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宇辉,手里一串话筒,在直播间里能搅起千层浪。他究竟算什么:一闪而过的流量明星,还是能被后人翻进史书的变革者?说他是“草台班子里跳出来的主角”,也有人觉得迟早要归于平淡。可事实真没这么简单。中国的互联网江湖,热闹得像赶集,董宇辉这一味,真就有点不同。
董宇辉,手里一串话筒,在直播间里能搅起千层浪。他究竟算什么:一闪而过的流量明星,还是能被后人翻进史书的变革者?说他是“草台班子里跳出来的主角”,也有人觉得迟早要归于平淡。可事实真没这么简单。中国的互联网江湖,热闹得像赶集,董宇辉这一味,真就有点不同。
其实,董宇辉混得不错是有迹可循的。不过,有些事只有坐在深夜里的沙发上、细细琢磨才觉得后劲悠长。他是那种不大像老板的老板,书卷气还带着点土:一边卖东西,一边背诗。你要是把这个现象拉到历史的长镜头下,他和那些制造业大佬、教培大亨、农产品的土老板子,交错投影,真有几分耐人寻味。
拿革新来说,他踩在张瑞敏用锤子砸冰箱的轨迹上,可手里握的不是锤子,是近场的摄像头和成千上万双眼睛的弹幕。他玩儿的是直播带货——但不是只会吆喝两嗓子的那种,他把讲课、读书和卖货搅和到了一起。以前中国卖东西的,顶多拍个短视频,哪有边讲“人间清醒”,边甩链接的?乍一看,这事挺新奇。可你真琢磨,就像八九十年代有人早早玩儿服务化,不求能卖多少台冰箱,非要在服务上下工夫一样,董宇辉也在琢磨:除了卖货,这奔涌的字眼和气息,还能成点什么?
直播电商有的是人,他怎么就突出来了?说白了,这小子打的牌是——知识。具体说,是“知识改变命运”新三卷——3.0时代的版本。过去提改变命运,想到的是课本上那种一条道跑到黑。董宇辉不矫情,家里农村出来的,选的是闯荡的路。他读大学,进新东方,后来站在镜头前。仿佛告诉所有和他一样迷茫的人,你要聪明、有耐心、还能熬夜熬得住,这世界没你混不开的理由。
聊到这儿,不妨岔两句。现在城里人讲农产品电商,觉得这都是“数字技术包浆的成果”。可董宇辉直播间里卖的玉米、苹果,背后站着多少个早出晚归的农民?费孝通在《江村经济》里跑了多少田坎才把中国乡村摸了一遍,估计做梦都没想过有朝一日,苹果能靠网线卖到深圳、上海。他们那辈人眼里,农民致富靠的是村里开厂子,现在倒好,董宇辉能隔着上千公里吆喝一嗓子,把山沟沟里的耕作推上热搜。这种城乡重新搅合,谁能料得准下一步会发生啥?
当然,董宇辉也挨过骂,人文和商业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觉得他“卖诗”,但又总感觉他跟纯商业主播不一样;有人骂他情怀卖得太足,却又说不出来为啥每次深夜看完直播总有点失眠的后劲。有人刻薄,说“再会念诗也只是卖货的变种戏法”。可我们细琢磨,他的那些旁白,不就是在这会功利和焦虑的年代里,硬生生给人打了点灯暖吗?谁说生意和人文必须是泾渭分明的两条路,总有人不信邪,偏要把两边缝合上。
有意思的是——放在更广阔的历史画布上,董宇辉就像民国时代那些“实业救国”的人,只不过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工厂、铁路、纺织厂里,他架起的是直播间的光线和弹幕。他们其实都在琢磨一件事:怎么把脚下这摊热乎的土地,跟外面的世界接上一根线?他们走自己的路,也都走得磕磕绊绊。
话说回来,董宇辉到底能不能进历史书?真不好说。如果将来有人写“2010-2030中国数字经济转型”,恐怕绕不开他。你细想,今天回头看改革开放,年广久、步鑫生这些人,谁当年被看得起过?那会儿工厂老板还顶着“投机倒把”的帽子呢。到如今,他们就像一组不得不提的案例,被一代又一代学经济、谈转型的人反复翻了出来。
董宇辉很有可能也会是这样。或许将来,没有“董宇辉”这一章,但谁要说直播电商、说数字赋能下的城乡结合,总免不了举他的例子。他是不是人物,只在厚厚的文献里留下几句话,不算孤独;但人间烟火气里,谁没在深夜跟着他的直播间哈哈傻乐,又莫名其妙地红了眼眶?
生活里,从来没有现成的答案。董宇辉是路上的一块石头,是时代河流中的一处旋涡,又或者,他只是某个农民孩子熬夜看直播时心里亮堂的那一点灯。以后他会被历史怎么写?没人敢打包票,但那就和他自己的人生一样——扑腾着、惊着、也暖着,活成了一种写不尽的开放式答案。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