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当一个源自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专业户外运动品牌—— SALOMON萨洛蒙(以下称“萨洛蒙”),将它的中国全新概念店“小白楼”落于此,并围绕其展开一场名为“街区共创”的深度营销实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绝不仅是一家新店开业而已。
开业是社区关系的起点,而非阶段性的热闹终点。
撰文丨丁猫
编辑丨锐裘
上海安福路,从不缺少话题与流量。
但当一个源自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专业户外运动品牌—— SALOMON萨洛蒙(以下称“萨洛蒙”),将它的中国全新概念店“小白楼”落于此,并围绕其展开一场名为“街区共创”的深度营销实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绝不仅是一家新店开业而已。
这是一次很少见的开业动作——它不急着让你进店消费,而是先去和整条街交朋友。
对萨洛蒙来说,“走上街头”是实实在在发生于安福路的开业现场。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它,不只是因为它背后的品牌是户外运动领域的代表,更因为它借着新店开业,把自己变成了街区的连接器。
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它值得被关注,但我们真正想讨论的,是它所代表的零售新逻辑:当品牌走上街头,它到底能给社区带来什么?
从街头开始的开业仪式
小白楼开业当天,安福路的日常多了几幅新画面:骑着折叠车的“信使”穿梭在咖啡馆、馄饨铺、花店之间,把印着“城市生活地图”的Salamon Paper送到邻居手中。夜幕降临,一群跑者沿着街道慢跑,用运动的方式为一天的街区生活画上句号。
这家源自法国的专业户外运动品牌,并没有将开业的资源投入到传统的“剪彩-促销-明星站台”套路中,而是选择把核心精力集中在街区共创、社区联动上,用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动作,与周边生活网络建立起深度联系。
它与街区的对话在门店开业之前就已开始。围挡上用法语和沪语写着“Ça va?侬好伐?”,一半代表着品牌的法式本源,一半是向本地文化的真诚问候。这种语言符号的碰撞,主动化解围挡的物理隔离感,把尚未开放的建筑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沟通界面,让路过的人提前产生亲近感。
正式开业时,品牌借助一支从巴黎玛黑区延伸到上海安福路的创意跑酷视频,建立起“同一种热爱,跨越山海”的叙事背景:在产品展示之外,传递一种全球共享的城市户外生活态度。
在这个叙事的铺垫下,开业活动的首个亮点是“信使行动”:品牌与 Brompton 联手,组织了百位风格各异的模特与 KOL,穿着萨洛蒙装备骑行穿梭于安福路和周边街区,派发名为《Salomon Paper》(“福报”)的复古报纸。这份报纸在内页埋下了核心伏笔,这是一张由品牌与街区 11 家商户共同绘制的“城市生活地图”。
这张地图让萨洛蒙成为了“街区共创”的连接者角色。
参与的商户涵盖了咖啡店、米线馆、馄饨店、理发店、菜场、餐厅、花店等多个生活领域,从奇美理发店、RAC 咖啡、阿拉馄饨店,到小山堂、SHIMMER、山喜线所、fRUITYSHOP、Goodbai、mr willis、乌中市集和 ABSOLUTE ——几乎覆盖了安福路居民与访客一天的全部生活场景。
地图引导人们在街区间自由游走,比如早上在 RAC 喝咖啡、到 ABSOLUTE 买束花,去 Goodbai 购物、再到山喜线所用餐......小白楼只是这条动线中的一个节点,而非唯一目的地。用户在这样的体验中,不知不觉接受并融入了品牌倡导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 11 家商户而言,这不仅是在开业期间获得额外客流和曝光,也通过与国际户外品牌合作来叠加自身调性、共创内容的机会。萨洛蒙的先锋运动形象,为他们带来了年轻、潮流的附加标签;而对于品牌来说,这种互惠的生态共建让自己迅速融入了街区的文化和社交网络。
走上街区当然还要有一个最为核心的载体——运动。“安福夜跑”是本次萨洛蒙门店开业的支线任务,邀请沪上多个跑团参与,让跑者们在夜色中以慢跑的方式为街区互道晚安。这场活动的规模不大,却用品牌最擅长的运动场景,与社区建立情感连接,同时沉淀一批对运动、生活方式都有共鸣的潜在用户。
从门店到街区的双向渗透
聊回萨洛蒙安福路店开业,它在街区层面完成了深度绑定,也通过门店本身的空间表达、选品策略和文化策划,将原本在线上的产品势能,顺利转化为线下的文化号召力。
让我们从品牌在街区上的表达再回到店内。
这座占地近 480 平方米的三层小白楼,被命名为“福郡”,外观保留了法式建筑的优雅比例,内部则以黑白色调和先锋设计为主,划分出“入室 – Le Salon”“登堂 – La Galerie”“高座 – L’Atelier”三大主题区域。
它既是零售空间,也是一个可灵活承载跨界合作、艺术策展和文化活动的城市文化驻点。从法式生活的日常细节,到品牌 78 年历史中的代表性产品与跨界联名,都在这里得以全景式呈现。相比去年在新天地开幕的旗舰店,福郡更像一间实验室,它试图在商业效率与生态厚度之间找到平衡,让零售和文化生产同时发生。
这些空间和内容的安排,与品牌在街区上的行动是一体的。
Sportstyle 产品线打通了专业户外与城市潮流的界限,让消费者既能看到经典的 XT-6、ACS Pro 等标志性鞋款,也能感受到与本地创意人、艺术家的合作企划。而福郡店开业,主动撬动 11 家各具风格的本地商户参与“城市生活地图”,让门店的文化体验与街区的日常生活相互渗透。
这种能力背后,是强大的资源整合和信任背书,能够让气质差异如此明显的商户在短期内达成共创,商户的参与,本身就是一次对品牌的投票。
从“Ça va?侬好伐?”的双语问候,到“信使行动”和“安福夜跑”的持续露面,品牌不断强化自己作为社区友好节点的形象。
在安福路见证了无数品牌的快速更迭后,福郡的做法提供了一种破解“网红短命”魔咒的可能性:当品牌价值与街区价值深度交织,相比短期流量,更为长期的生命力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许是当下及未来品牌更在意的。
新一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只买一件商品”,他们更在意品牌所承载的文化温度与社区归属感。萨洛蒙安福路店的这次开业案例,似乎是一种信号:实体零售的开业逻辑,正在从制造一次性的声量,转向建立持续的、可感知的关系。
• 共生大于占领
不仅是在安福路,在任何街区开店,品牌都找到自己与街区生态的契合点,主动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 体验重于曝光
从骑行派报到夜跑告别,品牌创造的是可参与、可体验、可分享的真实连接, 让用户有事可做、有故事可讲。
• 长期关系始于开门第一天
那张城市生活地图,或许比任何促销海报都更能延长品牌的生命力;开业是社区关系的起点,而不是阶段性的热闹终点。
SALOMON 萨洛蒙小白楼·福郡用一场高浓度的“街区共创”,把“法式户外先锋”的基因植入上海最具活力的街区肌理。它不仅是一家新店的亮相,更是一场关于品牌如何与城市、社区共同生长的示范。这场实验的价值,在于它为未来的零售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流量之外,让品牌的根真正扎进街区的土壤里。
来源:菲汐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