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深圳湾生态守护者行动”为2025年广东省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月(深圳)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根据《“美丽广东,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20
Transparency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深圳湾生态守护者行动”为2025年广东省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月(深圳)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根据《“美丽广东,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要求,今年8月以来相继开展志愿培训、社区宣导、生态守护三场主题活动,吸引超百名市民参与。
环保讲师“持证上岗”培训活动
专业培训夯实志愿服务根基
8月2日,首场环保讲师“持证上岗”培训在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率先启动。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性,活动特邀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杨娜、工程师崔文浩,通过“理论+实操”模式,为数十名学员系统培训野外观察与噪声监测技能。参训者经考核获颁证书,正式成为持证环保宣讲志愿者。
讲师现场演示专业测试设备使用方法
社区实践引领绿色生活风尚
8月9日,40名志愿者深入宝安欢乐港湾周边社区一线,分组开展低碳生活志愿宣教行动。其中宣传组志愿者化身环保理念传播者,发放环保资料,指导商户落实垃圾减量和精准分类,开展公共区域环境清洁美化;观察组运用AI技术记录并识别十余种常见植物,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而检测组则运用专业设备实地监测环境噪声,倡导守护城市宁静。三组志愿者分工协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有效社区服务,获得了周边居民商户点赞,助推低碳生活落地。
志愿者在老师指导下细心观察记录周边植物
守护生态迎接全国生态日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上午,收官活动“深圳湾生态守护者行动”在南山区深圳湾公园举行。在现场,31名各界志愿者分别组成噪声检测、环境净化、生物观测三支队伍,走进深圳湾公园的各个角落开展环保实践。
收官活动“深圳湾生态守护者行动”
多名志愿者全程参与三场主题活动,结合前期所学的野外观察与噪声监测理论知识,运用手机软件记录植物种类、辨识鸟类、测试鸟类安全距离等科技手段,在公园内观测到多种动植物,并操作移动设备进行噪音监测,为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志愿者们积极向带队老师发问,开展交流讨论,将亲身实践转化为生态知识。在活动中负责植物导赏的自然教育指导师周佩玲介绍,看见和关注身边真实而美丽的生命,能够形成与自然的链接,保护生态环境将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志愿者心声:学以致用 收获满满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一位参与培训的退休教师陈阿姨表示:“这次培训让我掌握了专业的环保知识和监测技能,更有信心走进社区和学校去宣讲了,感觉自己退休后还能为环保发光发热,特别有意义。”暑假期间从长沙来深的初中生董同学和妹妹在家长的带领下参加在欢乐港湾举行的宣导活动,他们兴奋地分享:“以前只是看植物或者在书本上看介绍,这次自己用APP识别、记录,感觉知识‘活’起来了!”。志愿者纷纷表示在深圳参与生态保护活动非常有趣,希望能把绿色实践经验带回家。
“美丽广东 志愿有我”2025年广东省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月活动的成功举办,构建出“培训-实践-守护”闭环,充分展现了深圳市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热情与行动力。从前期的专业赋能到社区的深入实践,志愿者已成为推动绿色低碳生活、建设美丽深圳的重要力量,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营造全民环保氛围注入新动能。
文、视频|记者 党学为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