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曾警告我们,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在屏幕的统治下,人类的注意力被不断切割、重组、商品化。我们不再拥有“持续的注意力”,而是陷入了一种“多任务处理”的幻觉之中——实际上,我们只是不断地在浅层信息之间跳跃,无法真
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只听到自己想听的,认知的边界不断收缩,思想的多样性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不再是探索未知、拓展视野的过程,而变成了自我确认与舒适区固化的工具。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书”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是关于注意力、时间、意义与主体性的深刻叩问。
2025年的盛夏,上海书展与南国书香节如期而至,名家云集,活动纷呈。这是出版业一年中少有的高光时刻,也是爱书人线下相聚的文化盛宴。
一种质疑也在蔓延:在一个人人低头刷屏、短视频占据注意力高地的“屏幕时代”,这样的文化活动是否只是行业内部的“自我狂欢”?
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曾警告我们,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在屏幕的统治下,人类的注意力被不断切割、重组、商品化。我们不再拥有“持续的注意力”,而是陷入了一种“多任务处理”的幻觉之中——实际上,我们只是不断地在浅层信息之间跳跃,无法真正驻足、沉思。
当读者不再自发地走进书店、不再耐心地翻阅一本书,而是通过算法推送、快频交易来获取“内容”,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当前的阅读生态?更重要的是,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与构建未来的阅读?
1.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大脑早已不是知识栖息地
书名:《资本之后的世界》
作者:阿尔伯特·温格
站在人类文明三次伟大跃迁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我们会清晰地看见一条从"资本"到"注意力"的变迁轨迹。当数字革命带来了经济繁荣与资本过剩,注意力争夺则悄然上升为新的文明级矛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阅读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注意力的自我保卫战,是大脑在信息洪流中对深度认知资源的主动捍卫,更是人类在数字文明跃迁中保持主体性的最后堡垒。
作为300年资本主义惊心动魄历史中的主角,“资本”与一系列关键词有关,比如财富、繁荣、垄断、冒险、贪婪、剥削、肮脏,等等。或褒或贬,资本都无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思考、追逐和攫取的目标。然而,时代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资本之后的世界里,何者将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替代资本的“文明级跃迁”的核心观念?阿尔伯特·温格的答案十分简洁:注意力。
阿尔伯特·温格在《资本之后的世界》中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人类正经历第三次文明跃迁――从工业时代迈向知识时代,而这场转型的核心矛盾已从“资本稀缺”转向“注意力稀缺”。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工业时代的机器需要石油,知识时代的‘机器’(人类大脑)需要注意力。”
温格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关键节点――这一历史分期方法已成为众所公认的定论,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数字革命三个阶段。在温格的论述中,农业革命致力于解决食物稀缺问题,但催生土地争夺;工业革命致力于解决土地稀缺问题,但转向资源竞争、资本积累;数字革命则在经济繁荣、资本过剩之后,将注意力争夺变成新的战场。
在这场被作者称为“文明跃迁”的巨变中,从“资本”到“注意力”是数字革命驱动下的变革核心。
这一跃迁的根本动力是数字技术的两大特性:其一是零边际成本,信息复制几乎免费,“知识可以喂饱世界”;其二是计算普适性,AI能完成任何可计算任务,“创造力不再是人类专利”。零边际成本的观念,经过20多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分享经济的洗礼,广大消费者已经耳熟能详。相比之下,“计算普适性”这一新特征,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可能还只是个概念。
人们不能忘记,15年前大行其道的共享经济,成就了“共享经济的悖论”:时间共享,注意力垄断。优步、爱彼迎等共享经济先锋,标榜着“共享闲置资源”,但温格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人们用“共享”换来的碎片时间,最终被平台转化为注意力商品。
外卖骑手在算法调度中争分夺秒,用户则在等餐间隙刷短视频――共享经济没有解放人类,反而让注意力剥削更为隐蔽。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切体验和深入思考,阿尔伯特·温格提出了“注意力的破局之道”,就是扩展“三大自由”。一是经济自由: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设计层面,大规模普及“全民基本收入”(UBI),让人从“打工糊口”中解放出来;二是信息自由:各国政府通力协作,制定全新的数字产权和数字治理体系,打破知识垄断,“维基百科式共享”应成标配;三是心理自由:用正念训练等精神生活对抗信息过载,“别让大脑变成算法的殖民地”。
书名:《焦虑的一代》
作者:乔纳森·海特
父母们在现实世界中奋力扑杀各种风险,限制孩子自由活动,却又在虚拟世界中给予了孩子完全的自主权,这种矛盾的保护方式,恰恰为注意力经济的操控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正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阅读——这一需要持久专注力、深度思考能力和延迟满足耐心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被数字原住民接受。当我们担忧"当我们的孩子被屏幕抚养长大,他们还愿意倾听人话吗?"时,实际上是在问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在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即时满足成为常态、虚拟互动取代面对面交流的成长环境下,孩子们是否还能培养出阅读所需的认知能力与心理耐心?答案并不乐观。
我们正目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一代孩子正在被屏幕"抚养"长大,成为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正如那些科技公司的行径与传统的烟草、电子烟公司如出一辙,它们精心制造出高成瘾的商品,并巧妙地绕过了限制向未成年人出售的法规;社交媒体平台与智能手机应用就像20世纪中期拼命抵制"含铅汽油禁令"的石油公司,明知其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严重危害,却依然肆无忌惮地推动产品迭代与使用时长增长。
让我们先看看这一代孩子独特的成长环境。他们被称为"Z世代",是历史上第一批兜里揣着"门户"度过青春期的人——这个门户就是智能手机,它像一艘永不靠岸的飞船,将孩子们从周围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吸引走,带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刺激、令人上瘾且幻化无穷的虚拟宇宙。
在这个新宇宙中,孩子们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打造和管理个人形象,持续发力以获得同伴认可,避免网络羞辱带来的"地狱时刻"。他们每天花几小时聚精会神地浏览手机屏幕,透过一张张欢乐开怀的照片审视他人的生活,从朋友、熟人到素昧平生的"网红"。用户生成的视频和流媒体娱乐内容自动播放,或由算法推荐,其设计宗旨就是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在线时间。与此同时,孩子们与身边朋友和家人玩耍、交谈、接触的时间大大减少,甚至连目光交汇的机会都少之又少。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娱乐方式的转变,更是人类认知发展路径的根本性重构——我们不再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具身的社交体验来学习与成长,而是通过屏幕上的碎片化信息与虚拟互动来构建自我认知。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童年大重构"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技术变革与父母过度保护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21世纪最初10年迅猛扩张的高速宽带、2007年面世的iPhone以及高度病毒化传播的社交媒体,在2009年前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技术浪潮,彻底改变了社交媒体的社会动态。"点赞""转发"或"分享"按钮的出现,让社交媒体从连接现实朋友的工具转变为制造即时反馈与广泛传播的注意力机器。随后,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的增加和Instagram的流行,助推了自拍文化的兴起,青少年开始精心策划、打磨、上传照片和视频,将自己的生活展示给他人评判。
另一方面,父母们出于安全考虑,限制孩子在现实世界中的自主权,却往往不自觉地在虚拟世界中给予了孩子完全的自主权。自20世纪80年代起,自由玩耍的时间就开始减少,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父母担忧孩子独自外出的安全问题,而个人电脑的普及又进一步减少了孩子们在家门外自由玩耍的时间。当电脑里的世界比现实更有趣、更能吸引孩子坐得住时,这种趋势便不可逆转了。
海特在书中建议从四方面推进基础性改革:孩子上高中前(约14岁)不配智能手机,此前仅用功能机(无网络浏览器、应用少);16岁前不开设社交媒体账号,避免大脑发育敏感期受算法推荐与尖锐比较影响;学校内(从小学到高中)上学期间统一收存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锁于专用柜/袋),让学生回归面对面交流;保障孩子充足的自由玩耍(无父母监督陪伴)时间及自主权,助其自然掌握社交技能、克服焦虑并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这四项措施无需资金投入、不依赖立法支持,只要社区多数父母和学校共同落实,两年内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显著改善。鉴于AI与空间计算技术正让虚拟世界更逼真上瘾,行动刻不容缓。
书名:《苏格拉底的方法》
当我们在书展的喧嚣中目睹一场场签售会变成粉丝与偶像的合影打卡,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无数"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速食解读……或许该重新想起苏格拉底当年在雅典街头与人对话的模样——他没有留下任何一本著作,却通过不断提问让对话者自己撞见思想的边界;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在追问的过程中让真理如同泉水般从对话者心中涌出。
这种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方法"的哲学实践,恰恰为屏幕时代陷入困境的阅读提供了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阅读不是一场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次次充满张力的对话。
问题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问题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它通常涉及谈论或者处理某件事。有些问题简单明了,提出的要求也没有那么苛刻。但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却截然不同,它们具有强烈的压迫感。
提出和回答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就像操作水泵一般,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这些问题可以揭示人们潜在的信仰,这些信仰甚至会让被问者感到大吃一惊。逐渐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远远超过最初的状态。
苏格拉底源源不断地抛出问题,它们往小里说可以盛满一个水杯,往大里说能够开辟沟壑峡谷。几乎任何思想的构筑都可以视为众多问题与回答交织的结果,更是对这一过程中渐进而坚实的力量的见证,最终在个体身上得以体现。问答的过程既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反驳和精进的力量。
简单来说,问题比声明定义更有效。然而,大多数思考皆由论点、反应、担忧、期望、满意和遗憾等组成,我们可以以半口语化的方式描述出这些组成部分,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声明的性质。苏格拉底方法意味着少一些声明,多一些提问,尤其是那些在其他思维体系中预设过的问题。
当你用声明的方式进行思考和交谈时,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而当你采用提问的方式时,可能会学到很多。假如有人讲了一些你不喜欢的话,那么你与其声明自己讨厌这些言语,还不如去向对方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这与你之前的论点是否一致?比较而言怎么说更好?而当你说了一些令对方讨厌的言语时,与其去辩解,还不如提出问题。这样一来,你放弃了坚持己见的短暂快乐,作为回报,你的论点反而会愈发坚固。
让我们回到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原点:少一些对现成答案的追逐,多一些对根本问题的追问;少一些对碎片信息的消费,多一些对完整思想的对话;少一些对他人观点的盲从,多一些对自己思维的审视。让阅读和选书变回真诚的提问与开放的倾听。
本期策划:芦丁
编辑:芦丁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来源: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