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郑州,一段“3名成人带4个小孩点一碗面多次免费续面”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面店老板指责一位女顾客续两次面不够,转头在平台给他打差评。此事在网络很快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近日,河南郑州,一段“3名成人带4个小孩点一碗面多次免费续面”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面店老板指责一位女顾客续两次面不够,转头在平台给他打差评。此事在网络很快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本事件中的店主霍先生称:“他(她)们一行7人点了两个凉菜、涮牛肚、点了一碗饸饹面,团购了十个羊肉串”。老板表示前两次都给顾客续面了,“续完了第三次了又过来了,我们家厨师就拒绝了。过了几分钟她(顾客)就给了我差评。”
霍先生表示,其餐馆开业三年来始终执行“一人一碗面,免费续面管饱”的规则——顾客购买一碗面后可免费添加面条至吃饱,但该规则仅适用于“一人一碗”的个体消费场景,因此无法接受“一碗面供全家用”的情况。
站在女顾客的角度,既然你餐馆定的规则是“免费续面”,那就应该“无限续面”。可能正是由于女顾客对续面规则的这一解读,导致此事越闹越大,引发舆论的关注。目前多数网友支持“如果每人一碗面,正常。但如果总共点一碗面,一直薅羊毛,是有点过分!毕竟人家也是做生意的”这一观点。
女顾客之所以出现对“续面规则”的偏差解读,可用动机性推理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受自身欲望、利益或目标驱动,有选择性地接受或扭曲信息。当规则解读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大脑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重构认知(如强调规则模糊性、寻找例外条款)来维护自我利益。
首先,规则选择性认知。女顾客将"免费续面"规则解读为"无限量供应",忽视商家可能存在的"单碗限续次数""人均点单"等隐性规则。这种选择性认知是动机性推理的典型表现——受"降低用餐成本"的动机驱动,主动重构规则含义。
其次,利益导向的因果扭曲。当被拒续面时,女顾客将结果归因于"商家服务差"而非自身规则滥用,通过扭曲因果关系维护心理平衡。这种归因偏差正是动机性推理中"结果服务于动机"的核心特征。
再次,现实重构的渐进性。女顾客从点1碗面到要求多次续面,逐步重构现实:先通过"孩子吃不饱"的道德框架合理化初始行为,再通过差评威胁强化重构后的规则认知。这种渐进式现实重构体现了动机性推理的动态特征。
最后,群体身份的强化效应。作为"带孩子母亲"的群体身份,女顾客预判社会评价可能支持其诉求,从而强化动机性推理的合理性。这种群体身份带来的认知强化,使个体更坚定地从利己角度解读规则,也不愿承认自己在此事件中的责任。
深层启示:本事件揭示了动机性推理的双重性——既是人类进化形成的决策捷径(快速实现目标),也可能演变为规则破坏的认知工具。建议通过规则透明化(如明确续面次数)、评价机制优化(如过滤恶意差评)、公众教育(培养规则共识)构建三方平衡,在全社会塑造一个更健康的规则-个体互动生态环境。
来源:洞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