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沉下心读几本西方古史的书,再稍微动动脑子思考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西方古史书漏洞百出、前后矛盾,不堪一击。
“多读书,少上当”。迷信西方伪史的人,容易因为读书少而被骗,人云亦云。
只要沉下心读几本西方古史的书,再稍微动动脑子思考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西方古史书漏洞百出、前后矛盾,不堪一击。
下面就以我看过的阿里安所著《亚历山大远征记》为例做一个分析。
我在之前的文章和视频中已经分析过,亚历山大的故事传播链存在严重的不可靠性,有巨大的造假空间。
接下来分析这本书的内容,证明其内容同样是荒谬不可靠的。以下荒谬点均源于本人亲自阅读摘录,并标注页码,来源为1979年商务印书馆版《亚历山大远征记》。
全书荒谬的地方远不止以下所举例子,仅摘录其典型略作分析。
一、匪夷所思的超高战损比 (1:6000)
1. 伊萨斯战役(卷二 P71)
* 背景:大流士率60万大军抄后路,亚历山大回师决战。
* 原文摘录:“至于士兵,大约有十万人战死,其中包括一万多骑兵。”
* 分析:马其顿方仅损失约数百人,波斯则阵亡十万(含精锐骑兵一万)。此类悬殊战果在书中反复出现。
2. 高伽米拉战役(卷三P99,P104, P107)
* 原文摘录:
”据说大流士统帅的部队总数是:骑兵四万、步兵一百万、车轮上安装大刀的战车二百辆,还有一些大象,来自印度河这边的印度部队有大象约十五头。 “
“在亚历山大全部兵力中,步兵约有四万和骑兵七千。”
“亚历山大的部队有一百多人战死。但马匹损失了一千多,......,据估计波军战死的达到三十万,俘虏的数字比打死的还多。战斗中未打死的大象和未毁坏的战车都被俘获。”
* 分析:马其顿方阵面对庞大波斯军队(含战车、大象),仅阵亡百余人,却歼灭+俘虏超60万敌军。此战损比(约1:6000)如同机关枪对大刀长矛的碾压,严重违背古代战争规律。
二、兵力维持的悖论(越打越多,后勤神话)
1. 初始兵力(公元前334年,卷一 P33-34)
* 原文摘录:“初春,亚历山大把马其顿和希腊事务交给安提培特总揽,自己率领部队进抵赫勒斯滂海峡。他带去的步兵有轻装部队和弓箭手,总共三万多;还有骑兵五千多。”
“这些部队是用一百六十艘战船和一大批货船渡过海峡的。”
* 初始兵力:约3.5万步兵 + 5千骑兵。
2. 高伽米拉战役(公元前331年,卷三 P104)
* 原文摘录:“在亚历山大全部兵力中,步兵约有四万和骑兵七千。”
* 分析:征战三年后,兵力不减反增(步兵增约5千,骑兵增2千)。
3. 进军印度(公元前326年,卷八 P285)
* 原文摘录:“赫菲斯提昂......,他还带着那些大象,总数达二百头。......到这 时,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部队已经有十二万适龄的战斗人员。再加上 他原先从沿海一带带来的部队,此外还有派去招兵的军官们带回来的新兵等等。因此,他这时候带的部队当中,有各式各样的东方部族,使用着五花八门的武器。随后,他就下令舰队启锚,沿希达 斯皮斯河而下,驶向这条河和阿塞西尼斯河汇流处。全舰队共有 船只一千八百艘。战船和货船都有,还有马匹运输船、给养和部队。”
* 分析:远征八年后,深入异域,兵力竟膨胀至12万战斗人员(不含非战斗人员)。舰队规模达1800艘(含战船、货船、马匹运输船)。此规模远超初始渡海船队(160艘战船+货船),其兵员持续补充、物资保障(尤其马匹饲料、大象饲养)、庞大舰队的建造/维护/航行能力,在远离本土的持续征战中,均构成难以逾越的后勤与组织障碍。
三、装备与环境适应的矛盾(万能装备打天下)
全文没提换装,一套装备,海战,沙漠战,高山战,沼泽战,零上50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都可以适应的万能装备。
1. 伽德罗西亚沙漠酷热(卷六 P224)
* 原文摘录:“反正一路 上烈日当空,几无滴水,以致大批人马丧生在茫茫荒漠之中;特别 是驮运牲口死得更多,因为它们身负重载,脚下沙土既深且烫,踩 下去简直象受火刑。”
* 分析:士兵身着青铜胸甲、手持6米长萨里沙长矛(约5公斤)。金属甲胄在50℃高温下吸热如烙铁,极易导致中暑、热射病。长矛在沙漠行军(深烫沙地)中笨重难行,严重阻碍机动。
2. 波斯高原西北部严寒(卷七 P251)
* 原文摘录:“可是亚历山大这回却把他们这个部族赶跑了。袭击虽然在冬天进行,但数九寒天 和崎岖山路都未能把他们挡住。”
* 分析:同一套青铜甲+长矛装备,未提及任何冬装(如厚衣物、防寒靴、手套)切换,即在-10℃的严寒山区作战。青铜低温下导热极快,加剧体温流失,冻伤风险极高。装备与环境需求的矛盾被完全忽视。
四、荒谬的拆船陆运重组(无视技术与物流极限)
1. 印度河拆船陆运(卷五 P175)
* 原文摘录:“亚历山大就派科那斯(坡利摩克拉提斯之子)回到印度河,把已在印度河渡口准备好的那些船只拆卸,运到希达斯皮斯河边去。科那斯依令把船只拆卸运去。较小的船拆成两段,那些三十奖大船截成三节,然后装在大车上运到希达斯皮斯河岸。到达后再重新安装起来放到水里。于是这些船又在希达斯皮斯河上形成一支完整可观的舰队。”
* 分析:将舰队(含大型船只)拆卸陆运约200公里后重组。古代木船依赖精密榫卯结构,拆卸后木质易损(尤其大型船只),零件繁多,长途陆运(颠簸、无减震)必然导致结构破坏、零件丢失,难以精准复原。此“模块化造船”设想严重超越古代技术能力。
2. 腓尼基战舰陆运至巴比伦(卷七 P256)
* 原文摘录:“阿瑞斯托布拉斯记述,亚历山大还在巴比仑和他的小舰队重 逢。其中有一部分已随尼阿卡斯从波斯海出发沿幼发拉底河上驶。 其余的则都已从腓尼基调来。其中有两艘五排桨的腓尼基战船, 三艘四排桨战船,十二艘三排桨战船,还有三十多艘三十桨战船。 这些船都是先在腓尼基拆卸装车,运到幼发拉底河上的萨普萨卡 斯城,在那里重新装配好,然后再放进河里顺流下驶到巴比仑。”
* 分析:一艘五排桨战船长约40米,重逾200吨,桨手250-300人,单艘拆卸后即需数百辆牛车运输。三排桨战船浆手170名,重45吨(船型见插图),这样的船要拆十二艘。
陆运需要穿越黎巴嫩山脉、叙利亚沙漠(全程800-1000公里),古代陆路日均行15公里,耗时60天以上。无减震运输导致木质构件必然散架、变形。
重组如此复杂战舰(多层甲板、数百个桨孔需精准对位)在古代条件下近乎神话,相当于现代拆解航母陆运千公里后重组。而且不是一艘航母,是整个航母编队。
完全就是信口胡诌,没有一丁点可信度。
三排浆战船
五、古代快速架设超宽浮桥(印度河最窄处7.4公里)
1. 印度河宽度(卷五 P170)
* 原文摘录:“他确曾说过印度河最窄处两岸相距也有四十斯台地,最宽处甚至到一百。大部分河道的宽度为五十斯台地。”
* 计算:一斯台地≈185米 → 最窄处40斯台地=7.4公里,最宽处100斯台地=18.5公里。
2. 架桥方式(卷五 P173-174)
* 原文摘录:“至于亚历山大是用什么方法在印度河上架起一座桥的, 我所依据的两位主要作者阿瑞斯托布拉斯和托勒密也都未记述。”“我看较大的可能是用许多船搭的浮桥。因为河水太深,不可能修建普通的桥梁,......,桥的两侧 都安上栏杆,钉牢,使马匹和驮东西的牲口通过时更为安全,也 是为了把桥加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在丁丁当当、吵吵嚷嚷之中, 全部工程就完成了。”
* 分析:在宽达7.4-18.5公里、水流湍急的印度河上,仅用“许多船”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架设出能安全通行大军(含重装部队、辎重)的浮桥,并加固栏杆。所需船只数量(需稳定锚固)、连接技术、工程组织、耗时(绝非“相当短”)均远超古代工程能力,且文本无任何细节支撑。
无尽浮桥
六、“战神”重伤不死(肺部贯穿伤无后遗症)
1. 重伤描述(卷六 P209)
* 原文摘录:“一支箭穿透他的护胸甲扎入他的 肺部上方。据托勒密说,他呼吸时,血从伤口流出。但只要他的血 还是热的,亚历山大就继续战斗,保卫自己。但当他后来在一次呼 吸中流出大量稠血时,就头晕目眩,在他原来靠着盾牌战斗的地方 倒了下去。他一倒下,朴塞斯塔斯立即叉开两腿横跨着他站着,手 持伊利亚神圣盾牌保护他。”
* 分析:肺部上方(可能伤及肺叶、大血管)被箭贯穿,呼吸时流血(血气胸),后出现大出血、意识丧失。在无抗生素、无菌术、胸腔手术能力的古代,此类创伤感染(脓胸、败血症)、呼吸衰竭致死率极高(存活率远低于1%)。然而亚历山大竟无长期影响,不久后继续高强度征战,违背医学常识。
不死战神
七、六十天沙漠死亡行军(后勤与生存悖论)
1. 行军描述(卷六 P222, 224, 225, 226)
* 原文摘录:
“于是亚历山大就率领全军大部向伽德罗 西亚进军。经过的地区大都是沙漠。”,
“亚历山大就向伽德罗西亚的首府进军。这个 地区叫保拉。亚历山大自从由欧瑞坦地区出发到达这里一共走了 整整六十天”,
“反正一路 上烈日当空,几无滴水,以致大批人马丧生在茫茫荒漠之中;特别 是驮运牲口死得更多,因为它们身负重载,脚下沙土既深且烫,踩 下去简直象受火刑。”,
“因为行军急如星火, 大队人马在一片焦躁紧张之中,某些个别人的不幸也就顾不上了。 由于一段段路程大多要在夜间走完,有些人睏得要命,躺下就睡。 醒来时,如果还有余力,就跟着部队的脚印往前赶。在大批这样的 落伍者当中,只有少数得救,多数人则如同沉入大海,消逝在这漫 无边际的沙漠之中。”,
“部队后来又遇上另一大灾难。它给部队和牲口带来的损失,恐 怕比哪种灾祸都严重。”“洪水却排山倒海而 来。随军的妇孺大多被山洪席卷而去,御用帐篷以及其中的一切 均荡然无存,许多在行军中残存下来的牲口也都一扫而光。部队 本身也是几经挣扎才保住性命,除了武器之外,其他已什么都没有 了,甚至武器也不是全都保住。”
* 分析:
* 后勤缺失: 60天穿越极度干旱沙漠(伽德罗西亚),未记载任何可靠补给线或水源保障。支撑数万军队及随行人员(含妇孺)的饮水、食物需求,按古代运力需1-2万头骆驼专门运输,但文本仅提及零星驮兽且大量死亡。
* 超高损耗: 描述明确显示人马大批死亡(烈日、缺水、沙烫),驮兽几乎全灭,落伍者大多死亡,后又遭毁灭性洪水(卷走妇孺、残存牲口、几乎全部物资)。按此描述,部队应遭重创甚至瓦解。
* 后续兵力矛盾:经历如此灾难性行军(损耗应极高),后续战役中部队却仍能保持“满员”状态投入战斗,兵力逻辑断裂。
高温酷刑
夜发洪水
亡魂召唤
八、神迹导航(双蛇引路)
1. 事件描述(卷三 P94)
* 原文摘录:“据托勒密(拉加斯之子)说,这时发现有两条蛇在部队前面爬,还发出谈话似的声音。于是亚历山大就叫向导跟着它们走,要他们相信神的指引。事实上这两条蛇真地一路上当了他们的带路者,把他们带到神庙那里,后来还把他们带了回来。”
* 分析:沙漠中迷失方向,两条蛇发出“谈话似的声音”并精确引导大军往返阿蒙神庙。此描述属于典型的神话传说元素,无法作为严肃历史事件采信。
双蛇导游
九、异族快速归化与权力移交(理想化统治叙事)
1. 波斯贵族马扎亚斯的任用(卷三 P108)
* 事件:攻占巴比伦后,任命原波斯总督马扎亚斯继续统治。
* 矛盾点:征服者直接保留被征服帝国高层统治者(波斯贵族任督办),未替换为马其顿人。无视波斯贵族潜在的复国仇恨、权力真空期的叛乱风险,违背古代“换血式统治”的常规逻辑(如斩首、流放旧贵族,安插亲信)。
2. 帕西亚、赫卡尼亚部队的归顺(卷三 P118)
* 事件:大流士死后,其麾下的帕西亚和赫卡尼亚部队迅速归顺亚历山大。
* 矛盾点:古代军队效忠个人(大流士)而非国家/理念。主君暴亡后,军队通常陷入混乱、分裂或拥立新主,而非集体无缝归顺新征服者(如亚历山大死后帝国立即分裂)。此描述简化了权力交接的复杂性,凸显“主角光环”。
3. 印度国王坡拉斯的待遇(卷五 P188)
* 事件:印度国王波拉斯战败投降,亚历山大保留其王位并赐予更大领土。
* 矛盾点:抵抗领袖战败后非但未被处决或囚禁,反而获得领土奖赏。此“以德服人”叙事与古代“斩草除根”的征服现实(尤其对顽强抵抗者)及印度本土复杂的部族政治(如旁遮普长期抗拒外族统治)严重冲突。
4. 波斯士兵编入马其顿部队(卷七 P261)
* 事件:“每12名波斯士兵编入马其顿小队,由4名马其顿军士(其中3名有额外薪饷)带领,小队长一名和波斯士兵十二名。马其顿人带本国武器,波斯人手持弓箭或标枪。”
* 矛盾点:
* 比例失衡: 12名波斯士兵仅由4名马其顿军士“带领”(实际监视),控制力薄弱。
* 融合障碍: 语言不通、战术迥异(马其顿方阵 vs 波斯骑射)、文化隔阂、潜在敌意。混编必然导致指挥混乱、协同困难。
* 哗变风险: 12:4的比例使波斯士兵极易反制监视者。但文本未记载任何严重冲突,违背古代军队严格控制异族士兵(常单独编制,如罗马辅助军)的常理。
* 总结: 上述“归化事件”通过消除文化冲突、简化权力斗争、神化个人魅力,构建了理想主义叙事。将古代帝国需长期博弈、局部实现的融合,压缩为“即时归顺”,服务于塑造亚历山大“超越时代统治者”形象,牺牲了现实政治逻辑。
印度象与波斯雄狮拒绝归化
十、瞬时造船与“遍地港口”的幻觉(无视资源与基建)
1. 印度河1800艘舰队的“即时组建”(卷八 P285)
* 事件:在印度河畔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1800艘的庞大舰队(含战船、货船、专用马匹运输船)。
* 矛盾点:
*资源与时间: 印度河沿岸缺乏大规模造船传统与基础设施。建造1800艘船(尤其需特殊设计的马匹运输船)需巨量优质木材(数万立方米)、铁制工具、船钉、绳索及数千熟练工匠。按古希腊最快造船速度(约1艘三桨座战船/月),仅完成此规模舰队不知需要多少年。书中短时间内出现此庞大船队纯属虚构。
* 技术限制: 当地缺乏大型船坞、起重设备及建造复杂船型(如加固甲板运马船)的技术积累。
2. 波斯湾“荒岛港口”的即停即用(卷八 P297)
* 事件:舰队在卡曼尼亚海岸一个叫巴地斯的小地方抛锚,并成功获取补给。
* 矛盾点:
* 港口功能缺失: 波斯湾沿岸多盐碱滩,缺乏天然良港。舰队停靠需功能性港口设施:深水锚地、码头(装卸)、淡水补给点(水井/蓄水池)、可能需要的防波堤。文本未提任何建设过程,呈现“即停即走”的便利,幻想着港口遍地。
孙悟空吹毫毛变船
《亚历山大远征记》通篇充斥逻辑硬伤与叙事漏洞,除前述荒谬外,更有大量反智叙述俯拾皆是。即使作为一本奇幻小说来看待,现代初中生执笔都可以写得更为合理。
来源:随机漫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