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丨详解济宁老年大学办学体系创新、教学质量提升与智慧助老新举措 擦亮“老吾老”志愿服务品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18:35 2

摘要:8月1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介绍济宁市积极推进“开门”合作办学、持续推动老年教育拓面提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

8月1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介绍济宁市积极推进“开门”合作办学、持续推动老年教育拓面提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李玉国 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

崔德路 济宁老年大学校长

李 宁 济宁老年大学副校长

李 蕊 济宁老年大学教务部主任

张胜利 济宁老年大学教学研究部主任

1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大众日报记者

近年来在济宁老年大学推动下,全市老年大学招生规模实现大幅增长,这背后得益于办学模式的创新。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办学体系情况?

崔德路

济宁老年大学校长

近年来,济宁老年大学积极构建“总校+分校+合作办学+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学堂+教学中心”的“五级”联动办学体系,持续推动老年教育拓面提质,让更多的老年人在文化滋养下幸福养老。在五级办学体系支撑下,济宁老年大学招生规模从2022年到现在翻了一番,较好满足了广大老同志的学习需求。

一是强化主阵地建设。济宁老年大学现有校本部、市文化馆和市工人文化宫分校,分别位于任城区、太白湖新区和高新区,形成了市校“一体两翼”发展布局,较好满足了主城区老年人就近学习需求。学校在党建引领、教学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教学作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名师、名课、名专业“三名”工程,常态化开展听课观摩,着力推进教学规范化一体化建设,不断构建规范化、适老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课程先后获评全国老年大学百门精品课程和全国、全省老年大学远程教育优秀、特色视频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成立学员党组织和学员理事会,推进学员自我管理服务;设立学员之家、学员之友会客室等实体空间,让老同志时刻享受到温暖贴心服务。

二是拓展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与行业系统合作办学,不断扩大优质学习资源供给,先后与济宁广电、济宁新华书店、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太白湖新区、金融机构等合作共建老年大学,共享师资、课程、阵地资源,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学习选择,也撬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促进了老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全省“新华书店老年大学”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在济宁举办,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济宁老年大学合作办学经验做法。

三是延伸基层老年教育服务。积极推进老年教育“延链、强链、补链”计划,适应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大趋势,与街道社区紧密合作,共同建设社区老年学堂。学校牵头推动在任城区、太白湖新区和高新区等成立了65家社区老年学堂,目前全市社区老年学堂已达251家,初步形成“15分钟老年教育服务圈”;创新推行“学养融合”模式助力养老事业,在养老机构远教站点建设基础上,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在90家养老机构开设老年学堂,实现主城区养老机构全覆盖,有效推动“学养融合”模式落地见效。根据住养老人需求,除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外,还开设了书法、声乐、手势舞、非洲鼓等丰富多彩的线下课程,为住养老人提供“送学上门”温馨服务,拓展了敬老工作空间,提升了养老服务品质;积极探索与幼儿园合作成立跨代融合教学中心,探索打造“老幼相融”教育新模式,一体服务“一老一小”;济宁市老年远程教育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济宁市及11个县市区全部获评“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实验区”,这些都为办学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众网记者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责主业,是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济宁老年大学在提升教学质量这方面有哪些创新性举措和成效?

李 蕊

济宁老年大学教务部主任

教学工作是老年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济宁老年大学将教学规范化一体化建设作为提升办学质效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性推进,取得了扎实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推进措施。老年大学将教学规范化一体化工作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举,召开全市老年大学教学规范化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对照《山东省老年大学教学规范化一体化建设评估标准》要求,动员市县老年大学主动对标对表,把教师、教材、教学作为突破口,全力攻坚,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规范化一体化工作。创新实施“名师、名课、名专业”三名工程,制定《济宁老年大学关于实施“名创优学”计划的意见》,重点培育一批名师、名课、名专业,进一步增强老年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狠抓教学实施,夯实质量根基。在课程体系上,形成“短期班+长期班”“初、中、高”一体化架构,增设“品读论语”“古诗词鉴赏”等传统文化课程,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在规范教学上,已完成40个专业教学大纲、87门课程教学计划编制,严格按纲施教;在教材建设上,推广全国和全省统编教材,同时结合地方特色编写《论语教程》《烹饪教程》《书画教程》等校本教材,形成“统编+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从学员中选聘督导员开展常态化听课观摩,及时纠偏提质。

三是建强师资队伍,强化人才支撑。通过搭建成长平台,举办新聘教师培训、全市教师专题培训等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全省线上线下业务交流,提升老年大学教师素养;建立教学评估闭环,学校领导、系主任常态化听课评课,推动教学能力提升;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及时表彰“突出贡献”教师,隆重举行教师荣休仪式,在媒体开设“教师风采”专栏,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济宁日报记者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和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济宁老年大学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 宁

济宁老年大学副校长

济宁老年大学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学习需求,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新场景,围绕“文化涵养、艺术熏陶、文体娱乐、健康关爱、智慧助老”等五个方面,提供适老化高品质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

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增设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同时,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联合山东老年大学、孟子研究院等单位,成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战略联盟”,邀请国内知名儒学专家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解读活动;推进实施老年阅读“领读者”计划,设立“乐龄书架”,开展“书香润校园”活动;开通“银龄研学专线”,启动“跟着孔子去研学”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老年人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二是提升老年艺术修养。开展“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与济宁保利大剧院合作,先后邀请天津人艺话剧《雷雨》剧组、台北新剧团京剧《龙凤呈祥》剧组、俄罗斯圣彼得堡明星芭蕾舞团等国内外顶端文艺团体来校开展高端文化交流。依托书法篆刻艺术名家,举办书法篆刻艺术展、建设书法篆刻名家艺术馆和教学体验馆,定期举办书法篆刻艺术交流活动,打造属于老年人的书法篆刻艺术高地。

三是激发老年风采活力。近两年,先后组织开展全国乐龄模特大赛、钢琴大赛、键盘乐器大赛等济宁选拔赛和全国老年大学才艺大赛、全市老年大学合唱比赛及全市中老年春晚、全市中老年合唱展演等活动,为老同志展示自我搭建平台。广大老同志不出校门就可以参加全国性大赛,并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屡获大奖,充分展现了老年人的活力魅力。

四是呵护老年身心健康。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济宁口腔医院、济宁公用康复医院和市红十字会等医疗服务机构战略合作,联合设立中医保健教学中心、心理咨询室、校医院等,专业医生值班坐诊,常态化开展公益健康讲座和健康义诊,开辟学员就诊专属绿色通道并为学员建立健康档案、适时发布健康预警及预防建议,随时呵护老年人身心健康,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

五是助力智慧享老。与时俱进开设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开展“AIGC进校园”活动,举办DeepSeek与人工智能应用公益讲座,让老年人学习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应用场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与市老科协合作建设济宁老年科技大学,面向全国老科协组织筛选高端科技师资,助力老年大学智慧养老、智慧健康、智慧游学等学科建设。

通过这些服务举措,从文化、精神、健康、技能等多维度回应老年人学习需求,全方位提升学习生活品质,让老年学习的幸福感更具体、更实在。

东方圣城网记者

济宁老年大学“老吾老”志愿服务活动展现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风采,能否介绍一下学校在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有哪些亮点成果?

济宁老年大学教学研究部主任

济宁老年大学立足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老吾老”传统美德,深入践行“银龄行动”,聚力打造“老吾老”志愿服务品牌,为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搭建载体。近两年,全校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8支,吸纳志愿者2000余人,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在首届全国老年大学“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工作交流会上,济宁老年大学作了典型交流。

学校推行“党建+志愿服务”模式,依托济宁老年大学学员党总支成立校学员理事会,自主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实现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退休干部学员为主体,吸收老年大学学员中政治素质好、相对年轻、身体健康、文化层次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学员组成100余人的济宁老年大学老吾老志愿服务团,示范引领全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以系(分校)为单位组建“老吾老”志愿服务专业分队,各系(分校)积极发动各班级,组建了10支由教师、班长、班干部、优秀学员等参与的老年大学“老吾老”志愿服务分队,参与人数达1800余人,夯实老年志愿服务体系的中枢支撑。

学校经常性组织志愿服务队伍深入社区、养老机构和乡村振兴联系点等基层一线,开展以老助学、文化惠民、社区治理和助力文旅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从“老有所学”向“老有所为”转变。推行公益讲师“以老助学”志愿服务,从优秀学员中选聘公益讲师为社区和养老机构老年学堂提供义务教学服务;充分发挥老年大学文化优势,先后组织开展“社区欢乐颂”和“情系养老院•爱洒夕阳红”文化惠民公益巡演;赴机关、社区和驻企帮扶联系点等开展“春暖万家”系列志愿活动,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同时,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学员按照志愿量力的原则,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老年教育与社区治理双服务、双促进。组织参加鱼台龙虾消费季、济宁牡丹文化旅游节等文旅节庆活动,举办专场公益演出,为文旅增内涵增活力;引导学员积极宣传推介济宁市文旅资源,争当济宁文旅义务“宣传员”,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编辑:张墨盈

审核:冯雯雯、谷雨

来源:济宁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