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古称雅州)历史名人前五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14:10 2

摘要:雅安,名字说白了其实算不上张扬,大多数人说起四川,只知道成都、乐山、阆中,却很少有人想起这里。可历史一旦往深处抠,糯得像老茶汤的这地方,真有股独特韵味?别的不谈,单说几个古人的名字,就像从密林里劈出来的光,各自带着点纹路和酒气。

雅安,名字说白了其实算不上张扬,大多数人说起四川,只知道成都、乐山、阆中,却很少有人想起这里。可历史一旦往深处抠,糯得像老茶汤的这地方,真有股独特韵味?别的不谈,单说几个古人的名字,就像从密林里劈出来的光,各自带着点纹路和酒气。

先捡一个大家都爱提的段子。雅安这块地方,早在秦、汉之前,就是蜀地的要紧门户。秦灭巴蜀、置严道,蒙古高原还没多少动静的时候,雅安已经有了自己的城郭。这种事情一扯开,不免有人问:"那座城算老几?能扛得住几次天下大乱?"往后倒推,《四川通志》记录的吴理真,才叫有点意思。他不是个生杀予夺的封疆大吏,而是种茶的。对,你没看错,就靠掌心里的几棵嫩芽,硬生生割出一段万古流芳的茶史。

吴理真的生活,其实称不上悠闲。照史书记,母亲年老多病,他只好一头撞进蒙顶山,披蓑种茶,卖了家底换药救母。谁都知道古人敬孝,可他干得格外实。他不只是个孝子,还是从混沌里抠出点生活气息的人。种下的“七株仙茶”,后来成了皇帝祭天的贡品。不是动辄换命的历史事件,却足够熨帖人心。

与吴理真比起来,曹光实这人就像河里翻腾的大浪。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手下,曹光实一身勇武名头打出来,不光会弄刀枪,还讲究侠气。《宋史》原话,最起码有“有胆气”“轻财好施”这些词。老百姓称呼他“奇士”,不是浪的。他爹曹畴镇守邛崃,少年曹光实就在军中打杂,长大自然喜欢把脑袋拴裤腰带。父子俩,一个镇,一个冲,都像赌命。

北宋和西夏捉对厮杀,曹光实不是安稳的地方官,他敢主动领兵打出去。西夏王李继迁哗变,曹光实率兵平定叛乱,结果把局势硬生生搅成宋、辽、西夏三家胶着的格局。你说他是军事天才吗?某种意义上又像个不怕死的蛮子。他为国平乱,为父复仇,这种单刀直入的性格有时会遭小人妒忌,可历史偏偏喜欢这样的人物。

等人去了,追赠太尉、太子太保、魏国公。诰命纷纷,死后体面,这种东西,读多了其实也会厌。可偏偏雅州百姓念他,痛快,率直,有时候比庙堂浮名还实在。

再拐回几百年。多汉时的高颐,这名字一开始其实没有多少响动,大体上只是个“孝廉”。做官路上没怎么出大风浪,也就一步一步走到了太守的位置。高颐严明法治,亲贤远佞,本本分分。后来病死在岗位上,朝廷还专门立了一对“高颐阙”。可你说他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政绩?其实也就是“无文不睹”,为官清正罢了。有趣的是,这种人往往不容易让人记住,可高颐的墓葬、石雕,后来倒成了建筑美学的活教材。比如梁思成、范文澜这些大咖,还专门分析过他墓阙的结构细节。静静地,给后人留了痕迹。

要扯实用价值,有时就得看得再宽一点。雅安地处民族走廊,复杂得很,早年间就有人试着不用刀兵搞定局势。樊敏就是个例子。说起来,樊敏的手段不算柔,但他的策略其实挺“杂”。“少用武力,多用教化”,这种话听着顺耳,做起来累人。面对本地少数民族时,樊敏不像后来的开疆拓土那帮武将,而是以礼示人,传播文化。这里头有点糊弄味,也不全是真情流露,总之,结果是和气了几十年。似乎也有人觉得不趁这机会收拾下地方豪强可惜,但别忘了,他弹劾腐官、杀犯有法不徇情,这在乱世官场其实挺惊心动魄。

当然,疑心重的话很容易觉得这类人都多少搞点表面文章,可碑阙、称颂还是立在原地。要是放到现在,讲“正能量”的话,他大概也能上个“感动中国”。不过那时候,崇敬是活生生的,政绩是写在百姓日子里的。

说到“百姓日子”,扯回三国时代。王谋,名字没什么戏剧性,却三度改朝换主,刘焉、刘璋、刘备,三家都用他,总得有过人之处?他做益州别驾时没被换掉,朝廷直接让他掌财政,后又兼任太常。这么说吧,你要是个高手,没人会赶你走。至于他有多少运气成分,时代推着走也很难说。

“宣班大化”“容止操行”,这些历史评论总让人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苦笑一下,关键位的人物,大多左右逢源,人缘怎么会差?但要说品格高绝,史书自然写得漂亮,地方志却经常没细节。史家杨戏倒是说他处事谨慎、礼仪周全,可礼仪周全的人难免圆滑。你说王谋是一潭平水,却有人觉得他八面玲珑,这到底算不算矛盾?

如果说樊敏、王谋这些人属于幕后文职派,曹光实则是纯粹的“武疯子”类型。雅安自古多山,多水,多民族,一旦有变,往往出奇士。这片土地本身就带着几分复杂调性,几百年腌渍下来,居然都融成了地方底蕴。不是所有人都能熬得住历史的咸涩,但留下名字的总是不少。

论起这片土地对于中原王朝的意义,谁都说得云山雾罩。先秦纳入中原,唐宋更迭不休。有人说雅安始终是边地要塞,可翻书细看,蒙顶山、严道、邛崃,这些地名本身就是历史的节点。比如汉代时邓通造钱币,那些铜钱四处流通,带出来的是活生生的贸易记忆。唐朝李磨颂,皇帝跑来避难,挺难想象一座看似平静的小城,竟扛过了天下颠倒。没人敢说这里一直平平安安,但每一次更替真的都很扎实。

地方人物各有分野。你看吴理真一门心思种茶,却被后世称为“茶祖”,茶道流变八百年。他只是想养活母亲,结果倒成了文化象征?再说王谋,他原本只想做个合格的少府,偏让大时代卷成核心。怎么说,这些人往往想象不到自己走到今天还能被念叨。

宫阙、石碑、墓葬,其实留下的未必是政绩,可能只是历史的一撮灰。可藏在砖缝间的,是那些半明半暗的真实。老百姓记得的,往往和朝廷奖赏没太大关系。比如高颐,书法比政绩还出圈。再比如曹光实,少年成名,死后平静。谁还不是一手血肉一手泥土呢?

也不是每一个从雅安出来的官儿,都是高风亮节的化身。这事儿本来也没啥标准。好多能人最后都被自己搞得狼狈,或者一辈子光阴就打进了无名碑刻里。仔细想想,说不定那些没人记得的,更真实一点。毕竟,史书总喜欢锦上添花,生活本身却没那么动人。

你要实打实的参考,那就去蒙顶山摸一把茶香,或者去雨城区高颐阙里走一圈。踏过的石阶,不会骗人。尘土浮光里也许看不清谁是英雄谁是庸常,倒是岁月一层层裹出来的底子,耐看。

到底什么样的人算得上传奇,什么样的人才真能被地方铭记?说白了,没有答案,每一页都新鲜而不完美。雅安的历史,就是这么被一群不完美的人,一遍遍折腾新花样。

来源:香菜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