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取,而非征集: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清算.张浏青上任征集办主任第一天,当他站在国家文物局会议室里,看着墙上"中国征集流失海外国宝办公室"的铜牌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时,他忽然意识到这个称谓本身需修正。文化部配备的专车在楼下静候,财政部划拨的专项资金已到账,四大国家级文
收取,而非征集: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清算.张浏青上任征集办主任第一天,当他站在国家文物局会议室里,看着墙上"中国征集流失海外国宝办公室"的铜牌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时,他忽然意识到这个称谓本身需修正。文化部配备的专车在楼下静候,财政部划拨的专项资金已到账,四大国家级文化机构组成的联合工作组随时待命,但这位以历史题材见长的作家清楚,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操作层面,而在于如何重新定义这场持续百年的文明博弈。一、强盗逻辑下的文明困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法国将军蒙托邦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将让欧洲所有王宫黯然失色。"这种将掠夺美化为"文明传播"的强盗逻辑,至今仍在某些西方博物馆的展陈说明中隐现。当大英博物馆将《女史箴图》切割成四段单独展出时,当法国吉美博物馆将敦煌文书锁在恒温柜里仅供学者研究时,他们展示的从来不是中国文化,而是殖民时代遗留的战利品崇拜。张浏青在首次工作组会议上抛出的观点振聋发聩:"我们不是在向文明世界乞讨祖传的宝贝,而是在清算百年前那场未完成的正义。"他带来的资料显示,仅英国境内就有23家公立博物馆收藏着超过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98%的藏品入藏时间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高度重合。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明古国被暴力撕裂的伤痕。二、从征集到收取的范式转换工作组初期沿用的"征集"策略很快暴露出局限性。当某国博物馆提出以"学术交流"名义长期租借青铜器时,当某拍卖行将劫掠自莫高窟的壁画碎片包装成"艺术投资品"时,传统的外交协商与市场购买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张浏青在内部简报中写道:"用金钱赎买被强盗抢走的财物,本质上是在承认其非法占有的合法性。"这种认知转变催生出全新的工作框架。法律团队开始系统梳理国际公约中的战争赔偿条款,历史学者着手建立文物劫掠时间轴与侵华战争的关联数据库,外交部门则与海牙国际法院保持密切沟通。当某国博物馆长声称"文物属于全人类"时,中方代表出示的1907年《海牙公约》明确规定:"占领方对私人财产的掠夺构成战争罪行。"三、文明清算背后的时代命题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文物返还国际论坛上,张浏青的演讲引发持久掌声:"我们要求返还的不仅是青铜器与书画,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解释权。"这种表述精准击中了某些西方国家的认知盲区——他们始终将文物视为静态的"文化标本",却忽视了其承载的动态历史记忆。工作组收到的民间支持远超预期。海外侨胞自发组织的"文物追踪者"网络已覆盖12个国家,他们利用人脉资源定位藏品信息;国内高校开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能为每件文物生成不可篡改的流转记录;更有法律界人士提出"文物追索民事诉讼"的新路径。这种全民参与的态势,让文物返还从专业领域升维为民族复兴的集体行动。当第一件圆明园石柱回归祖国时,张浏青在欢迎仪式上说:"今天的收取不是终点,而是文明对话的新起点。"这场跨越世纪的清算,最终指向的不仅是物权的回归,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全球化时代重新确立文化主体性的宣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前提是每个文明都能完整保有属于自己的美。
来源:浏阳河张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