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压控制得不错,血糖比上个月稳多了……”8月12日上午9时许,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来人往,75岁的刘庆珠在诊前服务区,量好血压、测完血糖后,健康管理员赵倩倩边记录数据,边告诉她如何调整降糖药。
“血压控制得不错,血糖比上个月稳多了……”8月12日上午9时许,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来人往,75岁的刘庆珠在诊前服务区,量好血压、测完血糖后,健康管理员赵倩倩边记录数据,边告诉她如何调整降糖药。
让老人称奇的是,这里的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常常会给患者开出运动、饮食处方。
大医院的专家下来了,诊治中心变多了,服务能力变强了。八年来,老人几乎每个月都要来这里“串门”,每年都会发现新变化。她笑着说:“真方便!在家门口就能管好血压和血糖,还有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
这份便捷和贴心,对于市民刘女士来说同样意义非凡。在康复疼痛中心,治疗师张盼盼正在一寸寸地松解她右手的关节和肌肉。看着活动自如的右手,刘女士满脸的笑容,让人看不出她曾经遭受的痛苦。
八个月前,她因意外摔伤导致手腕、肘关节等多处粉碎性骨折,在苏北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在家静养时右手肿胀僵硬,连拿筷子吃饭都成了奢望。
“当时我就怕一辈子用不了右手了。”刘女士回忆道,来到这里做术后康复训练后,情况变得越来越好。手法松解、红外线治疗、中药熏洗、手部精细动作练习……这里为她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
起初,刘女士连矿泉水瓶都拧不开,张盼盼就手把手地教她握力训练,用弹力球锻炼指关节灵活性。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她不仅能自己用右手吃饭、穿衣,还能择菜。“现在每周两次康复治疗,看着手一天天好起来,心里特别踏实。”刘女士举起右手,眼里满是感激。
“双手伸直,握紧拳头……”在中医诊疗中心骨伤科诊室,40岁的顾先生正在接受李玉麟主任的现场检查。
几年前,顾先生在上海做完颈椎手术后,腰背酸痛始终没有缓解。虽然尝试过多种方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经邻居推荐,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这里。他说,没想到就诊者排起了长龙。
仔细问诊后,李玉麟给他开出了中药处方。顾先生感叹,不需花多少钱,就能解决问题。
从慢性病随访到术后康复,从中医药服务到家庭医生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扬州,这样的幸福场景正通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持续升级,在更多的地方悄然出现。
“近年来,通过综合诊治中心的打造,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该中心主任陈迎凤介绍,目前,医院已实现慢病管理、康复治疗、中医理疗等服务全覆盖,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起、看得好病。
2024年,全市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4.82%,位居全省前列。
根据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现状、发展规划和群众需求,市卫健委聚焦提升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综合诊治能力目标,通过给予资源优先配置、人才优先匹配等“四优先”政策,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点,以“小”服务触角,守护“大”健康。
据了解,今年扬州遴选了45个综合诊治中心作为建设单位,重点加强康复疼痛、血液透析、妇女儿童、口腔五官、居民健康体检、接诊分诊(急救急诊)、精神卫生等中心建设,让百姓家门口有“医”靠。
记者 丁云 陆康洁/文 孟德龙/图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