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始终把完善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涵养文明乡风的关键抓手,引导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实际,规范修订村(居)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小规约”释放“大能量”,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好。
宝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始终把完善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涵养文明乡风的关键抓手,引导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实际,规范修订村(居)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小规约”释放“大能量”,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好。
01
集思广益“修”公约,“约”出文明新风
一是完善“约定”,涵养文明新风。2025年上半年,宝昌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现场指导的方式,组织对全镇21个村、6个社区开展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制定修订和法制审核“回头看”工作,指导各村、社区推进将高价彩礼、散埋乱葬、酗酒斗酒、大操大办、人居环境“脏乱差”、乱占耕地建房等陋习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确保“约定”合法合规、家喻户晓、管用有效。
二是落实“约定”,推进基层治理。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广播、公开栏、文艺汇演、微信工作群等载体,让“约定”内容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建立监督执行机制,在各地设立由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组成的监督小组,对遵守情况进行评议、劝导和督促。
三是创新“约定”,注入人文温度。各村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实际,将特别的内容纳入“约定”。例如边墙村立足村级合作社等经济发展基础,将合作社入股公平公正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确保群众的权益不受损害。新华社区依托“蓝骑士”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纳入居民公约,激励广大居民投身志愿服务。
02
聚焦陋习“易”风俗,“易”出乡村新貌
一是创新治理,移风易俗形成长效机制。大力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进行监督,引导村(居)民抵制铺张浪费,树立文明节俭的新风尚。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核心内容,明确村民对房前屋后环境维护的责任,将立规矩和正向激励相结合,通过“团结超市”“红灰黑榜”等机制鼓励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共建美丽家园。今年以来,全镇21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团结超市共发放积分54.6万余分,已兑换物品价值9.18万余元。
二是以文化人,多彩活动力促文明新风。8月份以来,宝昌镇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践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深化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实践举措,推动文明新风尚在基层落地生根。
举行一次户外宣传。宝丰社区、建兴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广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区居民公约的内涵与意义,进一步引导居民从学“规”到践“约”,呼吁大家主动宣传、积极践行居民公约,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贡献力量。
开展一次主题宣讲。东明村移风易俗宣讲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向村民剖析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不良习俗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树立正确观念。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让文明新风吹遍村庄每个角落。
开展一次文艺演出。新华社区活动现场,由新华社区中老年艺术团为辖区居民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用歌声赞颂祖国,用舞蹈展现热情,同时将居民公约以及移风易俗的内容融入快板以及三句半之中,引导辖区群众遵守居民公约,摒弃歪风陋习,真正的做到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一个个接地气的宣传宣讲,一场场生动的文艺演出,将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新风尚潜移默化融入群众心里,让现代文明理念在社区和乡村深深扎根。
三是榜样引领,形成崇德向善好风气。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写入村规民约,培树典型示范。截至目前,各村评选“美丽庭院”“孝老敬亲”“干净人家”“好人好事”等先进65户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广大村民见贤思齐,厚植崇德向善氛围。2025年5月,宝昌镇边墙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彰显了宝昌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引领其他各村逐步绘就绚丽多彩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下一步,宝昌镇将持续发力,不断深化村(居)规民约建设,巩固移风易俗成果,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宝昌镇城乡大地蔚然成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初审:冯 静
复审:唐哲玲
终审:张文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