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浪浪山是献给现实主义环境下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首赞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5 14:55 2

摘要: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14天便收获7亿多票房,豆瓣评分达8.6分,文创产品也备受青睐,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作。近日,《环球时报》专访了该片的导演兼编剧於水,深入探寻这部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与美学理念。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14天便收获7亿多票房,豆瓣评分达8.6分,文创产品也备受青睐,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之作。近日,《环球时报》专访了该片的导演兼编剧於水,深入探寻这部影片背后的创作故事与美学理念。

於水认为,观众对中国动画的期待与宽容,影片所传递的情绪引发的共鸣,以及对上海美影厂美术风格的传承,共同促成了这份成绩,同时他也坦言影片仍有诸多不足,未来还需不断努力。

《浪浪山小妖怪》海报

影片主角是一只小猪妖,他集结三名无名的同伴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闯出浪浪山,在荒诞旅程中实现自我觉醒。

於水将这种叙事定义为 “神话现实主义。”它以神话为外壳,讲述的却是现实问题,突破了短片中 “打工人” 的限定,探讨了更广泛人群面临的困境以及在阻力面前的选择。

导演称,创作时从故事逻辑出发,并未刻意赋予 “打工人” 的隐喻,但其反映的自我如何存在、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是大众视角下永恒的议题,而影片落点于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希望人们能认清自我,有勇气做出选择。

平凡小妖映照众生相

影片中鲜活生动的角色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黄狗怪等主角、配角都深受观众喜爱。

於水表示,收到来自观众的“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的评价,他倍感欣慰。而这些角色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是因为他们与当下时代的情绪、人们的困境相契合,贴近观众生活的小角色设定更易获得偏爱。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创作团队一直希望通过作品与观众达成共鸣,《浪浪山小妖怪》也不例外。他将影片称为 “献给现实主义环境下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首赞歌”。大多数人都是小人物,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影片展示了角色们勇敢面对困境、追求理想的过程,即便现实中多数人可能不会立刻做出改变,但小妖怪们勇敢出发、追求理想的故事,仍然能引发深深的共鸣。

影片中的诸多细节,包括一些致敬经典的内容,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导演笑言,很多致敬是潜移默化的,童年接触的优秀作品刻在脑海中,不自觉地体现在创作里。这些细节的目的是让观众觉得接地气,感受到这是身边发生的故事,而非脱离现实的遥远叙事。

本土文化基因成就东方美学

影片的深层共鸣,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作为山西人,於水耗时数月钻研家乡古建形制与方言习俗,将飞檐斗拱、地域腔调等元素融入影片场景,使其更接地气。他认为,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是 “神话现实主义” 的现实根基,让创作更有底气。

对于中国动画独有的美学特质,於水认为中式美学不止依托于视觉,更重要的是它的民族性。

他认为真正打动中国观众的,不仅仅是熊猫、灯笼等视觉符号,或水墨留白等技法,更是民族精神与品格。

《浪浪山小妖怪》拓展了艺术格局。通过更丰富的娱乐性、更深邃的主题与更复杂的叙事,影片在保留本土特质与追求普世吸引力间找到平衡点。

在制作长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在更长的叙事中保持吸引力,如何让角色在新的情境中依然鲜活。导演表示,长篇在娱乐性、主题表达和情节设计上都更为丰富,通过喜剧元素勾连观众,每场戏既有即时看点,又服务于整体叙事。

在风格上,影片延续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水墨画技法的背景和连环画式的角色画风,更重要的是继承了美影厂 “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 的创新精神,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探索。

随着中国动画产业持续进化,这种融合文化特质与人类共情的作品,正获得走向世界的底气。

谈及国产动画出海,导演认为应找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对正义、善良、和平的向往,将这些点做好,同时展现独特的美术风格,才能被更多海外观众接受。

导演坚信,聚焦人类共性、讲述动人故事、展现独特美学,将助推中国动画赢得更广阔天地。

“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作品在逐渐被海外接受,所以我相信,未来不久会有很多更有国际影响力的影片和动画作品出现。”

来源:环球网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