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悠悠华夏的西南一隅,“中国酒城·醉美泸州”,这座酿造幸福的城市不仅以醇香的美酒闻名,更以深厚的双拥传统著称。从四渡赤水的战火硝烟到新时代强军征程,军民鱼水情在此书写了无数动人篇章。
人民网 赵祖乐
在悠悠华夏的西南一隅,“中国酒城·醉美泸州”,这座酿造幸福的城市不仅以醇香的美酒闻名,更以深厚的双拥传统著称。从四渡赤水的战火硝烟到新时代强军征程,军民鱼水情在此书写了无数动人篇章。
自1994年以来,泸州已连续九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如今正以系统化、精准化的双拥工作,推动国防建设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勾勒出一幅时代新图景。
党建引领构格局:双拥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泸州将双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构建起“顶层设计—组织实施—评估完善”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第一副组长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军地合署办公模式高效运行,在全市建成1488个基层双拥工作站,形成覆盖全域的“蜂巢式”服务网络。每年通过领导小组会议、党委议军会等机制,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实现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
泸州创新推行“首责推进、全域联动、闭环管控”模式,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任务清单—责任分解—成效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将双拥工作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有效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担当,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
聚焦备战强保障:拥军支前的精准化实践
泸州以提升部队战斗力为核心,构建起资源整合、平战结合的保障体系。通过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近年来累计为驻泸部队解决移防迁建、训练设施等难题37个,投入2.6亿元高标准建设民兵训练基地,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坚实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泸州230余家非公企业与30余家社会组织组成“拥军联盟”,在物资供给、装备动员等领域形成支前合力。
科技拥军成为泸州的特色亮点,泸州市主动对接国防科技需求,推动军民科研要素融合,培育前沿技术服务国防建设。这种“平战结合、军民协同”的模式,既提升了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又促进了地方产业升级,实现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优属惠军暖人心:政策红利的全维度释放
泸州以政策创新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军人军属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出台《军人军属优待工作实施意见》《大学生参军入伍鼓励意见》等文件,地方财政为大学生新兵发放最高3.8万元入伍奖励,为立功官兵提供最高8万元单项奖励,常态化开展“送喜报进家门”活动,营造尊崇军人的社会风尚。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武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为荣立二等功的军官李阳及其家属送立功受奖喜报。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位于泸州市江阳区繁华地段的“双拥街”,以“全民拥军爱军”的创新实践成为拥军优属的闪亮名片。这条街上,200余家拥军示范店、30余家示范企业协同发力,50多处拥军标识标语营造出浓厚的尊崇氛围。
商家们以暖心优惠传递敬意:“温馨餐馆”为退役军人提供8折专属就餐优惠,“军人驿站”给予军人、退役军人8.1折房价与优先入住权,“惠民超市”满100减10的活动,惠及周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医疗、教育等领域也纷纷开辟 “绿色通道”,保障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权益。
某部队到泸州市一小学捐赠图书。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双拥街”更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提供一站式服务,每年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过去一年提供岗位1000余个,帮助80余名军属和退役军人就业。这条街不仅温暖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的心,更激发全社会拥军热情,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鲜活见证。
在解决“三后”问题上,泸州打出组合拳:退役军人安置坚持“人岗相适”原则,随军家属通过“菜单式培训+专场招聘”实现110人就业,为无业家属发放生活补助;军人子女教育落实“中校以上干部、飞行员子女按意愿入学”政策,1769名军娃优先入学入托。此外,泸州首创退役军人专属贷款“酒城助军贷”,累计发放2.73亿元,降低军创企业融资成本40%,为退役军人创业提供金融支撑。
文化铸魂强根基:双拥传统的时代化传承
乌蒙深处的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大坝村,曾是穷乡僻壤。2019年驻泸部队的到来,像一束光驱散了贫困的阴霾。
当年,战士们第一次走进李大爷家,老人正对着石缝里刨出的玉米叹气。部队调研发现这里适合种脆红李,可村民们守着“土里刨食”的老理儿,没人敢尝试。战士小张揣着专家论证报告往李大爷家跑了六趟,蹲在门槛上掰着指头算:“大爷,您看这李子每亩能收三千斤,比种玉米多赚十倍呢!” 老人将信将疑种下2亩苗。
次年春天,倒春寒突袭。部队迅速联系农业技术团队连夜上山,调配防冻物资,战士们与村民一起为果树包裹防寒布、喷洒防冻液,日夜守护在果园。夏天病虫害暴发,他们背着80斤重的喷雾器在果园里钻,汗水混着农药顺着裤腿流,硬是把染病的果树一棵棵救回来了。
如今,6月的大坝村,500亩李树压弯枝头。李大爷颤巍巍的手数着卖果的钞票,今年他家的2亩脆红李挣了2万多元。漫山遍野的红李像无数小灯笼,照亮了彝乡的致富路,也映红了军民相携的笑脸。
驻泸部队深度融入地方发展,近年来投入1400万元参与乡村振兴,在抢险救灾、维稳处突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军地广泛开展结对共建,181对共建单位举办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活动700余场,深化了军民鱼水情谊。
军民共建双拥林。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泸州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编纂《烈士英名录》收录2788名烈士事迹,建设1600余处永久性双拥标识,打造“双拥公园”“双拥街”等文化地标,让双拥精神融入城市肌理。组建全民国防教育宣讲团,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等“七进”活动200余场,将国防教育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培训课程。通过“最美拥军人物”评选等活动,树立榜样标杆,让爱国强军正能量在酒城大地广泛传播。
从赤水河畔的革命烽火到新时代的强军征程,泸州以九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为新起点,正持续凝聚军地合力,精准对接部队需求,用心解决官兵急难愁盼。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城市,为推进强国强军事业贡献泸州智慧,让双拥之花在酒城大地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