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电商公司里,我经常看到一个共性误区:管理者以为做计划,就是把目标分解得很细。其实,这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真正的目标管理核心,不是把目标拆成一堆数字,而是把实现目标的措施具体化。
在很多电商公司里,我经常看到一个共性误区:管理者以为做计划,就是把目标分解得很细。其实,这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真正的目标管理核心,不是把目标拆成一堆数字,而是把实现目标的措施具体化。
目标管理是管理中的管理,是让“知道”真正变成“做到”的关键。没有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知识永远转化不成行动。
目标管理的本质
目标管理(MBO)的底层逻辑很简单:
目标设定:先把企业使命落到可衡量的目标上。
责任分配:把目标落实到部门、个人,并配套绩效闭环。
动态反馈:执行中不断复盘、调整。
很多老板停留在第一步,目标定了,但措施空泛,落地就打折。我的观点是——目标管理是一个“知行合一”的系统,目标只是起点,措施才是核心驱动力。
从愿景到措施:让目标长出手脚
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里强调:目标不仅是数字,更是企业未来的方向图。但这张“图”必须拆解到每个团队的行动路径。
在我的实操中,我们会要求所有目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可衡量(数字化,不要模糊的“多”“好”)
可执行(配套的行动方案)
可追踪(过程数据可监控,随时调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做短视频、直播、电商投放时,不会只给团队下达“提升ROI到3”这种目标,而是配套SOP动作清单——比如素材迭代频率、投放账户结构调整节点、直播间转化脚本等。
计划的两条腿:长期方向+短期作战
在我看来,目标管理不能只有“年度战略”,还必须有“月度作战计划”。
年度目标:定战略方向,比如“全年投放ROI稳定3.0+”
月度计划:拆成战术动作,比如“本月测试10套新素材,千川账户结构AB测试,优化落地页转化率到15%”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老板一个人拍脑袋定的,而是团队共创的。这样执行时,大家才会觉得这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老板的KPI”。
领导者在目标管理中的角色
一个好的领导者,在目标管理中有五个职责:
坚定信念:先自己相信目标能达成,再让团队信。
设计路径:目标不是空喊口号,要有配套措施和风险预案。
赋能团队:给方法、给工具,而不是只给压力。
盯过程数据:每日或每周跟进关键指标,及时纠偏。
塑造文化:让“结果导向”和“复盘改进”成为习惯。
我的落地方法是,目标定完,直接配套一个策略+执行SOP,让团队知道不仅要“去哪”,还知道“怎么去”。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为什么很多目标管理无效?
原因很简单:
激励点不是关键事项(奖励了“加班时间”,而不是“有效动作”)
关键动作没有定义(告诉团队要“提升转化”,但没说怎么提升)
指标定义模糊(说要“提高ROI”,但没界定数据口径和计算方式)
在我的实践里,我们会反过来:先锁定关键指标 → 定义关键动作 → 再去设绩效激励,这样刺激才是精准的。
在信息更新如此快的时代,光有目标没用,光拆数字也没用,必须把目标落到一套可执行、可复盘、可复制的措施上。
目标=方向,措施=驱动力。
方向错了,跑得再快也没用;驱动力不足,方向再对也到不了。
来源:鸿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