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起,移动电源正式启用“安全身份证”。8月15日,由国家认监委制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CNCA-C09-02:2025)(下称“新规”)正式实施。新规为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建立独立3C认证体系,并推出生产
今日起,移动电源正式启用“安全身份证”。8月15日,由国家认监委制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CNCA-C09-02:2025)(下称“新规”)正式实施。新规为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建立独立3C认证体系,并推出生产企业ABCD四级分类监管制度。
监管升级直指6月以来爆发的“充电宝风波”。面对变局,数家移动电源企业近日向读特新闻记者透露,公司已按照新规要求执行。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新规实施后,行业或将告别分散的“蚂蚁市场”乱战,迈向合规竞争新时代。
国家认监委截图
新旧规则交替,今日起正式切换
新规替代了2023年版《电子产品及安全附件》(CNCA-C09-01:2023)中关于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相关认证要求。对比新旧规则,读特新闻记者发现核心变化集中在以下多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独立认证体系,新规最大不同在于为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建立了独立认证体系,改变了2023年版本将其统一归入宽泛的“电子产品及安全附件”类别的做法。
此外,新规采用“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模式,形成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闭环。关键变化在于抽样方式,型式试验样品由原先的企业自主送样或抽样,调整为必须由认证机构或实验室直接从生产现场抽取,且抽样过程要求全程视频记录,试验后样品须存档备查。
新规还引入了生产企业ABCD四级分类制度。认证机构将综合工厂检查结果、质量抽检数据、企业信用记录等信息对企业进行分级(A级最优,D级风险最高)。
监管频次依据等级显著差异化:A类企业每年1次,B类每年2次且至少一次“不预先通知”检查;C类3次;D类则为4次。所有C、D类企业的检查均采取“不预先通知”方式进行。
根据新规要求,相关认证机构需依据新规制定实施细则并向国家认监委备案后,方可开展认证工作并颁发新证书。目前,依据旧规颁发的有效3C认证证书仍可继续使用,但需通过到期换证、产品变更或标准换版等方式逐步过渡至新认证体系。
此前读特新闻记者走访华强北看到的部分在售充电宝。
行业积弊引爆监管升级
充电宝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新规的出台,直指近期充电宝行业积弊的集中爆发。
今年6月初,北京多所高校集体停用罗马仕充电宝事件冲上热搜,随即罗马仕、安克创新两家企业宣布召回超120万台产品。事件更牵出核心供应商安普瑞斯的质量问题,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电商平台下架相关产品、快递企业拒收涉事品牌充电宝、民航局紧急出台禁令。
根据民航局规定,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型号及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危机暴露了行业更深层乱象。此前,读特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假3C认证标识一度形成灰色产业链。在民航新规实施后的一周内,深圳华强北市场可购得售价仅2元起步的“3C贴纸”。
今年7月,读特新闻记者购入的“3C”贴纸。
与此同时,市场呈现矛盾景象。合规产品被商家连夜上架,而无标识产品则被“藏身”暗格。产业链更是上演“极限操作”,工厂通宵达旦更换产品标识,华强北商家紧急更换货源,电商直播间则纷纷展示3C证书。
针对上述乱象,今日生效的新规提供了解决方案。
新规明确,3C认证标志是产品的“安全身份证”。对于受体积或工艺限制的锂离子电池,允许采用印刷、模压或喷码等方式使用变形的“CCC”标志。同时,未获3C认证或未标注认证标志的产品,依据2024年8月1日已实施的标准,严禁出厂、销售、进口或使用。
“3C”认证推荐被放在显著位置。
此外,新规要求构建全生命周期追溯闭环。建立从电池包到电池单体、到原材料各层级的全层级信息追溯系统。追溯信息必须包含各工序步骤、生产日期、设备编号,以及物料信息、过程控制参数、过程检测结果等。所有追溯信息需上传系统存储,且数据保存周期不得短于产品使用寿命。
从“蚂蚁市场”转向“合规竞赛”
充电宝行业“洗牌”进行时
承接新规落地之势,充电宝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与格局重塑。自召回风波后,行业规范化进程显著提速。
7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对包括充电宝在内的移动电源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也在同一时期展开密集行动,先是组织产业链召开座谈并提出《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倡议》。后于7月底在深圳召开合规发展座谈会,华为、安克创新、欣旺达、亿纬锂能、品胜等企业深入研讨质量提升路径,达成重要共识。
该协会代表在会上透露,当前国内充电宝市场规模约150亿元(不含共享充电宝租赁市场容量),全国累计获移动电源CCC证书企业700余家,其中深圳市约286家,行业呈“蚂蚁市场”分布,存在一定行业“内卷”,低价恶意竞争情况。
另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数据,截至7月底,认证机构已暂停充电宝及电芯企业CCC证书8756张,撤销证书609张。截至目前,充电宝有效CCC认证证书4967张。
新规成破局关键。近日,数家生产充电宝的企业向记者透露,公司已按照新规要求执行。品胜率先呼吁践行自律倡议,安克创新方面表示,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合法合规以及用户安全是第一纲领。
绿联方面则透露,公司在新规正式实施前已按照要求执行,且相关工作已平稳推进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机构也已根据新规同步发布配套实施细则。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锂电池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将系统性提升产品安全质量,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有效应对行业安全隐患与质量乱象。统一的技术门槛不仅倒逼企业强化研发与质量管理,更推动行业健康洗牌。例如,溯源防伪全面升级加速低价劣质产品退场,合规成本上升推动市场格局重构,技术龙头企业优势持续扩大,最终促进市场生态全面优化。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