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忆峥嵘:抗战银幕上的巴蜀担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5 14:42 2

摘要:从《赵一曼》的英雄礼赞到《九条命》的平民史诗,再到《二十二》的历史沉思,这些“四川造”抗战电影或讲述巴蜀儿女抗战故事的电影,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起民族记忆的精神长城,如一座光影铸就的丰碑,镌刻着巴蜀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奉献。

王昭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云鸽

从《赵一曼》的英雄礼赞到《九条命》的平民史诗,再到《二十二》的历史沉思,这些“四川造”抗战电影或讲述巴蜀儿女抗战故事的电影,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起民族记忆的精神长城,如一座光影铸就的丰碑,镌刻着巴蜀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奉献。

胶片上挺直的脊梁:战时影像的史诗价值

1940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纪录电影《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于1939—1940年间,在香港、广东、重庆、四川等地战区拍摄。

这部由美籍华裔女艺术家李灵爱策划出资、美国战地摄影师雷伊·斯科特拍摄的作品,就是要让西方世界看清: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身陷绝境,骨子里却燃着“压不垮、打不倒”的硬气,并希望以胶片为桥梁,让中国军民的不屈身影穿透太平洋的风浪,唤来远方的关注与援手。

在胶片中,重庆大轰炸的惨烈景象被完整留存,成为现存唯一记录日军这一暴行的彩色动态影像:空袭警报拉响,山城被硝烟笼罩,民众秩序井然地躲进防空洞,急救人员逆行冲向火海,他们的身影在纷飞的战火中坚定而决绝,诠释着不屈的抗争精神。

2025年6月24日晚,经中国团队高清修复的抗战纪录片《苦干》,在美国洛杉矶的奥斯卡电影博物馆首映,其修复资料也被捐赠于此永久收藏。这份胶片承载的记忆,既延续着1941年公映时的震撼——当年获《纽约时报》等上百家国际媒体关注,推动西方了解并援助中国,更持续见证着中国抗战的坚韧力量。

1939年,郑君里执导的纪录电影《民族万岁》,将镜头聚焦巴蜀大地,捕捉着涌动在这片土地上的爱国热潮。彼时抗战正处于艰难之际,肩负着“报道各民族参加抗战建国之实事”“粉碎敌人分化我民族的阴谋”的使命,郑君里带领团队深入拍摄,更将足迹延伸至滇缅边境,用影像谱写全民族抗战的壮歌。

即将奔赴前线的川军士兵列队而立,草鞋踏在青石板上的声响整齐划一,肩头老式步枪的木质枪托已被磨出温润的包浆,装备虽简朴,眼神却如巴蜀群山般坚定。各族同胞为抗战前线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这些画面没有刻意渲染,却让全民抗战的壮阔在真实的生活肌理中愈发清晰,成为四川大后方凝聚精神力量的生动注脚。1940年,影片在重庆等地放映后,引发强烈反响。

定格在时光里的画面,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重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一个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挺直的脊梁。

镜头里的真实还原:抗战影视的美学演进

1950年5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沙蒙执导,石联星、张平、王炎等人主演的黑白剧情电影《赵一曼》公映。影片讲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为让影片更具真实感,《赵一曼》剧组三进她的家乡宜宾白花镇,在青瓦土墙间寻找英雄的生活痕迹。片中赵一曼给儿子写信的场景,融入川南民居元素,通过粗布衣衫、农家茶碗等生活细节,让英雄形象更具血肉温度。

2017年,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纪录片《二十二》,以克制到极致的镜头震动影坛。郭柯执导的这部作品,将焦点对准22位“慰安妇”幸存者,没有旁白、配乐,更无戏剧化冲突,只有老人吃饭、喂猫、晒太阳的日常碎片。韦绍兰老人在镜头前缓缓道出的“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成了戳心的历史独白。

受访者从2014年影片开拍时的22位,到上映时仅有8位在世,时间成了最沉重的叙事。2017年,影片入围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终选名单,成为首部入围该奖项的华语“慰安妇”题材纪录片。它像一面平静的镜子,让观众在老人皲裂的手掌、浑浊的眼眸里,读懂苦难淬炼的生命韧性。

2020年,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九条命》在全国公映。影片将镜头对准湘南战场,宋禹、张立、郝星棋等演员担纲主演,塑造的9名川军士兵,在战火硝烟中书写着铁血传奇。导演钱路劼找到安县王者成给儿子的“死字旗”真迹时,发现布料上沾着暗红的血渍。他让道具组用3个月复刻了旗面的褶皱,连丝线的磨损都一一对应。片中川军战士摆龙门阵时的俚语,是从老兵回忆录里抠出来的;牺牲前用“兄弟”相称的仪式,藏着“同生共死”的袍泽之谊。

光影中的历史密码:抗战电影的细节叙事

在这些抗战电影的镜头语言里,那些被精心捕捉的细节,是打开历史的密码。这些藏在光影里的叙事碎片,既承载着具体的时代记忆,又暗合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观众得以在帧帧画面中触摸历史的肌理。

在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道具陈列馆中,那些精心复刻的历史物件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记忆:《九条命》中斑驳的步枪道具,每一处锈迹都还原着战场上的硝烟;《赵一曼》的纤绳复制品,其纹理走向严格参照了川江船工的编织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二》的声音创作秉持了最大程度的真实性。整部影片除结尾处响起片尾曲《九重山》的前奏外,其他地方没用到任何配乐,观众听到的都是来自人物或是现实世界中的同期声。22位老人来自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湖北方言、闽南语、韩语、朝鲜民谣、日语等都很好地呈现了出来。这些同期声不仅带有地方特色,也有一定的历史痕迹。

在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瑛看来,“通过方言俚语、生活细节等地域符号,宏大历史被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活现场。”这种创作手法,“让冰冷的历史事件被注入人的温度,消解历史抽象性。”

如今,这些光影作品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视觉基石。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这正是“四川造”抗战影视或讲述巴蜀儿女抗战故事的影视作品珍贵的当代价值——让川人的血性与担当,永远镌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