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队员回忆:已坐进自杀鱼雷,因深水炸弹陷入昏迷,反而活下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09:34 2

摘要:这位幸运的回天队员,名叫竹林博。在前些年,他接受了日本历史学者神立尚纪的采访,回忆了从自己被召集到回天部队,到参加自杀攻击却逃得一命的故事,揭示了日军自杀鱼雷部队的不少秘闻。

回天鱼雷,是日本海军的一款疯狂的人操自杀性武器。在实战中,操作者一旦坐进这种鱼雷,基本就是冲上去送死的结局。

但是在二战末期,一名“回天”队员在已经坐进鱼雷后,却被美军的深水炸弹莫名其妙救了一命,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从飞行员改行操作自杀鱼雷

这位幸运的回天队员,名叫竹林博。在前些年,他接受了日本历史学者神立尚纪的采访,回忆了从自己被召集到回天部队,到参加自杀攻击却逃得一命的故事,揭示了日军自杀鱼雷部队的不少秘闻。

竹林博在大正14年(1925年)出生于北海道札幌,小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东京,就读于中学夜校,白天则担任鱼货批发商的送货员。1943年冬天,中学五年级的竹林博报名参加日本海军甲种飞行预科练习生,同年12月就以13期生的身份加入三重海军航空队,开始了预备飞行员的培训课程。

1944年3月,竹林博又被调到茨城县土浦海军航空队。据竹林浩回忆,预备飞行员的训练虽然非常艰苦,但对于从小干重活的竹林来说,还算是可以忍受的。不过很明显,这种战时速成飞行员训练班,只能为日本海军培养出一些技术不高明的炮灰。

8月底,他即将从预备飞行员训练班毕业时,上级突然召集了竹林博在内的1600多名学员,要求他们申请报名所谓“必死必杀的特殊兵器”搭乘员。竹林博相当狂热,在申请表上还写上了“绝对”两字,最终成为了100名“特殊兵器要员”的一员。但是,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所谓“特殊兵器”到底是什么东西。

9月1日,竹林博等100名“特殊兵器要员”从土浦出发,抵达吴市一所潜水学校接受训练,并于9月21日被分配到大津岛的秘密基地。在这里,基地指挥官板仓光间少校首次向他们展示了所谓的“特殊兵器”——回天鱼雷。

加入“多闻队”

“回天”其实就是日本海军用93式氧气鱼雷改装,可以由人类控制“人操鱼雷”,战斗部装满了超过1.5吨的炸药。使用时,由潜艇将几枚“回天”鱼雷安装于甲板上,运送到目标附近,从潜艇上发射,由鱼雷操作员驾驶,走上一条必死的航程。

同年11月,“回天”鱼雷首次投入战斗。两艘日本潜艇携带“回天”鱼雷攻击乌利西环礁的美军舰队,但未取得显著战果。尽管日本海军很积极地想搞一些自杀攻击,但是奈何“回天”鱼雷在当时算精密机器,生产和维护跟不上,严重限制了训练速度和出动能力。

直到1945年4月,竹林博这帮新兵等待了半年多,才首次坐进“回天”鱼雷开始进行实操训练。5月,回天部队成立“多闻”队,包括竹林博在内共六名队员,队长是胜山淳中尉,因此又称为“胜山队”。实战中,这么一个回天小队正好是一艘潜艇能够搭载的数量。

后来的三个月,“多闻”队的六个人在一间寝室里同吃同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军官的胜山淳中尉与其他队员同住这间宿舍,这个现象在日本陆海军都是非常罕见的。要知道,当时日本军队等级森严,军官和士兵的饮食住宿都被严格分开,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日军对“回天”鱼雷的格外重视程度。

“回天”鱼雷是怎么操作的?

据竹林博回忆,“回天”鱼雷的操作训练首先在陆地上进行,操作员和教官要面对面坐在狭窄的“回天”驾驶舱内。完成这段训练后,就开始了海上独立训练。

按照程序,“回天”操作员会模拟从潜艇上发射,然后绕过大津岛和周边岛屿,在海湾中改变方向,对友军驱逐舰进行模拟攻击。在鱼雷中,操作员会通过一副特制潜望镜观察水中情况,一边计算一边机动,最后冲向目标。

为了防止意外,“回天”部队进行训练时会有一艘巡逻艇和一架水上飞机陪伴。由于93式氧气鱼雷的航迹不明显,如果天气恶劣,将很难从空中观察到,这时就无法进行训练。毕竟,“回天”鱼雷训练弹也是高价值装备,日本即使不在乎人命,也要珍惜这些宝贝武器。事实上,“回天”鱼雷的训练事故时有发生,武器倡议者之一的黑木博司大尉就是在训练中丧命的。

据竹林博回忆,鱼雷在潜航状态下,操作员实际上就是一个瞎子,即使特制潜望镜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视野。操作员只能靠计算尺和心算,判断自己的深度、速度和航向。作为前飞行员,竹林博认为“回天”鱼雷几乎没有什么驾驶自由,与飞机完全不同。

“回天”鱼雷的攻击方式,也不是直线型的硬冲。当操作员在2000米左右的距离发现敌方军舰时,可以升起专用潜望镜潜入水下,以15节左右(约每小时28公里)的巡航速度潜行,尽量不远离敌方军舰。当“回天”鱼雷接近700米左右时,操作员会收起潜望镜,判断敌舰的速度和航向,将其设定为自己计算确定的航向,以30节(约每小时56公里)进行全速冲刺。

在最后冲刺过程中,专用潜望镜都不会升起。操作员会盯着秒表,同时右手握住电引信的手柄,在击中敌方军舰的那一刻,将瞬间打开引信以引爆鱼雷弹头。如果超过预定时间,鱼雷并没有击中军舰,那么将直接穿过船底并浮出水面,进行检查后,会再次潜入水中进行攻击。如果仍然失败,“回天”鱼雷耗尽动力(23000 米/30节的续航力),届时要么自毁,要么沉没。

这时候,“回天”鱼雷的操作员该怎么办?尽管攻击失败后,“回天”操作员是可能幸存的,但是日军似乎没考虑后续问题。据竹林博回忆,他们这些操作员没有被分发氰化钾,也没有硬性规定携带匕首等利器,所以一旦攻击失败,鱼雷操作员就是自生自灭状态。

搭载伊-53号潜艇出击

7月14日,出击命令终于下达给“多闻队”。此时冲绳战役已经宣告结束,日本联合舰队主力也基本全军覆灭,只剩下一些残余军舰停留在港内挨炸。日本海军最后一些潜艇,几乎都改装为发射“回天”鱼雷的母艇,其中就包括了搭载胜山淳小队的伊-53号潜艇。

举行出发仪式后,大津基地的全体成员目送伊-53号潜艇出海。“多闻”队六名队员站在自己的人操鱼雷上,每个人的头带上都用墨水写着“七生报国”字样。

电影剧照

按照计划,伊-53号潜艇将攻击冲绳群岛和菲律宾莱特岛之间的盟军运输线。潜艇在白天下潜隐蔽,日落后上浮,在水面航行前往预设战场。

艇内的环境非常恶劣,无法分清白天和黑夜。给“回天”队员安排的铺位,就直接搭在鱼雷发射舱里,而且为了节省氧气,“回天”队员被要求在白天睡觉。艇内炎热潮湿,即使一动不动也会汗流浃背,而且没有任何淋浴设备。

电影剧照

“回天”第一次攻击

7月24日,伊-53号潜艇在巴士海峡东面发现盟军船队,舰长大场佐一少佐下达了“准备回天战”的命令。“多闻队”队长胜山淳中尉首先登上“回天”一号艇,其他队员也分别从潜艇内通过交通管登上自己的“回天”。这些自杀队员们当时穿着短袖防热服和飞行半靴,头上戴着头带。

随后,潜艇艇员从内部关闭了交通管道的舱门。“回天”鱼雷上的舱门,则由自杀队员自己关闭。当两个舱门都关闭后,交通管内的空气则被排出并灌入海水,这时候“回天”人操鱼雷就可以随时启动了。

竹林博登上的是“回天”四号艇,驾驶舱直径约1米,长约1.5米,控制设备狭窄到坐下时连腿都伸不开。竹林博的四号艇被绑在潜艇后甲板上,就在一号艇的正后方。

当竹林博透过特制潜望镜向前看去,在海面的光线下,可以看到前方的一号艇。 “一号艇启动”,通过听筒可以听到潜艇艇长的指令。胜山淳中尉则回应:“一号艇准备启动了。”随后,一号艇的螺旋桨转动,发动机的排气让竹林博的潜望镜视线瞬间变得纯白,很快视野中就只剩下甲板上的架台和交通管道。

胜山淳操作的一号艇出击后,潜艇艇长大场佐一少佐宣布取消其他“回天”的出击。随着“收起设备”的命令,交通管道里重新充满了空气,竹林等人再次返回潜艇上。

不久后,远处一声爆炸声响起。“回天”一号艇击中了美军护航驱逐舰“安德希尔”号 (DE-682),后者舰体一分为二,瞬间沉没,美军舰长在内的112名舰员遇难。日军唯一的代价,就是胜山淳中尉死亡。

据了解,“回天”鱼雷在整个战争中一共击沉了三艘军舰,击伤了四艘。其中,胜山淳中尉是唯一能确认身份拥有击沉战果的“回天”队员。

遭深水炸弹击中,不幸还是幸运?

7月29日,伊-53号发起了第二次“回天战”,川尻勉一飞曹操作的“回天”二号艇,前往攻击美军运输船,从此一去不回。

8月3日,伊-53号突然遭遇几艘美军驱逐舰,深水炸弹的攻击接踵而来。潜艇里的日军,能够听到上方美军驱逐舰的螺旋桨划水声音,随后深水炸弹爆炸,冲击波撞上了潜艇,艇内灯光顿时熄灭了。

胜山淳中尉死后,“多闻队”军衔最高的关丰兴少尉不断要求出击。他向艇长表示,再这样下去,潜艇会被击沉,不如向美舰发起反击。

伊-53号潜艇在水下一直坚持到了8月4日,艇长大场佐一少佐终于下达了“准备回天战”的命令,“多闻队”剩下的四名队员又一次通过交通管登上了各自的“回天”鱼雷。但是此时,日军潜艇位于水深40米的海底,这是“回天”部队在训练时未经历过的深度。

很快,关丰兴少尉和荒川正宏一飞曹驾驶的“回天”鱼雷被发射了出去,但是其他两枚鱼雷却未能启动。坂本正俊一飞曹的鱼雷发生了故障,而竹林博的遭遇则更是离奇。

当时,美军驱逐舰投掷的深水炸弹爆炸波及了“回天”四号艇,导致鱼雷发动机启动时注入气动阀的四氯化碳气缸破裂。结果,竹林博的驾驶舱内充满了有毒气体,他本人很快陷入了昏迷状态。

当两枚“回天”鱼雷被发射出去后,美军驱逐舰的攻击停止了,竹林博也被人拉回了伊-53号潜艇。当竹林博回复意识后,潜艇艇长告诉他,当时他一直在“回天”驾驶舱内哭喊着,要求潜艇将他发射出去。然而,竹林博事后对这段经历没有任何记忆。

由于剩余两枚“回天”都无法修好,伊-53号潜艇再也无法实施“回天战”,只好结束巡航返回基地。如此一来,由于美军深水炸弹将自己意外搞成了昏迷,竹林博反而因此逃得了一命。

11天后的8月15日,伊-53潜艇收到了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语音广播。从军队退伍前,竹林博还拿到了战斗中四氯化碳中毒的证明,成为了这场战斗的另一个细节史料。

战后,竹林博返回了北海道家乡,在煤矿工作了30年,后来又成为职业培训学校的秘书长,后来甚至当上了镇长。(作者:陶慕剑)

来源:博物馆狐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