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首位华裔美驻华大使,骆家辉的表态格外耐人寻味。而美国从2018年的断供禁令开始,到2025年5月要求全球禁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美国的围堵手段就在不断升级。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美国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这句话出自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之口,道出了美国对华芯片战的真实心声。
作为首位华裔美驻华大使,骆家辉的表态格外耐人寻味。而美国从2018年的断供禁令开始,到2025年5月要求全球禁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美国的围堵手段就在不断升级。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国芯片进口额从2021年的4400亿美元峰值降至2023年的3500亿美元,出口额却爆发式增长至9000亿元。
那么骆家辉的话究竟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上?我国芯片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中,又展现了怎样的韧性呢?
中国芯片产业的起步确实不算早,上世纪90年代末,当美国硅谷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中心时,中国的电子产业才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大量依赖进口芯片来支撑制造业发展。
这种技术差距让中国在相当长时间里处于产业链下游,但也正是这种现实促使中国下定决心发展自主芯片产业。
时间来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就在美国经济岌岌可危之际,中国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增持美国国债。
那一年,中国共增持2186亿美元,使得中国持有的美债总规模达到6962亿美元,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与此同时,中国还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骆家辉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作为首位华裔驻华大使,他上任时便发扬"增进中美互信",声称两国关系正处于建交以来最好阶段。
但骆家辉的“美国派”作风很快就显露出来,2012年,海南省通过《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这本是中国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正常立法行为。
骆家辉却代表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做出"说明"和"澄清",这件事也让许多人明白了他的立场。
更让人寒心的是,当年中国帮美国渡过经济难关,换来的却是一系列的技术封锁。
从201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开始收紧对华出口政策,到2018年更是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芯片禁售令。
2024年,已经卸任多年的骆家辉在电视节目中直言不讳地说出了美国的真实想法:"美国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发尖端芯片。"
这种赤裸裸的霸权思维让人愤慨,凭什么一个国家的"不希望"就要剥夺另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利。
到了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更是变本加厉,修改《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不仅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还要求全球企业都不得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计算芯片。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加码的过程。从一开始先是将华为、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列入管制清单,切断它们与美国供应商的联系。
接着阻碍两国在学术科研方面的正常合作,让许多中美联合研究项目被迫中断。
最令人没想到的是2018年底的孟晚舟事件,美国竟然动用盟友加拿大,在温哥华机场逮捕华为首席财务官,这种围猎企业高管的行为也引发了我国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美国总统轮换后,人们原本期待中美关系能有所缓和,但现实却是制裁变本加厉。美国方面的芯片战从四个方面全面升级。
扩大技术出口限制范围,将18纳米以下的DRAM、128层以上的NAND闪存、14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统统列入禁运清单。
推出总额2800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其中520多亿美元专门补贴美国本土芯片制造,同时规定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扩产。
拉拢日本、韩国、荷兰等国打造所谓"芯片联盟",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甚至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发起301调查,连28纳米这种成熟技术都不放过。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修改规则,要求全球企业禁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计算芯片。这种做法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连台积电这样的盟友企业都遭到关税威胁。
美国举措的目的性也很明显,就是想斩断中国芯片产业哪怕一丝的发展机会。
但这种制裁带来的反噬效应也很快显现。英伟达的财报显示,在对华芯片出口受限后,公司季度营收出现明显下降。
要知道,中国市场曾经贡献了英伟达约20%的收入,高通更是有60%的收入来自中国。失去这么大一块市场,美国芯片厂家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不仅美国企业叫苦,国际设备商也深受其害。诸多国际电子企业因为美国的限制政策,错失了大量中国市场订单,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而美国失望的便是,其所做出的一系列制裁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芯片进口额从2021年4400亿美元的峰值降到2023年的3500亿美元。
但出口额却爆发式增长,仅2023年前十个月就达到9000亿元。美国的制裁不仅没有打垮中国芯片产业,反而激发了中国企业的斗志和创新热情。
中国科技界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芯片产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但更有尊严的道路,自主创新。
成果也是显著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发的化学机械抛光设备(CMP)打破了美日企业的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这种设备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装备,没有它就无法生产出平整光滑的晶圆。中微公司的刻蚀机更是达到了5纳米精度,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反向供货给台积电、中芯国际等知名企业。
当美国还在想方设法卡中国脖子时,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向全球顶级芯片制造商供货了。
华为的故事更是励志,早在2019年,华为就成功研制出昇腾AI芯片,当时很多人还不理解这款芯片的意义。
直到美国全面封锁后,大家才发现华为的远见。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华为依然坚持研发投入,终于带着自主研发的5G芯片强势回归市场。
安徽长鑫存储的崛起同样令人振奋,这家成立仅几年的企业,在DRAM存储芯片领域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凭借优异的性价比改写了市场格局。
数据最有说服力,就在2022年前四个季度里,全球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企业中,19家来自中国大陆,这个数字让美国方面如坐针毡。
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美国在AI领域领先的幻想。
这家中国公司用更少的算力、更低的成本,实现了与美国顶级AI模型相当的性能,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
美国方面估计怎么都没想到,他们精心策划的芯片封锁不仅没有摧毁中国的科技产业,反而成了推动中国自主创新的最大动力,这种"逆向激励"效应在这次芯片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市场格局上,美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后,业绩普遍下滑。
而相反的,中国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过去国内客户总是迷信进口芯片,现在只用国产,反而发现国产芯片性能不差,价格还更便宜。
这种"被动选择"变成了"主动拥抱",国产芯片的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
更深层的影响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美国的封锁倒逼中国建立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从设计软件到制造设备,从原材料到封装测试,每个环节都在加速国产化。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虽然初期投入巨大,但长远来看却是真正的护城河。当中国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就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芯片产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阻挡一个民族追求科技进步的步伐。
从"卡脖子"到自主创新,从依赖进口到反向输出,中国芯片产业也正在不短发展创新的道路中,书写一个关于坚韧与突破的传奇。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国际锐评丨美妄图扼杀“中国芯”过去没得逞,将来更不可能
信源:中国日报网 骆家辉携家人首次亮相:我代表的是美国价值观
来源:江畔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