了丰硕果实:今年端午假期,南开区共接待游客148.46万人,同比增长6.5%,游客消费2.2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双鼓(古)地区共接待市民游客79.49万人,同比增长12.15%,游客消费1.06亿元,同比增长13.9%。

采访快要结束时,王超与设计师正沟通着打卡“南开区刨冰地图”的设计细节。两人眼中闪烁着共同的期待,借一份刨冰传递最地道的天津韵味,让夏日的凉意与文化暖意,一同沁入游客心田。

鼓楼作为天津卫“三宗宝”之首,是天津城市发源地的标志性建筑。

清风护航:务实作风下的内生动力

作为天津的文化瑰宝,古文化街向来人潮涌动,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古文化街作为南开区的文旅重点区域,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不仅吸引广大游客驻足,更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因此,这片区域的商铺租用情况,也成为区纪委监委监督保障营商环境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去年,古文化街一处600平方米的空置铺位腾出,引发众多关注。在南开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招商信息明确要求:新业态须富含体验式展示功能,超越单纯售卖,真正为古街添彩。

南开区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聚焦审批的全流程,精准开展监督,从材料提交至海河楼开发经营有限公司管理部,到经古文化街管委会审核,再到区主要领导审议,对每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合规高效。

监督成效逐步显现,2024年12月25日,天津港集团港产城融合发展展示项目“津港印象”展示体验馆在这600平方米铺位里安了家。游客不仅能沉浸式体验天津河海交汇的独特历史,还能购买港口特色鲜明的红酒、冷链食品等。应季上新的水果、生鲜既可现场采购,也可扫码预订、物流配送到家,赢得市民广泛赞誉,成为古文化街一张亮眼新名片。

监督的目光,也坚定投向文化传承全局。

为落实“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2024年南开区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强化政治监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总体方案》。调研监督先行探路,贴身监督传递温度,嵌入监督校准方向。通过“清单化管理+全过程监督”机制,推动联系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街道纪工委协同发力,织密监督网络。

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深入“鼓楼—古文化街”提升改造项目工程现场,围绕工程进度、质量及强化廉洁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提示提醒,确保修缮保护工作廉洁高效推进。

责任压实,方能破解难题、提质增效。

区纪委监委与区文旅局、区住建委、古文化街管委会的定期会商,恰如精准“诊疗”。各方在不断沟通中共同抽丝剥茧、剖析问题,将监督视角的建议化作推动文化传承的务实举措。

鼓楼街道探索成立“古文化街纪检监察工作联络站”,区文旅局、古文化街管委会、海河楼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均安排熟悉业务的专职联络员定期对接。通过直接联系,区纪委监委可以及时掌握重点事项进展。

今年3月,南开区纪委监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政治监督的若干举措,将监督工作再细化,责任分工更加明晰。

联系区文旅局的派驻纪检监察组牵头开展靶向施治专项监督;鼓楼街道纪检监察工委紧盯资源盘活、服务企业(商户)实况,启动扎实的驻点调研式监督;第二纪检监察室则坚持问题导向,对近年来修缮资金使用、文物普查和保护等方面问题线索深度起底,推动线索处置与专项监督无缝衔接、同频共振,及时开具监督“良方”。

文化传承有其规律,监督的关键是压实责任、树牢务实作风。持续延伸监督触角,既盘活有形资产,更激活了干事创业动力,让干部在阳光下甩开膀子、迈开步子。

2024年,古文化街开街38年来首次实现全年24小时运营。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坦言,这是里程碑式的变革,但在下决心时也有过顾虑:夜间营业可能面临客流稀少的情况,且需保安巡逻、保洁清洁等人工支出。但在生存压力下,“你要先有作为,才能吸引人,而不是等人来了,才去作为。”

机会青睐于主动作为的人。鼓楼商业街在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组织新春灯会,期间客流量是2019年前同期客流量的40-60倍。突破也带来运营压力的陡增,春节期间古文化街客流达到峰值时,监控中地面砖块几不可见。工作人员需要紧盯现场,及时发布限流指令,确保活动安全。

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干部们摒弃“多做多错、担心问责”的畏难情绪,在主动接受监督中锤炼过硬作风,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从“干一分”到“干三分”,主动加压投身建设。

“过去怕监督,现在盼监督。”张鸿鹏感触尤深。项目遇阻需要制度调整时,他主动邀请纪检监察干部贴身监督,确保合规,干部们因此更有底气攻坚克难。

一处处可触可感的“文化地标”,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南开区纪委监委紧盯职能部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落实、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强化监督,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以“善督善促”保障“善作善成”!

非遗传清风

“就是用普普通通的泥,一道道筛选过滤去除杂质,反复摔打锤炼,经过烧融淬火得以稳定,不易变形损坏,精心雕琢描绘,才能成就佳作,作品历经久远依然神采奕奕。”泥人张彩塑匠人这样描述泥人的制作过程。

匠心以器物载道,做人以清廉自守。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和精湛的技艺传承,更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追求。其中,“清正廉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植根于非遗文化之中。

泥人张作为南开区企业代表参加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遇天津·见未来”民营企业沙龙活动。

竹骨风筝在匠人手中扎制成型,选材要正直坚韧,用火烤制才能塑形驱虫,保证风筝骨架长久牢固“拒腐防变”;刺绣作品中千针万线织就的密实针脚,则成为制度严密性的生动注解。

非遗传承的匠心准则也与廉洁要求形成互文。“一刀失误即成废品”折射出慎微慎行、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不省工、不减料”的传承信念,正是坚守的底线。这些流淌在指尖的智慧,在今日仍旧传递着心正事成、清廉自守的价值理念。

非遗活态传承为廉洁教育开辟新路径。体验者们在风筝扎制中体悟“一线牵系人生路”的深意,在刺绣实践中领会“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类浸润式教育将廉洁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技艺实践,使纪律规范和做事准则更加具象,熏陶为融入血脉的文化自觉。

当下,南开区持续挖掘非遗文化中的廉洁基因,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通过以莲喻廉、以竹示节的艺术创作,利用线上线下多元渠道传播融入大众生活,让清廉之韵随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为涵养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提供着深厚的文化滋养。

传承守护好“津门故里”文化根脉

南开区是天津城市的发祥地,是天津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贸聚集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

2024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文化街考察时指出,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南开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厚植文化底蕴,在保护传承中赓续文脉。聚焦各级文物、历史遗存,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多重价值,2024年以来,南开区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梳理历史文化脉络,为分类保护发展提供基础。有序推进“四普”,修缮工程涵盖天后宫、李纯祠堂等重点保护文物。加强保护传承,形成涵盖传统美术、技艺、曲艺等104个项目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推动老品牌焕新提质,祥禾饽饽铺、鸵鸟墨水入选“天津礼物”,天后宫等IP文创成为市场爆款,广东会馆等文博场馆被市场化盘活,利用数字化、沉浸式方式展示津派特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花漾南开·海棠诗会”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西花厅举行。

坚持守正创新,擦亮“河海津韵”名片。南开区与天津港集团、天津旅游集团寻求合作,积极融入“海河沿岸文化带”,推出集游览观光、艺术欣赏于一体的文旅体验项目。“‘桥’见海河·邂逅浪漫”以古文化街亲水平台为背景,为市民游客带来音乐与海河景观交相辉映的艺术体验;“津港印象”展示体验馆介绍漕运文化历史源头并销售当地优质产品。随着景区品质全面提升,古文化街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聚焦更高品质,文商旅体融合释放活力。南开区以民俗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为载体,围绕景区、非遗、节会、赛事,打造文化体验场景。创响“老城津韵·花漾南开”“津彩南开”等文旅品牌,彰显“近悦远来、好戏连台”新气象。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将品牌活动“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

2024年,南开区共接待游客1.51亿人次,展现出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让四海宾朋畅游南开。

来源:和美南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