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卖到被替代?禾赛Q2盈利背后的行业暗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5 14:56 2

摘要:报告显示,禾赛科技当季营收7.0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9%,净利润441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7210万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经观感知

2025年8月15日,禾赛科技(NASDAQ: HSAI)在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财报。

报告显示,禾赛科技当季营收7.0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9%,净利润441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7210万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盈利主要得益于多款车型的量产落地,二季度激光雷达出货量大幅攀升,总计35.21万台,同比增长306.9%,其中ADAS激光雷达占比超过八成,达到30.36万台,同比增长275.8%。

盈利转正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激光雷达大规模装车潮正在形成,禾赛已在中国ADAS前装市场站稳前列位置。公司毛利率为42.5%,虽然较去年同期的45.1%有所下滑,但在价格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仍属高位水平。账面现金及投资余额为28.49亿元人民币,显示其资金状况充裕。

然而,拆解财报后可以看到,本季度利润的形成除了出货量的高速增长,还受益于费用端的收紧,而毛利改善并非主要驱动。随着新一轮产品迭代和海外业务拓展的推进,研发和市场投入或将重新推高费用率,对盈利的可持续性构成考验。

在竞争层面,激光雷达市场价格下探趋势明显。国内的速腾聚创、北醒光子等厂商不断压低前装报价,国际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布局。禾赛的优势来自技术积累和先发量产规模,但这类优势在主机厂日益倾向多供应商策略甚至自研的情况下,并非不可撼动。

与此同时,行业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

特斯拉在其FSD系统中坚持纯视觉方案,早在2021年便取消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完全依赖摄像头感知;小鹏汽车近期也在多款新车型中移除了激光雷达,推出基于纯视觉的辅助驾驶路径,如2024年的P7+、G6以及2025年更新的G9均改为纯视觉方案,并明确否认恢复LiDAR的计划。

如果这种路线在量产与安全表现上得到验证,主机厂可能重新评估对激光雷达的依赖度。

与此同时,4D毫米波雷达的快速进化也在削弱激光雷达的“不可替代性”。相比传统毫米波雷达,4D方案在测距精度、垂直分辨率和目标识别能力上显著提升,能够实现厘米级测距和三维成像,并在雨、雪、雾等复杂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性能。

其单机成本通常低于激光雷达,主流车规级产品的价格区间在数百元至千元级,而中低配激光雷达仍在数千元至上万元。受成本与适用场景的双重驱动,已有多个车企在部分车型上尝试以4D毫米波雷达替代部分激光雷达功能,用于高速NOA(领航辅助)等场景。

如果这一趋势在未来两至三年内扩大,激光雷达在前装市场的渗透率将可能受到双重挤压,既来自纯视觉的技术路线转向,也来自4D毫米波雷达在成本和性能上的替代。

区域结构同样值得注意。虽然禾赛在财报中多次提到北美与东南亚市场机会,但截至二季度,海外收入占比仍然有限,公司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考虑到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在今年下半年已出现增速放缓迹象,这一结构性集中风险可能会在明年更加凸显。对于依赖ADAS业务驱动的禾赛而言,如何在非车载应用场景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将直接影响中长期估值空间。

资本市场的反应较为积极。财报公布后,公司股价短线拉升,投资者普遍认可其盈利拐点的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单一季度的盈利并不足以证明趋势性改善,尤其是在行业竞争格局快速演变、技术路径存在分歧的时期。

激光雷达行业正从技术突破阶段进入价格与规模博弈的深水区,禾赛需要在控制成本、稳定毛利和扩展市场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即便量产持续放量,也难以回避利润被价格战侵蚀,以及潜在的技术替代风险。

来源:经济观察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