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筚路蓝缕,从“两山”理论的提出到首倡“守护好一江碧水”,见证了生态环境质的飞跃。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杨青玉 陈祉如 通讯员 舒丽娟
2025年8月15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绿色卫士下三湘”——从浙江安吉到岳阳君山双城直播活动在岳阳市君山区举行。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年筚路蓝缕,从“两山”理论的提出到首倡“守护好一江碧水”,见证了生态环境质的飞跃。
这场跨越千里的生态对话,还见证着湖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成就: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8.6%居中部第一,洞庭湖江豚种群从90只回升至160余只,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历史新高……
数字跃动的背后,是一支扎根三湘大地的“绿色卫士”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她们中,有常年巡护长江岸线的巾帼志愿者,有在学校社区开展环保宣讲的大学老师,用坚韧守护着山水家园的生生不息。
绿色卫士进校园:生物多样性科普课开讲啦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式。
在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湖南较早开始探索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2013年,湖南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持续推进3个“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下,“绿色卫士”作为环保先锋力量应运而生,开启了湖南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新篇章。
201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湖南举办为契机,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开展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卫士下三湘为主题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湖南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亮丽名片”逐渐擦亮。
经过多年发展,湖南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体系:48支队伍、500余名“绿色卫士”充分发挥“监督”“守望”“记录”“传播”“民间河长”等作用,并带动数万名志愿者参与。“绿色卫士下三湘”陆续深入醴陵、新宁、沅江等地,举办近50场主题实践活动,影响数千万人。
小水滴,大世界!绿色卫士公益宣讲浸润童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绿色卫士”项目创新实施“小额资助”机制,五年来累计支持146个基层环保项目,投入资金155.5万元。这种“种子资金”模式有效激发了基层环保活力,为提升湖南生态环境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023年,“绿色卫士”迎来高光时刻:“万物共生,洞庭‘湘’聚——绿色卫士下三湘走进洞庭湖”系列活动,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湖南省“绿色卫士”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绿色卫士名师宣讲团成为省直单位十大重点志愿服务项目。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兴衰的指示生物,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据统计,洞庭湖区江豚数量已从不足90只稳步回升至160余只,这一数字背后,凝聚着无数像谭格这样的绿色卫士的心血与坚守。
活动当天,全国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90后姑娘谭格来到直播间,分享了她守护江豚的故事。
从小在洞庭湖畔长大的她,却直到成年后才真正认识这片水域中的“微笑精灵”。2018年,她因一次志愿者活动与江豚结缘,从此将保护江豚作为毕生使命,在洞庭湖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守护故事。
谭格在巡护船上给志愿者做科普宣讲
2019年8月,她和志愿者团队在3级风浪中开展巡护,发现东洞庭湖红旗湖水域重现被明令禁止的“迷魂阵”渔网—— 这种水下迷宫对江豚和幼鱼威胁极大。
谭格果断联系当地渔政部门,顶着狂风暴雨展开拆除行动。
“真翻船大家恐怕都活不了。”谭格任凭大雨击打,在暴雨中坚持了20多分钟,与志愿者们一起放生上千斤被困鱼类。
谭格带当地学生参与一线巡护
如今,这位累计志愿服务超1万小时、行程2.6万余公里的“江豚格格”,已成为洞庭湖生态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湖南,像谭格这样的生态守护者还有很多。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丰硕成果:300余头洞庭麋鹿重现江湖,8000余株“植物活化石”银杉傲然挺立,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见证着三湘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卓越成效,也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单纯的巡护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一场环保宣教的创新实践正在三湘大地蓬勃开展。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樊晶晶,是环保宣传创新的代表人物。2019年,湖南省“绿色卫士下三湘”活动启动,樊晶晶成为理念转型的推动者。她提出“过程教育”新范式:不再单纯展示污染恶果,而是带公众走进治理现场,亲身领会“绿水青山”重现的艰难历程,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樊晶晶带领家长和孩子们认识江豚。
2020年学生返乡期间,她策划线上培训,鼓励学生考察家乡河流,清理垃圾、普及护河知识,最终收获400多个河流状况作品。“生态环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需要全民参与。” 这是她常说的话。2021年,她在圭塘河畔推出“行走的生态环保课”,带学生和居民实地监测水质、采访河长、清理垃圾,让参与者体会治理艰辛。
2021年,全省第二批绿色卫士环保公益小额资助项目启动,“绿色卫士”名师宣讲大队的“生态圭塘河”项目入选。有了资金支持,樊晶晶带着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更多的社区和商场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樊晶晶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环保教育
在环保教育的沃土上,年轻学子们正在用艺术创新演绎环保故事。2023年3月5日,湖南理工学院学生吴璇在麋鹿苑与名为“点点”的麋鹿相遇时,被它温润的眼神深深打动。
在蔡奕老师的指导下,吴璇和团队的音乐学子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宣传实践。他们将保护宣传与艺术创作融合,自主完成麋鹿保护儿歌《小鹿小鹿》的谱曲、填词与教学,并将这首歌带去十几所小学教学。
吴璇通过互动问答让小朋友们了解麋鹿
在环保宣传的创新实践中,法治力量同样不可或缺。作为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公益律师团的骨干成员,2022年,冯颖带领团队办理的洞庭湖非法电鱼案通过“群英断是非”的调解机制,渔民代表、社区干部、社会公益等多方参与的方式,开创了代理湖南省环境公益诉讼的新模式。
冯颖讲授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
通过展示电鱼作业视频、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报告等证据,他们让违法者欧某深刻认识到其行为危害。最终,这起全省中院首例诉前调解成功的环境公益诉讼案达成和解,欧某不仅赔偿生态损失,还在媒体公开道歉。
如今,在湖南,生态环境保护已然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事业。“我们将在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继续发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守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伊人
二审:艾沐
三审:欧阳灵溪
来源:今日女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