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的2025年3月,一则关于零添加酱油测评的贴子发布,“零添加酱油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的背后,是人们对食品尤其是调味品安全的极度重视。
松鲜鲜至今都没有融资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 | 王璇
编辑 | 管东生
据艾媒咨询,经调查消费者选购调味品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中,质量安全占比达到43.9%,位居第二,位居第一位的口感、口味也只比质量安全高不到4个百分点。可见安全健康在调味品领域的重要性。
中国消费者购买调味食品时考虑的因素
(图源/艾媒咨询 调研时间:2024年4月)
正当各大调味品品牌为争夺市场使出诸如“注册含0添加字样”商标,在不同市场使用不同配方等各种手段抢夺市场时,一个后来者正悄然入局。
这家调味品公司以松茸为卖点,以健康零添加为核心,短期内迅速在消费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它就是松鲜鲜。
那么,松鲜鲜是如何突出重围的?创始人又为什么会选择几近饱和的调味品赛道?为此,我们独家对话松鲜鲜创始人、总裁易子涵,来一探其背后的故事。
壹 | 屡败屡战
“人生的前三十年,都是巨大的坎坷。”易子涵曾这样形容自己。
出生在四川农村,上学时靠着割草养兔子才能勉强交起学费。易子涵从小就暗自下定决心,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可时运不济,即便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还是阴差阳错与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只去到了一个专科学校。
不幸中的万幸,她并没有因此妥协。通过自考本科,学习剑桥商务英语,毕业去到了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本以为人生会就此步入正轨,但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沉重打击——汶川地震。“人生苦短,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现实再一次拷问她。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迷茫困惑之际,机缘巧合易子涵接触到了印度瑜伽,于是便开始了在印度四年的瑜伽之旅。
练习瑜伽时的师父是当年和乔布斯一起在印度学习的人,也是后来易子涵决定传播健康的引路者。回望这段历程,易子涵说,练习瑜伽带来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向内求,学会了内观自己以及利他,也正因此有了后来创办松鲜鲜的宗旨:谦逊,真诚,坚持,利他。
“我的父亲并没有给过我太多的教导,师父是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师父临走前的训示,让易子涵下定决心传播健康。
回国之后,易子涵开始做这方面的创业。
刚开始摆地摊卖素汉堡,于2013年创办了清心湖餐厅,制作售卖蔬食。无奈连锁餐厅的经营成本太高,只好另谋出路,转入线上。凭借开餐厅时积攒的私域流量,加之公众号宣传的方式,在朋友圈售卖手工自制的零添加调味料。因产品饱受欢迎,此时有合伙人找上门来,又一起开了工厂扩大规模。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就卖了几百万,”但万万没想到,“我和我先生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每月工资只有3000元,过年才分到五万块钱。”此时,对公司股权一窍不通的易子涵才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几经考虑,夫妻二人决定退出,从头开始。
2016年,易子涵夫妇转身投入零添加水饺,但因为经验不足,没能充分考虑零添加水饺对冷链运输的高要求,造成后续经营困难,于是这个项目仅持续九个月便夭折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原先调味品合伙人的工厂此时也遇到了困难,易子涵夫妇决定买回股权重振旗鼓。就这样,又回到了调味品赛道,同时还研发了很多健康食品。
2016-2020年公司逐渐走上正轨,每年收入几乎同比翻一番。
然而,新的瓶颈又出现了,最高峰时期的消费者也仅有一百万,规模是有天花板的,必须思考求变。
易子涵发现,由调味品配方问题导致的“隐形健康危机”正愈发凸显。“中国人钠摄入严重超标,人均超标一倍多,而过量摄入钠会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肥胖、癌症、骨骼健康等多种健康问题。”市面上调味品种类数量虽多,但真正关注回归合理钠摄入且做到零添加的产品却寥寥无几。
因此,易子涵相中了市场规模较大但零添加产品较为空白的基础调味品赛道,决定把产品线中的松茸调味料做成一个品牌。
贰 | 松鲜鲜活了
2021年,松鲜鲜成立。
第一件事是组建团队。创业初期,并不懂得公司经营管理的易子涵找了一批职业经理人。由于被要求不断学习进步,几经迭代只有少数人留了下来。
关于产品的配方,如何保证合理钠摄入的同时又不失鲜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易子涵谈到松茸调味料的配方研发长达七年之久。一方面,选择玉米酱粉、酵母抽提物、松茸、菌菇等天然原料,以及通过天然原料发酵提鲜,完全不用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等以“钠”为后缀的提鲜剂,这样就直接减少了很大一部分钠。另一方面,玉米酱粉和酵母抽提物还含有一部分咸味多肽,有咸味,但没有钠,这又替代了一部分盐(氯化钠)的摄入。综合下来,用松茸调味料代替盐和鸡精烹饪,大大减少了总钠摄入,从而实现了回归合理钠摄入这个目标。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成本被大幅提高。“玉米酱粉约一百元每公斤,酵母抽提物约二百元每公斤,松茸更是上千块每公斤,最便宜的菌菇粉也要几十块一公斤。用好原料不是为了奢侈,而是真正想要解决高血压及其后续并发症问题,我们不希望钠摄入超标带走钙、锌,影响孩子骨骼发育和智力发育,也不希望年轻人工作都这么辛苦了,还要担心家里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父母。”易子涵说。
在寻找松茸的过程中,团队在香格里拉数次遇险。据易子涵回忆,“经常一边开车,石头就从山上掉下来砸在车顶上。有次团队和当地向导因误会起了冲突,险些回不来。”
品质方面,公司制定了八大安心标准。在工厂管理方面十分严格,对原料代工厂同样以高标准来要求,“有很多工厂会觉得给松鲜鲜代工是非常自豪的事儿。”易子涵说。目前,公司已经推出了松茸调味料、酿造酱油、素蚝油、佐餐酱、复合调味品等一系列零添加产品。
公司部分现有产品 图源/公司官网
产品有了,接下来就是打入渠道。
公司进行了线上线下全域布局。一方面,初期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线上,并于2022年获得了天猫超市鸡精类目销量第一、抖音调味品类目销量第一、京东调味品类目销量第一的成绩;另一方面,线下市场是调味品生意的关键阵地,截至2024年公司已进驻线下20万+零售终端。
谈及如何顺利进入线下渠道时,易子涵说,“我们公司是互联网基因属性的公司,所以执行效率是极高的,再加上当线上曝光有了以后,线下的推进速度就变得特别快。”除此之外,公司在线上线下产品方面也做了区分,通过使用不同的规格以及包装来适用不同场景。
如果说以前的松鲜鲜并不起眼,那么现在的它已经不容小觑。
被端上中国家庭餐桌的同时,也出现在了世界的其他角落。除了非洲一些很小的国家,公司产品在海外华人渠道已经铺开。易子涵开心地说道,“基本每个星期都会收到朋友的消息,说在巴西、英国的某个小镇等等看到了我们的产品。”
树大招风,公司屡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同时,越来越多的“松鲜鲜”闻声出现,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更加拥挤。
赛道最令人头疼。易子涵表示,“作为主要面向C端销售的品牌,调味品市场规模增速的下降以及用户认知不足是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
2014-2027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源/艾媒咨询
对于市场规模,易子涵认为,“虽然酱油加味精的市场规模有一千多亿,但其中面向C端的规模只有三分之一,以酱油为例,仅有三百亿的规模。加之要做到零添加的标准,最多只剩下三百亿中的10%。在原本就不富余的市场规模下,还要面临众多厂商来分这杯羹,规模就很有限了。”
叁 | 钱从哪来
另外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松鲜鲜至今都没有融资。
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里来。据易子涵介绍,创办蔬食餐厅时,拿着在印度做外贸工作时攒的十几万和几位合伙人一起凑钱开了餐厅,最后以餐厅亏损倒闭告终。转线上之后赚到了一些钱。后来做水饺品牌虽然拉到了170万元的投资,但同样夭折。直到重回调味品赛道,才有了积蓄买了房。在决定创办松鲜鲜时,又卖掉了房子,还借了钱,才有了启动资金。
融资方面,公司曾接触过上百个投资机构,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谈拢。“早期资本看不上我们,主要原因是我太草根了,没有大公司高管经验,没有一线大学的学历,没人相信一个草根可以做好一个品牌,尤其还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调味品赛道。当然很多时候我也在纠结,担心资本的趋利性与品牌的初心相违背。”易子涵表示,公司目前除了送给员工的股份激励,其余均由她绝对控股。
“未来将更多地考虑产业资本,如果一定要融资的话。”易子涵说。关于上市,易子涵表示一直在按上市的标准管理公司,如果有合适的契机,未来有可能会考虑。
松茸调味料已经成为公司代表性的大单品,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易子涵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以健康为核心,围绕场景提供相应产品。”
谈及创业最初是否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所预想时,易子涵几乎脱口而出,“没有。我是一个草根,在2018年读和君商学院以前,我只是一个会做好吃的饭,很注重健康,同时会写写文章的一个人。真正开始学习怎么做品牌是从21年之后才开始的,一点一点直到现在。我并没有想过要赚多少钱,未来我的个人股份一部分可能也会捐赠给国家。因为我心里想的,就是传播健康,至于松鲜鲜,只是传播健康的一种方式。”
来源:财经思享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