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的贵州生态文化 | 古树、梯田、发酵美食都是见证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10:14 2

摘要:在云贵高原的葱茏深处,贵州是一方被自然厚爱的神奇土地,这里群山如黛,蜿蜒起伏;溪水如练,清澈见底;文化如虹,绚丽多姿。

在云贵高原的葱茏深处,贵州是一方被自然厚爱的神奇土地,这里群山如黛,蜿蜒起伏;溪水如练,清澈见底;文化如虹,绚丽多姿。

千百年来,贵州在复杂多变的历史长河中,基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等种种原因,孕育出流传至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这里的每一棵古树、每一垄梯田、每一坛发酵美食,都是贵州生态文化的鲜活见证者。

苗寨。崔永江摄

与自然和谐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8%,峰林、瀑布、溶洞、峡谷、天坑等景观比比皆是。

山地与河流的分割作用导致交通闭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差异,形成了自然生态多样性,更催生了多元智慧的生态文化。

“世间谁是主人翁/侗家祖辈教孩童/山河是主人是客/做客之人应谦恭/别把山水撕破碎/百孔千疮天不容/多给山河添锦绣/少让人间受灾凶/……”在侗族人吟唱的歌谣中,他们将生态文化融入,一句句反映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等的唱词,反映了侗族先民对自然的关怀与尊重。

走进有着600多年历史锦屏县文斗苗寨,600多株古树巨大苍翠,散落在九冲十一岭,环抱苗寨周边。

锦屏文书。杨晓海 摄

不少村民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业契约,共约有3万件,这些文书是我国乃至世界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契文书,以其独特的民族生态环保文化享誉于世,被法国《欧洲时报》等媒体称赞为“中国苗族环保第一村”。

黄岗侗族大歌。姚吉宏 摄

位于从江县的岜沙苗寨,人们自古以来就敬树、护树,对树木有着特别崇拜,他们制定了严厉的“村规民约”:乱砍伐一棵树要罚“三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

岜沙苗寨。吴德军 摄

岜沙人爱树。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并精心护理其长大。这棵“生命树”将陪伴人的一生,最终被做成棺木下葬,又种下一棵树,象征永生,形成独特的“树葬文化”。

…… ……

在这方水土生活的人们恪守着朴素却深刻的自然观,他们深知森林是生存的根基,要以这种方式维持着生态平衡。

与物种互利

“万峰林的田园风光特别好,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清香。”仲夏时节,万峰林稻浪翻滚,一场“稻田抓鱼”体验项目让田间地头笑声不断,不少省外游客感慨,贵州人文好、环境好、空气好。

鱼稻共生是贵州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

黄平县城溪村村民在稻鱼共生项目田打谷子捉稻花鱼。潘胜天 摄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从江,珍稀的土地资源被利用到了极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侗家先民们向山林问道,从动植物习性中获取灵感,将鱼稻共生发展为“稻鱼鸭共生传统农耕生态系统”。

每到谷雨时节,人们播撒稻种,待秧苗长大后就移栽到水田,同时也将鱼苗一并放入田中,等到鱼苗生长至两三指宽,再投放小鸭子,三者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食物链。

小黄村村民在稻田里收割稻谷。吴德军 摄

这种种养殖方式,在空间上,节约土地和水资源,生态效益显著;在时间上,不干预动植物自然生长,几乎无肥无药,土地得到了保护。

秋收时节,侗家人便可同时收获金黄的稻谷、肥美的田鱼和鸭子。对他们来说,这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生态复合系统,哺育了这方天地的万物。

2011年,从江“稻鱼鸭共生传统农耕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从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工作人员看来,侗家人根据不同物种的生长特点,精准地把握时机,节约土地资源,实现了物种互利共生。

与时间交换

8月8日至10日,一场在贵阳举办的名为“Perlen噗噜发酵节”的夏日聚会,吸引了超11万人次参与。现场,展销的极具贵州代表性的酸汤、豆制品、虾酸、臭酸、鱼酱酸等食品,颇受欢迎,发酵是与时间交换的艺术,这一艺术被贵州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贵州通志》记载,早在夜郎古国时期,当地先民就掌握了以菌制食的智慧。嘉靖年间《思南府志》还详细记载了发酵制作豆豉的工艺。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贵州人构筑了想象力十足的美味,创造出极为独特饮食文化。

酸汤鱼。孙亚光 摄

在黔东南、安顺等地,苗族、侗族等民族以酸代盐。既有以西红柿为发酵原料的红酸汤,又有以米汤发酵原料的白酸汤,酸汤鱼、酸汤牛肉等火锅酸香四溢,令人一口开胃,回味悠长。

黔南的布依族、水族则喜食小河虾发酵而来的虾酸,青菜与辣椒、糯米酒混合腌制的盐酸菜,以及剩余荤素菜品混合发酵制成臭酸。

今年暑期,酸汤火锅成为不少游客畅游贵州的第一餐。专为品尝美食而来的广东游客张臣对贵州美食的评价:“好吃又酸爽”。

仁怀市茅台镇。付树湘 摄

贵州酱酒人利用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气候、土壤和水质等自然环境,形成了酱香型白酒的天然发酵场,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享誉世界。

重阳时节,茅台镇的酿酒坊便开启了酱酒酿造最核心的工序——下沙。“沙”是遵义人对高粱的称呼,当高粱在木质甑桶蒸出清香,发酵的艺术便从此开始。在高温高湿的空气中,高粱堆砌的酒醅渐渐蒙上一层白色的菌丝,白酒也在时间的发酵与茅台人智慧中逐渐产生。

据统计,目前贵州发酵食品已形成6大品类、200余种特色产品,其中12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贵州,不仅是地理上的“喀斯特王国”,更是发酵智慧的“活态博物馆”,这份与时间交换的美好,折射出贵州人在生活生产中遵循自然、巧妙运用自然规律的生态智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编辑/刘立超

二审/陈江南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