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睡陪玩只是冰山一角,明星爆出的娱乐圈内幕,是一个比一个离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3 21:06 2

摘要:赵露思晒出重度抑郁与焦虑诊断,直播控诉经纪公司“驱魔”、拒假、划走205万,并可能因此背上数千万违约金。

赵露思晒出重度抑郁与焦虑诊断,直播控诉经纪公司“驱魔”、拒假、划走205万,并可能因此背上数千万违约金。

说娱乐圈乱,这话被说烂了,可每一次具体的爆料,还是能把人惊出一身冷汗。

你以为的“潜规则”,不过是门口的垫脚石。

有人进组第一天就被暗示“陪酒是本分”,有人试镜被领到酒店“对剧本”,还有人被现金拍在桌上谈“条件”,台面之上微笑寒暄,台面之下粗野得没边。

真正可怕的是:说“不”的人,常常在走红之前就被抹掉了名字,你连他们的脸都记不住。

今年这团火,是从赵露思和经纪公司的撕裂烧起来的。

2024年末,她确诊重度抑郁和焦虑,停工休整,剧组因此产生损失;2025年7月,经纪公司直接把她工作室账户的205万元划走,称是“艺人违约兜底条款”。

可你知道的,划钱这种事,至少要有本人签字的授权吧?

没有。

8月2日,她在直播间开口,说公司长期压榨,牢牢抓着工作室的运营权,还放话要“封杀”。

三天后,她情绪崩溃,说因为公司拒绝请假,错过见爷爷最后一面,父亲患癌也请不下来假;她晒出诊断报告,说自己住院时公司不闻不问,甚至给她做“驱魔”这种匪夷所思的事。

此刻,公司还没回应,舆论已经分成两拨——32万网友投票,78%站在她这边,说“健康权高于契约”,可也有22%的圈内人提醒,揭露的代价可能是永久退圈。

站在屏幕前,我也在想:当“人”与“合同”撞上,谁先让路?

别以为这只是个人恩怨,它像一盏手电,照出更大面积的阴影。

张芷溪说过,她带着磨了多年的《向师祖献上咸鱼》去找赵露思合作,对方经纪公司不仅要改出品署名,还拿“拒演”压人;于正也来插话,说这像他新剧男主,“被自己人背刺”。

你问他是不是蹭热度?

我也觉得他不肯错过热搜,可这话里至少承认了一个事实:公司凭着合同和资源,能轻易把艺人按在地上,随时“换人、删戏、冷藏、封杀”。

规则写在纸上,力量握在手里,谁强,谁就是规矩。

戚薇的经历是多年前的旧闻,却每次翻出来都还是扎心。

当年拍《回马枪》,副导演开价500万,换“七天七夜澳门游”。

她拒绝了,后来播出时戏份被剪到只剩边,宣传期更是“查无此人”。

这不是个例,只是你我听到的故事里,这个名字恰好还留在公众视野里。

更多被要求“识相”的人,没有“识相”的资源,最后只能学会沉默。

说到底,这是一个“要不要妥协”的问题。

你看过《无限超越班》吗?

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

制片人张书维谈《北上》选角,说考虑过让哈尼克孜演混血女孩马思艺,但一次探班,她戴着大框眼镜、穿着宽松衣服,现实里很普通,他就失望了,直言“不够好看”。

当众评价像一把钝刀,慢慢割人。

哈尼克孜当场哭,可还是点头说理解——在这个圈子,你要是敢当场顶回去,明天可能就收不到任何一个通告。

你说她怯吗?

未必。

她只是在现实里掂量了一下轻重:顶嘴,代价是什么;忍下,或许还能等一个机会。

也有人转身离开。

许鹏,中戏出身,演过不少角色,真刀真枪地跑组、试镜、熬夜背台词,临到开拍,被“空降”的主儿顶替。

他收尾、告别,回家摆摊卖水果,“我不干这行了,你还能拿我怎么样?”

那句话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气,也像是逃出来的一口气。

还有蒋佳恩,《花间提壶方大厨》你大概看过。

她和公司撕扯,分成都被抽走九成,一个月只能拿6000生活费,还从她自己收入里扣。

后来风声越来越乱,有人说她得了抑郁,被公司起诉、被列入限高名单,慢慢消失在热搜之外——关于她的近况,几乎没人能说得清。

你问这样的故事多不多?

多到听上去都像传说,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男明星就能幸免吗?”

老实说,并不。

权力的不对等,不分性别。

李爱庆当年被曝在投资项目里要钱要人,明里暗里要合作方找“美男作陪”,其中据说还有不少顶流。

名字没有点出来,但靠想你也知道,被盯上至少得有点名气,不然入不了眼。

被牵扯的男星又能怎么做?

你拒绝了,项目黄了,背后这条隐形的“黑名单”也许就记了你的名字。

焦恩俊当年也算是红极一时,《西门无恨》相关的那些伤,后来人提起来都还替他“报工伤”。

你看,资历不一定能护住人,作品也不一定能护住尊严。

为什么这类事情反复上演?

因为合同、资源、舆论,都被少数人牢牢攥着。

法律专家的说法很冷:经纪合同普遍设高额违约金,新人签五年长约,分成往往低于30%;别以为头部就轻松,照样要交60%-90%的营收。

再看一个更冷的统计:过去十年,公开控诉被压榨的21位艺人,只有5人胜诉或和解,其余不是证据链撑不住,就是被资源封锁,慢慢淡出。

写到这儿,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你说,要怎么斗,才不至于把自己搭进去?

网络上的态度撕裂,倒也并不意外。

78%的人支持赵露思,觉得健康比合同重要;22%的从业者劝:揭露的代价可能是永远离开这个饭碗。

我不是法官,也不是仲裁员,但我愿意诚实地提几个问题。

第一,合同之外有没有“人”?

一个人病到需要住院,没法请假,这份工作值不值?

第二,行业里那些“兜底条款”,到底谁在兜底——艺人兜公司,还是公司兜艺人?

第三,公众到底愿不愿意为“说真话”的人留一条路,而不是看完热闹就散场?

历史给过我们警醒。

2003年,演员陈钰实名举报13名导演性交易,带了二十多份录像证据;结果业内大佬联名指责她“自身不正”,关键证人集体缺席,最后她败诉,被封杀。

2009年,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遗书残片写着被迫陪酒、被迫发生关系;调查一拖再拖,加害者名单查不清,证人躲到国外,最后官宣调查结束。

故事到这一步,像被掐了电——黑暗还在,灯却灭了。

我们当然希望今天的舆论更有力量、证据更完善、法律更硬气,可愿望和现实之间,常常隔着看不见的墙。

回到当下,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办?

我不想装成救世主,但至少有几件事可以明白讲。

第一,签约要专业。

新人没有议价权,就更需要律师,把“违约金”“授权”“运营权”“健康与休养条款”“解约权触发条件”写清楚,别把命门拱手交出去。

第二,证据意识。

每一次沟通、每一张对账单、每一次请假回复,都留痕,别只靠口碑与人情。

第三,行业要有外部监督——真正独立的纠纷仲裁、透明的经纪人备案、可追责的资金流动。

第四,心理健康支持。

别把“抑郁”当成艺人的脆弱,任何行业的人都会倒下,倒下的时候不是“耽误公司”,是“需要帮助”。

这些话看上去像废话,但每一步走实了,都是救命的绳子。

还有一层,是我们这些看客的责任。

我们爱看爽剧、爱磕CP、爱“吃瓜”,这些都没错;可当一个人站出来,把自己的伤口掰开给你看时,别只盯着流的血有多红,顺手也递一张纸,哪怕是一句“去看医生,休息”。

“人先保住,再谈事业”,这句朴素的话,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信条。

可在娱乐圈,它常常被“档期”“对赌”“热度”“宣发”碾过去。

你看,这才叫荒唐。

赵露思的事,还在发酵。

经纪公司尚未回应,解约诉讼如果启动,可能是一场长跑,数千万违约金像一把高悬的刀。

她会不会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无论她输赢,这个行业都到了必须照照镜子的时刻。

镜子里不仅有公司、资本、平台,也有每一个签合同的年轻人,每一个转发热搜的你我。

有人会选择留在圈里,学习“识相”,把棱角磨平;有人会像许鹏那样,关上门,去卖水果,重新摸回一份踏实。

没有哪条路绝对正确,可每条路都该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而不是被规矩、被冷脸、被威胁推着走。

至于“陪睡陪玩”这种词,早就烂到了不能再烂。

可它仍然是入口,提醒我们:光环下,并不都是光。

真正的改变不会靠一句“抵制潜规则”就能发生,它需要更透明的合同、更硬的法律、更清醒的公众、更多敢于作证的同行。

也许有一天,我们说起娱乐圈,先想到的不是“荒唐”,而是作品本身。

那天来之前,愿每一个走在镁光灯下的人,都别被逼着在黑暗里跪着前行。

来源:海马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