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幸福不动产” 共享“绿色提款机”丨“两山”理念的毕节实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13:31 2

摘要:这种绿,是喀斯特山体上重新萌发的生命律动——从石旮旯中绝地突围,向石漠化“宣战”,因地制宜探索复绿良法,历经数十年砥砺,曾经的荒芜石头缝里长出绿色希望。

·

·

夏秋之交的毕节

满目苍翠是大地调色盘上的主色调

这种绿,是喀斯特山体上重新萌发的生命律动——从石旮旯中绝地突围,向石漠化“宣战”,因地制宜探索复绿良法,历经数十年砥砺,曾经的荒芜石头缝里长出绿色希望。

这种绿,是三十多年接续奋斗的生态史诗——立下愚公志,坚定一代接着一代干、誓把荒山变青山的信念,山山水水间植绿护绿的生动叙事,已镌刻进历史的车辙中。

这种绿,是历经岁月沉淀而成的厚重底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把绿色当作“命根子”,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切实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当黔山之巅的野生韭菜花逐渐染上梦幻紫,当百里杜鹃避暑季迎来尾声,当草海湿地即将再次迎来黑颈鹤的身影时,层层叠叠的绿便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最深沉的记忆。

这片曾被石漠化侵蚀的

喀斯特山区

曾以“生态建设”

为主题之一的试验区

如今正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

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壮美画卷

毕节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陈曦 摄)

·

·

植绿护绿不停步 乌蒙大地草木盛

·

·

灰瓦白墙、阡陌交通,时下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掩映在树林间,阵风吹过,树木摇曳。

在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同样是满山青绿,柏树、橘树、枇杷、杨梅等各类树种把村寨装扮得郁郁葱葱。

随着晨光轻抚,海拔1800米的纳雍县化作乡箐上村茗生茶园渐渐苏醒,依山而种的茶树绵延成行,仿佛给山头披上绿装。

在金沙县木孔镇信安社区,规模种植的杉木、楠木在山坡地里成片交错,站在高处远眺,绿色尽收眼底。

……

这漫山的青绿,既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毕节久久为功、潜心守护的发展基底。

大方县黄泥塘镇兴林村支嘎阿鲁湖畔石漠化治理初期(聂宗荣 摄)

大方县黄泥塘镇兴林村支嘎阿鲁湖畔石漠化治理后(韩贤普 摄)

“这片林子每天都得照看,30多年了,我们村从未发生过一起盗伐和森林火灾。”刚巡完一趟林,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的汗水打湿了帽檐,说话间却满是自豪。

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到37年前,海雀村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的现状令乡亲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度被联合国专家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后来,在老支书文朝荣“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粮”朴素理念的感召下,海雀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36个山头种下1.3万余亩华山松、马尾松,也为海雀的子子孙孙们种下了一片“绿色银行”。

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超70%。昔日“和尚坡”变成了广袤林海,绿水青山成了吸引游客的“闪亮名片”,山乡蝶变的美好故事也借由游客之口越传越远。

海雀村新貌(韩贤普 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奋斗故事,毕节的奋斗故事里,满是生态守护者的时代印痕。

黔西被誉为毕节的“东大门”,而素朴镇古胜村正是这座大门的前沿。然而,看似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任何红利。恰恰相反,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一直是全省一类贫困村,同时也是毕节石漠化的重灾区。

“你看,当时山上哪有土,全是白花花的石头!”在古胜村村史馆,该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指着一张照片打开了话匣,把思绪拉回到从前。

那时,古胜村有句顺口溜叫“石头开花马长角”。因水土流失严重,山上的石头像开花一样越来越大;由于路不通,每户人家都喂马作为运输工具,高高的马鞍就像马长的角。

“那时村里的好地很少,想包来种都包不到,一家6口人粮食不够吃,跑到河对面的修文县去借粮,借100斤还120斤。”冯长书说,生态恶化、发展无门,全村480多户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转机出现在2006年。那一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到古胜村调研,看到满山裸露的石头大为震惊,当即以“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试验”为课题,将古胜村定为“试验田”,并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提出“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思路。饱受石漠化之苦的山乡,以草木缝合大地“伤口”,逐渐闯出一条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新路。

古胜村村貌(图源:微信公众号“黔西发布”)

作为土生土长的古胜人,冯长书是村子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终于活出了人样,把生活过成了想要的样子!”冯长书的感慨,道出了全体村民共同的心声。

林子还是那片林子,石头还是那些石头,但山里人的日子早已换了天地。沉醉在美好生态中的海雀,如世外桃源般让人流连;常怀感恩之心的古胜,成为全市石漠化治理的典范,像这样厚植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在毕节还有很多。

数据显示,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增长到现在的54.65%,森林面积从601.2万亩增加到2201.05万亩,2008年以来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913平方公里。

如今的乌蒙大地,挥洒着绿意、燃烧着激情、升腾着希望。

·

·

·

·

绿水青山可变现 清新空气能卖钱

·

·

老陈蹲在自家林地边,手里捏着那张薄薄的纸片,眼睛瞪得溜圆。

这张印着“毕节市林业碳票”几个大字的纸片,居然能从银行贷出钱来!这令种了大半辈子树的老陈颇为惊讶。

老陈叫陈天志,是黔西市永燊乡黑磨村村民。2022年2月15日,编号为“0000001”的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在黔西市发行,此张林业碳票覆盖3.3万余亩树林,陈天志家的林地包含其中。

林业碳票让这片树林的固碳释氧功能具有了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

黔西市金碧镇沙嘎坡林业碳汇基地 毕节图片库发(史开心 摄)

林业产业一头连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随着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毕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人均林地面积达到24.16亩。守着绿水青山,如何让老百姓从中受益?全省林业碳汇工作的实施,让久困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的毕节看到了破题的可能。

借鉴福建省三明市在全国率先发行林业碳票的经验,毕节市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以“碳汇交易”为突破口,通过明确要件“制票”、完善流程“发票”、拓宽渠道“用票”、协作联动“管票”等环节,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制度体系,不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石激起千层浪。2022年4月,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在海雀村发放。同年12月,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贵州大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全省第一笔碳票交易,成交总价14.41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颁发6张林业碳票,涉及森林面积7.46万亩、碳减排量30.78万吨,已完成林业碳票交易15笔,交易总金额23.37万元。

当陈天志还沉浸在“绿色银行”可以取出钞票的喜悦,在纳雍县国有化作林场的高山上,伴随着初升的朝阳,清脆的公鸡打鸣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几百只放养在林场的“滚山鸡”开始活动觅食。

“整个‘滚山鸡’产业链,每年至少能创造产值4亿元,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健介绍。

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雷旺 摄)

不远处,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里的红托竹荪长势喜人。“我们主要推广‘林菌+林药’绿色产业示范种植,目前基地种植规模达3600亩。”产业园负责人杨道才说。

发展林下经济,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又一有效途径。近年来,毕节市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效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实施林下特色养殖。以林鸡、林蜂为主要方向,推进以纳雍“滚山鸡”、七星关七彩山鸡、田坎药焗鸡和土鸡产业为主的林下养禽产业。

——实施林下特色种植。以食用菌、中药材为主,以七星关、大方、赫章为重点发展天麻产业,以织金、纳雍、黔西为重点发展红托竹荪产业。

——实施林产品采集加工。围绕竹笋、野生菌、野生中药材等具有规模的产业,开发利用野生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林产品采集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实施森林景观利用。推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露营休闲、健康餐饮等“大健康”业态的森林康养基地,开发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林旅融合业态。

——实施森林资源培育。选择以培育大中径材为主,菌材林为辅的树种,围绕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发展,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培育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

黔西市太来乡方田村村民进行林下当归种植(苏苇 摄)

2024年,毕节市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433万亩,实现产值87亿元。林下经济“点绿成金”的背后,是毕节大力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

·

破立并举建机制 乌蒙处处生态新

·

·

开年伊始,春寒料峭。在七星关区双山镇锦绣社区,干部群众一起“上春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同为多彩贵州添绿增彩。

连续11年与全省同步开展新春植树,这一做法已成为毕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生态建设的行动自觉。

在七星关区林长制主题公园内,游客们漫步其中,尽情感受着森林之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体验着生态的福祉。

七星关区林长制主题公园(毕节市林业局供图)

这里不仅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个学习的课堂,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增进对林长制及生态文化知识的了解。

开年植树、林长制等林业保护长效机制的形成,为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2022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样板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对毕节绿色发展念兹在兹。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毕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构建了“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机制,使得全市林草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建成首个林长制主题公园,续聘3万余名生态护林员;

率先在全省开展“三清行动”,为生态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在全省率先颁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先后颁布《毕节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

……

无数个“率先”的背后,鲜明昭示了毕节在绿色发展上不遗余力、善作善成的强大决心。

此外,毕节还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加强对森林防灭火工作的管理,确保所有火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七星关区拱拢坪国有林场的工作人员在所辖林区进行防火巡护巡查(陈曦 摄)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成为毕节生态保护最有效的“铠甲”。

今日之毕节,无论置身何处,眼前的山河仿佛披上绿衣。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到如今的“点绿成金”;从过去的分散经营,到如今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植绿、护绿、用绿的鲜活经验,正在毕节群山间复制。

从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到科技武装的新生代

变的是方法手段

不变的是守护绿水青山的永恒承诺

迈步新征程

毕节将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努力走出了一条

“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的

绿色发展之路

草木葳蕤、绿意葱茏的毕节

正一路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