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江湖”渐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10:46 2

摘要:曾经被贴上“廉价”“过时”标签的二手物品,正被年轻人捧成新潮流。从线上订单激增到线下古着店扎堆,从“淘旧衣”到“晒孤品”,二手消费早已跳出“省钱”的单一维度,成了年轻人表达个性、践行环保、玩转生活的新方式。

文| 马铭悦

20岁的大学生小文举着浅绿色条纹西装外套对着手机笑,屏幕那头的妈妈却皱着眉:“又去捡破烂啦?”小文立刻纠正:“这是vintage (古着)!现在超火的!”

曾经被贴上“廉价”“过时”标签的二手物品,正被年轻人捧成新潮流。从线上订单激增到线下古着店扎堆,从“淘旧衣”到“晒孤品”,二手消费早已跳出“省钱”的单一维度,成了年轻人表达个性、践行环保、玩转生活的新方式。

从“嫌弃”到“追捧”:旧物成个性表达

在妈妈眼里,小文衣柜里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衣服,是“别人不要的破烂”;但对小文来说,每件都是独特的时尚宣言——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ne lacoix)的复古西装、20世纪80年代的波点吊带、日系斜裁纱裙,小文说:“撞衫?不存在的。”这种两代人的认知差异,恰是二手消费升温的生动注脚。

如今,逛古着店早已成了年轻人的新娱乐。

北京朝阳区的古着店各有腔调:有的堆着美式街头风的牛仔夹克,墙面上贴满老海报;有的摆着日系少女的蕾丝衬衫,货架旁放着复古唱片机;还有的专售中古首饰、老碗筷,推门就像闯进了时光博物馆。

周末的胡同里,年轻人拎着复古布袋进出店铺,对着镜子比划新淘的外套,随手拍张照发朋友圈,配文“今日份vintage惊喜”。

电商平台数据更印证了这股热潮。以闲鱼为例,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闲鱼平台上的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覆盖手机数码、家具家电、服饰、图书等品类。小红书上,“#复古穿搭”“#二手宝藏店铺推荐”等标签下的笔记超千万条,二手消费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话题。

年轻人的“理性消费哲学”

“夏季薄款200元内,秋冬外套500~600元,特别喜欢的最多加200元。”大学生小鱼的“二手预算表”,藏着年轻人的消费智慧。在她看来,买二手不是“买不起新的”,而是“花更少的钱,买更值的货”。

北京古着店主擂擂对此深有体会。2018年第一次接触古着时,她就被“性价比”打动:“同样的价格,新品可能是件普通卫衣,古着却能买到羊毛外套、真丝衬衫,用料扎实的能穿10年。”

如今她的顾客里,没人执着于“大牌”,只关心“面料好不好、版型顺不顺、上身有没有范儿”。有位女顾客曾花300元淘到一件20世纪90年代的真丝旗袍,她说:“面料垂坠感比现在千元新旗袍还好,穿去参加婚礼被问了一路链接。”

环保也是隐形动力。“一件衣服重复穿,比买一堆快消品扔了好。”小鱼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人每年少买3件新衣服,能减少约20公斤碳排放。这种“消费不浪费”的理念,让她购物时少了负罪感。

而在商家端,这场消费热潮正催生出新的经营逻辑。擂擂和合伙人分工明确:一个飞日本扫货,专挑当地中古市场的“尖货”;一个在线上拍卖平台蹲点,盯着小众设计师的绝版款。她们定了“无瑕疵、好成色”的硬标准,“目标不是贵,是‘穿得住、有特色’”。

线上商家则靠直播带货省去房租,主播拿着放大镜展示衣服细节,“这件80年代皮衣,五金件都没氧化”“这衬衫是真丝的,洗过3次还很垂”,靠“真实”吸引粉丝;线下店则拼体验,有的搭起复古试衣间,配着黑胶唱片的旋律,让顾客“沉浸式淘货”。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从业者都认一个理:“年轻人不是不爱消费,是更会消费——既要个性,又要实在,还得提供情绪价值。”

红火背后,问题显现

二手经济红火背后,问题也逐渐显现。

真假难辨是最大痛点。有顾客拿着“日本带回”的古着找擂擂鉴定,发现竟是水洗标新贴、化纤面料冒充真丝的仿品,价格却高过正品。电商平台上,高仿品打着 “80 年代正品”“孤品”旗号招摇,甚至有批发市场新货改改领口、加个破洞就成了“复古款”。

卫生与保养也是难题。有姑娘淘到带霉斑的毛衣,有人买到异味难消的外套。尽管正规店有专业清洗流程 ——中性洗涤剂低温浸泡、贵重面料送干洗,但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店家图省事随便冲洗就上架。

认知偏差仍未消除。擂擂遇过无奈事:顾客买的20世纪90年代西装,被妈妈当垃圾扔了。

更关键的是消费群体在扩大。擂擂发现,中年人也加入淘货大军,有人找年轻时的经典款,有人挑中古家具。“一个阿姨花800元买70年代陶瓷茶具,说比网红款有味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