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13 日,武汉中山公园受降堂内, 75 岁的孙存京在父亲孙蔚如将军雕像前久久驻足。身旁的孙子孙和直凝视着展柜中一块汉白玉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就在孙家祖孙
2025 年 8 月 13 日,武汉中山公园受降堂内, 75 岁的孙存京在父亲孙蔚如将军雕像前久久驻足。身旁的孙子孙和直凝视着展柜中一块汉白玉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就在孙家祖孙触摸这段民族重光记忆的同时,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展柜前,参观者正俯身端详一份特殊文件 ——1945 年《终战诏书》原件上 , 多处可见削去纸张表层的修改痕迹 ,最刺眼的一处,是 把直白的 “战败” 小心翼翼地替换成了含糊的 “终战” 。
01 诏书涂改,历史魔术的揭穿
2025 年 8 月,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展览厅内,玻璃展柜中泛黄的诏书原件吸引着各国目光。展览负责人轻描淡写地声称,展出是为让人们“看看如今的社会是如何开始的”。然而历史学者们敏锐地发现,这份被称为《终战诏书》的文件,实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历史魔术:
文字游戏的陷阱 : 诏书内容将战争责任推给“英美压迫”,对南京大屠杀、 731 部队等战争罪行绝口不提,把日本包装成战争的“终结者”而非“失败者”
欺骗性的措辞 : 1945 年 8 月 15 日,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宣读诏书时,许多跪听的日本民众甚至没听懂这是在宣布投降,误以为是某种“战略调整”
国际对比的羞耻 : 德国学者尖锐指出:同样是战败国,德国投降书明确承认战败并认罪,而日本却玩弄文字游戏,这种措辞选择奠定了战后日本对待侵略历史的基本态度 —— 模糊处理,回避责任
展览的布展设计暗藏玄机。组织者特意在《终战诏书》旁加入了 1945 年赋予女性参政权的选举法修订文件等战后改革资料,意图通过组合拳突出“战后新生”叙事,悄悄转移人们对侵略历史的关注。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首相石破茂打破了每十年发表一次战后谈话的传统,拒绝发表“战后 80 年谈话”。这种沉默与国立公文书馆的“积极”展览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勾勒出日本对待战争罪责的真实态度 —— 以技术性展示替代真诚反思 ,用档案开放掩饰历史修正。
02 铁血记忆,中国战场的真实叙事
当日本试图用“终战”粉饰投降时,中国的历史见证以雷霆之声作出回应。 2025 年 7 月 26 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在日本立命馆大学举行的“珍爱和平”交流活动中,展示了一份震撼性藏品 ——1945 年 8 月 11 日出版的《新华日报》。泛黄的报纸二版头条,铅印着力透纸背的大号标题: “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
“日本右翼一直把 ‘ 投降 ’ 美化为 ‘ 终战 ’ ,绝口不提 ‘ 投降 ’ ,这张报纸告诉世人,当初日本是无条件投降!”吴先斌的声音穿越 80 年硝烟。这份辗转万里回到南京筹办地的原版报纸,正在新华日报报史馆公开展出,成为对“终战叙事”最直接的驳斥。
在武汉受降堂,孙蔚如将军的后人带来了一份特殊礼物。孙存京展开卷轴,宣纸上是他郑重书写的父亲亲撰七律:“烈烈金风荡寇氛,中条立马日将曛。十年积恨还辽沈,百战提兵涉潞汾 ...... ”这首诗中“师克在和壮在直”一句,正是孙子孙和直名字的由来,承载着对胜利的领悟与对光明品格的寄望。
孙存京回忆父亲胜利后的选择:“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父亲二话不说就把在武汉的房产变卖,所得款项全部捐出支援前线。”这份融于骨血的家国情怀,无声诉说着那一代人为民族独立付出的不仅是战场上的鲜血,更是毕生的奉献。
03 地标巡礼,烽火记忆的集体传承
2025 年 8 月 15 日,浙江省文物局组织的“抗战主题采风活动”在富阳宋殿村启动。 80 年前,这座普通宅院成为约 30000 名侵浙日军“洽降”之地,如今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在此矗立,见证着 中华民族从屈辱到重生的历史转折 。采风路线串联起浙江大地的烽火记忆:
湖州长兴 : 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展示着 1944 年中国共产党党证,带人们走进新四军在浙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岁月
绍兴嵊州 : 任光故居呈现“民族号手”以音符为子弹的抗战生涯,他创作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响彻大江南北
衢州柯城 : 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记录中国军民冒死救助美军飞行员的跨国情谊,而一旁的细菌战死难民众纪念碑则控诉着日军撒播鼠疫、炭疽的暴行
与此同时,广州花地湾古玩城推出“烽火印记·民族脊梁”特展, 200 余件抗战实物史料全景式重现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峥嵘历程。在新疆五团幸福社区,老党员向居民讲述“ 8 · 15 ”历史背景,播放《红色血脉 - 党史军史的今天》宣传片。入党积极分子王亚丽感慨: “ 铭记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浙江省内 35 家抗战类主题纪念馆和 53 处抗战文物保单位,共同构筑起对抗战记忆的守护网络。这些场所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内核融入当代价值认同的桥梁。
04 未竟使命,《波茨坦公告》的悬剑
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代表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注视下签署正式投降书。这份文件的法律基础,正是日本《终战诏书》所接受的《波茨坦公告》 —— 奠定战后亚太秩序的国际法基石 。公告条款如悬在日本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至今寒光凛冽:
领土限制: 日本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决定的小岛
战争清算 : 必须“根除军国主义”;盟国有权对日本实施占领,直至其战争能力被彻底摧毁
中国权利 :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依据国际法享有在日驻军权,四国岛被划归中国驻军区,大阪府由中英共管,琉球群岛由中美共管
耐人寻味的是,日本投降后大量公文被焚毁,唯独这份经过涂改的诏书被精心保存。诏书上的三处关键修改痕迹 —— 除“战败”变“终战”外,“护国”等美化侵略的字句被删除,多处括号内添加临时注释 —— 暴露了 1945 年 8 月御前会议的激烈博弈:长崎原子弹爆炸后,日本高层仍在争论“本土决战”还是接受投降,直到天皇最终拍板,军国主义势力才极不情愿地让步。
2025 年 8 月 9 日,长崎市和平公园举行原子弹爆炸 80 周年纪念仪式,日本首相石破茂出席。长期以来,日本将自己描绘成原子弹轰炸的“受害者”,却对遭受轰炸的原因和对他国的侵略历史完全忽略。更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外相岩屋毅在投降 80 周年前夕发表声明,称南千岛群岛被苏联“非法占领”,要求俄罗斯归还。这种论调无视了《雅尔塔协定》赋予苏联对南千岛群岛控制权的历史事实,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开挑战。
05 东亚困局,历史记忆的两种轨迹
站在武汉受降堂外,孙和直凝望长江两岸的璀璨灯火:“在武汉读书这几年,我走过它的许多角落,但今天再看这万家灯火,每一盏都像是历史的回响。这安宁与繁荣的根基,正是太祖父他们那一代人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年轻一代的感悟,揭示了历史记忆的真谛 —— 不是仇恨的传承,而是和平价值的领悟 。
日本每十年一次的历史修正浪潮,在 80 周年节点呈现出新特征: 政府层面 以技术性展示(如诏书展览)替代真诚反省; 教育领域 教科书持续淡化侵略罪行; 国际舞台 则借机挑战战后领土安排。这种“受害者”与“修正者”双重身份的切换,使日本陷入无法获得国际社会共情的困局。正如俄罗斯对日本索岛要求的回应:只有正视侵略责任,才能开展建设性对话。
而中国民间的记忆传承,正通过多元化载体进行创造性转化:浙江采风团用镜头记录抗战地标现状,专家解读还原历史细节;广州特展以 200 余件实物史料重现抗战历程;新疆社区通过抗战知识问答、故事分享让历史可触可感。这些实践将宏大历史转化为个体可参与的记忆实践,在追溯中凝聚“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识。
2025 年夏,浙江受降纪念馆内,一件展柜中的 1944 年中国共产党党证已泛黄卷边,它曾跟随主人穿越枪林弹雨;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里,美国飞行员后人的感谢信依旧字迹清晰;富阳受降厅前,八十载光阴未能冲淡石阶上胜利的足迹。
当《波茨坦公告》的文本在东京展览馆中被刻意忽略, 第七条关于中国驻军权的条款 在历史尘埃中静待履行;当长崎原子弹纪念仪式上,致辞者依然回避“为何遭受轰炸”的根本诘问;当泛黄的《新华日报》头版“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铅字在南京展厅铮然作响 —— 东亚的历史记忆,仍在两种轨迹中艰难寻找交汇点。
孙和直在受降堂写下的感言,或许指明了方向:“我们凝视历史,不是为了在旧伤中培养新的仇恨,而是要在共同的记忆土壤中,栽种能够跨越国界的思想,让和平在真相的根基上生长。”这份愿景的实现,仍待历史正义的最终清偿。
編輯:嫻靜
校稿:凝香
来源:历史追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